車東西(公眾號:chedongxi)
文 | 曉寒

近日,車東西/智東西等少數國內媒體受大眾集團邀請,奔赴大眾德國總部及部分工廠參觀,并與大眾董事會成員、大眾中國總裁兼CEO海茲曼、大眾集團首席數字官Johann Jungwirth等高管進行了深入交流。

(海茲曼與車東西主編)

車東西在參觀與交流中發現,全球最大的汽車集團大眾已經深刻地認識到了汽車與出行產業正在發生的巨變,并且已經從產品與服務、生產制造、組織架構以及企業文化等多方面開啟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數字化轉型運動。

其中高層管理人員三句話不離人工智能、AR/VR、大數據、云計算、IOT等信息技術名詞,張口閉口都是移動出行、智能汽車、智能生產、工業4.0等未來愿景,轉型決心非常之大。

大眾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汽車集團,其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全球汽車與出行產業的格局。那么大眾的數字化轉型都涉及哪些領域?要怎樣轉型?轉型的結果將如何呢?且看車東西在歐洲的實地探訪。

一、汽車工業的盛世危局

汽車工業發展已有百年歷史,一直被視為現代工業的明珠與典型代表。進入21世紀后,隨著中國、印度等人口大國的經濟的快速發展,全球汽車產銷量繼續大幅增長,汽車工業似乎又進入了一個黃金時期。

但中國有句老話,福兮禍所依。

在產銷量不斷創新高的21世界,以計算機、智能手機、互聯網等技術為代表的信息化浪潮也在澎湃發展,AR/VR、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認知計算等新技術不斷涌現。

新技術的誕生催生了新一代的商業模式與新一代公司。

以滴滴為代表的網約車服務、以谷歌、蘋果等公司為代表的自動駕駛技術,以及以特斯拉為代表的智能電動汽車先后涌現,其背后反應的正式汽車與出行領域的四大變革,即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趨勢。

在傳統的汽車制造領域,產品迭代與技術應用是按照5年為單位來計算的,但上述科技公司們則用信息技術與消費電子領域快速迭代的理念,在迅速推動技術的進步與落地。

以Uber、滴滴用了5年就席卷全球,在不擁有一臺車的情況下就拿下數億用戶成為全球最大的移動出行服務商;谷歌、蘋果等科技巨頭依靠強大的軟件能力,即將讓無人駕駛汽車上路;硅谷“鋼鐵俠”馬斯克接手特斯拉,則用打造消費電子產品理念刷新了人們對汽車的認知…

秒速造車!探訪大眾歐洲工廠,已被機器人占領

(谷歌無人車)

網約車搶占了出行服務的入口、自動駕駛將改變汽車的銷售與使用模式、智能電動汽車則將從更高的維度打擊傳統機械汽車,就像是蘋果與諾基亞的對比一樣,智能汽車與傳統機械汽車將有質的區別。

事實上,汽車集團們其實也一直在研究電動汽車、自動駕駛、智能網聯等前瞻技術,但由于現有產品體系已經能夠“躺著”掙錢,其應用新技術的動力并不充沛。但當外來者們用IT和消費電子的速度殺入之后,坐擁百年榮耀的汽車集團們坐不住了。

大眾、寶馬、通用、福特等巨頭企業爭先恐后地拋出了新的發展戰略,在將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列為最高發展目標的同時,開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數字化轉型之路。

大眾汽車每年產銷量超過了1000萬臺,是全球最大的汽車集團。其轉型之路涉及多個層面,但最重要的部分集中在產品與服務,以及制造方面。

二、“最大的智能硬件制造商”

大眾集團本次活動的重點就集中在智能制造或者說工業4.0方面,車東西先后參觀了大眾集團旗下LEAN中心、SPL智能生產實驗室、KTI技術與創新能力中心等從事智能生產技術研發的機構,在其中看到了很多已經或是即將應用的智能生產系統。

有意思的是,這些系統里用到了很多消費電子與IT領域的技術,例如AR/VR、WLAN、手勢識別、AI、SLAM等,再加上里面有大量的機器人,給人一種大眾是全球最大智能硬件制造商的感覺。

1、VR培訓與AR檢修。

VR/AR技術火起來后,一直都被詬病缺乏實際使用場景,但大眾集團卻真的在拿來當做生產工具。

在車東西觀察到案例中,大眾物流部門就將其入職培訓流程做成了一個VR程序,新員工帶上HTC VIVE后即可在虛擬車間里進行操作步驟模擬,并由程序或是線上教官進行指導。

(AR檢測)

AR方面大眾展示了一個檢修服務器的案例,工作人員在得知某個服務器出現故障后,拿著平板對著機箱內部進行掃描,由于內部每個部件上都有Marker(標記點),因此AR應用上就會出現相對的虛擬原件,如果哪個部件少了,屏幕上就會顯示出來。

2、人與機器協同工作。

由于機器人自身的局限,很多細微的工作如對準螺絲孔、給新車加油等工作仍然需要人類來做,在這種情況下,人與機器的協同工作就非常必要。

在協同中大眾首先考慮的是安全問題,例如其用SICK的激光雷達在大型機械臂旁邊畫了一個安全區,當人類接近、跨入安全區的時候,機器人會放慢動作或停止工作,又例如很多機械臂內部都有震動傳感器,當人類碰到機械臂后其就會暫停工作。

(機械臂遞送物品)

在工作層面,由于機器的優勢在于有勁和不知疲倦,因此可以用機械臂幫助工人遞送比較重,或是需要反復拿來使用的物體。例如大眾就展示了一個用機械臂幫忙遞送重達7公斤的設備的案例,而如果沒有機器的幫助,這個過程將變得非常緩慢且危險。

3、生產進度與質量管控。

制造進度與質量一直是生產企業關注的重點,如果能精確追蹤每一個生產步驟是否按時按質完工,自然就能了解和估算整體的生產進度,并保證質量。

車東西觀看了兩個相關案例,分別使用了RFID無線射頻識別技術和3D攝像頭的手勢識別技術。

在第一個案例中,置于頭頂的多個基站會定位一個電動螺絲刀的位置,當流水線上的車輛過來后,生產指揮系統上會顯示這輛車哪幾個部位需要擰螺絲,隨后工人拿著螺絲刀該部位的螺絲擰緊即可。

在這個過程中,系統知道這把螺絲刀去了哪個位置,而通過螺絲刀內部的扭矩傳感器,系統還能知道這個螺絲有沒有擰緊。

第二個案例涉及配件供應。大眾在每個配件盒子上都裝了一個能夠聯網的指示器,物流人員來拿配件時候,雙方的指示器會通過藍牙配對,隨后盒子上的指示器會亮燈,即告訴工人需要拿走這個部件。

而為了防止有些人眼花而錯拿,3D攝像頭的手勢識別技術還能監測工人的手的位置,如果伸到了錯誤的盒子里,系統就會報警。

4、網絡化與系統管控。

汽車擁有大量電子系統,需要在生產中向其寫入程序。現在都是由工人通過連接數據線的方式進行寫入,但是大眾旗下擁有上百款車型,每款車型又有很多不同配置,這個過程相當復雜,裝錯硬件,或者選錯軟件版本,最后都會造成錯誤。

為了提升效率,大眾與西門子一起開發了一套基于WLAN的無線寫入系統,包括一個可以插到汽車OBD接口上的無線接收器、車間WLAN網絡以及云端服務器,OBD無線接收器會檢測車輛的配置與硬件類型,隨后會向服務其發出下載請求,進而下載對應的軟件系統。

云端下載意味著將生產中的車輛與系統進行了聯網,而將生產設備也接入網絡后,系統還將具有故障檢測,能耗預測等功能。

大眾展示了一個電機聯網的DEMO。在展示中,系統能夠記錄電機每天消耗的電量,而當電機消耗的電量出現大幅波動的時候,則意味著其產生了問題,如周末時候如果也有能耗,則說明是忘了關電源了,而工作時如果能夠上升,則有可能是軸承磨損,阻力變大了。

而隨著越來越多的生產設備接入網絡,中樞系統就越能夠精確監控生產狀態。

三、工廠參觀:生產一臺車只用50秒

事實上,上面說的這些技術都是針對未來而研發的,其最快的也得到2018年才能投入使用,那么大眾集團旗下的工廠現階段是怎樣的一個生產狀態呢?

車東西近日先后參觀了大眾狼堡總部工廠以及大眾斯洛伐克工廠,對其現有的生產體系也有了一個直觀的認識,下面直接說感受:

1、大、真大、非常大。

大眾總部位于德國沃爾夫斯堡,英文為Wolfsburger,因此也被稱為狼堡,整個廠區有多大呢?
狼堡市總共有12萬人,其中7萬都在大眾這個廠區工作,大家可以自行感受一下。

即使除去辦公室里的行政與研發人員,每天在生產車間里工作的工人也有數萬人。據大眾方面工作人員介紹,為了運送零配件并讓員工通勤,他們竟然在室內設置了大約70公里的鐵路、75公里的公路以及7000臺自行車。

(火車將配件運往工廠內部)

2、自動化程度很高。

進入狼堡工廠后,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密密麻麻的工業機器人以及其他大型機械,雖然每天有數萬人在這個大車間里工作,但是直觀上還是會覺得沒什么人,都是機器在忙碌著,并且還伴隨著巨大的轟隆轟隆聲,自動化程度非常高。

(狼堡工廠內的工業機器人)

在斯洛伐克工廠,車東西則看到了非常多的貨運機器人,它們會自行拉著配件送到相應的工位旁邊,然后再回到配件區裝貨。

3、人機協作很完善

雖然直觀上很少看到人類,但并不是說沒有人類。在有人類工作的地方,我們發現人類與機器人等設備的協同工作很有完善也很有意思。

(人機協同工作)

例如有些機械臂會給工人遞送物品,隨后由工人手動將其安裝到指定位置。又比如在安裝內飾部件的時候,一個機械座椅會直接把人類司機送進車內,而不用再讓工人自行鉆入鉆出。

4、不同工序的自動化程度有差異

傳統汽車生產涉及沖壓、焊裝、涂裝、總裝四大流程,說簡單點就是把一個大鐵塊壓成鐵片(沖壓)、然后把鐵片焊接在一起變成車身(焊裝)、接著給車身噴涂層噴漆上色(涂裝)、最后再把發動機變速箱、儀表座椅車輪裝進車身里。

參觀過后,車東西發現期三個步驟的自動化程度最高,而最后的總裝步驟由于涉及大量部件需要安裝,因此自動化程度最低,人類員工最多。

(總裝環節仍有很多人類員工)

雖然現有的工廠看起來已經非常先進,例如大眾斯洛伐克工廠生產(總裝)3輛車僅需要2.5分鐘,也就是說每輛車的生產時間為0.83分鐘,每輛車的生產時間約為50秒。

但是大眾方面看來,這個效率仍然不夠,他們的終極目標是要實現完全自主生產。

當然,這里的自主生產并不是指完全不需要人類,而是由人類來告訴工廠需要生產什么,隨后由工廠里的機器人自行組合成生產線進行生產。

按照大眾的構想,實現這種自主生產至少有兩大關鍵:一是可以自行移動的生產機器人。二是一套基于大數據和AI處理技術的中樞神經系統。

在大眾的SPL智能生產實驗室,我們見到了這兩個技術的雛形。自行移動機器人就是一個小車加上了兩個機械臂,其通過激光雷達、3D深度攝像頭來實現定位與導航功能,進而讓它在工廠里自行移動。

(可自行移動的工業機器人)

后者是一套能夠追蹤所有生產數據的超級系統,它能夠分析出生產每一種車型需要哪種機器人與哪種部件,進而根據生產任務自行調配機器人和零部件,而最為震撼的是,通過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引入,其在組織生產環節的過程中還能自主學習,從而在下一次生產中不斷優化生產流程,進一步提升生產效率。

四、大眾的兩個新身份

在本次德國之行中,車東西也與大眾全球董事會成員、大眾中國總裁海茲曼進行了深入交流。海茲曼表示,智能生產、工業4.0等概念不僅僅局限在生產領域,還包括產品設計、銷售、客戶體驗等諸多方面。

同樣的道理,在提及大眾的數字化轉型時,其在產品與服務方面的轉型也需要考慮在內。去年6月份,大眾集團推出了TOGETHER 2025發展戰略,其重點就是逐步向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進行轉型。

而如果更進一步,則可以用智能汽車制造商和出行服務提供商這兩個身份來形容大眾集團的未來愿景。

電動化方面,大眾將在未來的幾年內逐步提升混動與純電動車型的產銷量,以逐步從燃油車過渡到電動車時代,并且還推出了一個全新的電動汽車子品牌I.D。

大眾中國總裁兼CEO海茲曼前幾天也給出了大眾集團在中國的總體規劃:到2025年,其計劃與合作伙伴一起在電動車領域投資超過100億歐元,在未來7到8年內,大眾要推出近40款新能源車,到2020年和2025年,分別計劃實現40萬輛和150萬輛的銷售目標。

秒速造車!探訪大眾歐洲工廠,已被機器人占領

智能網聯方面,大眾旗下車型則計劃在未來3—5年內全部實現網聯。奧迪品牌則更進一步,已經開始量產L3級的自動駕駛技術,未來也將逐漸將自動駕駛技術應用在集團其他車型上面。與此同時,大眾也通過與BAT建立合作關系,投資出門問問等方式來獲得互聯網、AI等領域的支持。

共享出行方面,大眾先后推出了MOIA和ezia逸駕兩個移動出行品牌,并成立了大眾集團(中國)智能出行服務公司,未來將承載網約車、分時租賃、電動車充電等移動出行服務。

談轉型容易,實際操作起來則有難度,那么大眾集團為這場聲勢浩大的轉型做了哪些準備呢?

從領導層面來說,大眾招募了前蘋果MAC電腦的硬件工程負責人、前奔馳北美公司研發部分負責人Johann Jungwirth,出任CDO首席數字官,從整體上把控大眾數字化轉型的方向。

(Johann Jungwirth)

有意思的是,車東西在與大眾中國總裁海茲曼進行對話的時候,其三句話不離AI,張口閉口就是大數據、云計算、智能生產等數字技術的名詞,再加上大眾董事會通過的TOGETHER 2025戰略,都說明其高層對這場數字化轉型下了十足的決心。

為了保證這場數字化轉型的成功實施,大眾在狼堡總部設立了名為IT City的技術中心,招募了大量IT與科技領域的人才,并且成立了SPL智能生產實驗室、KTI技術與能力創新中心,LEAN中心等細分的技術研發中心。

(IT City)

與此同時,其還在德國、美國和中國設有三個未來中心,在美國、西班牙、中國等6個國家設立有IT相關的技術研發中心。

大眾CDO Johann Jungwirth告訴車東西,大眾在全球大約有超過4000名IT與科技領域的工程師在為數字化轉型服務。

高層的決心是一方面,但想要帶動一個在全球擁有超過120家工廠,年產1000萬臺汽車,擁有超過60萬員工(其中30萬在工廠工作)的航母級企業來說,僅僅有頂層設計是不夠的,大量普通員工的參與也至關重要。

為此,大眾集團旗下的員工培訓機構大眾學院,也將投入重金為這場數字化轉型推出了全員培訓方案。

首先,其會有計劃的對所有員工進行數字化培訓,向其普及AR/VR、網絡、自動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基礎知識。

其次,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有大量傳統工作人員面臨失去工作崗位的風險,大眾學院也在對他們進行技術培訓,以幫助其轉到其他數字化工作工位上。而對于那些無法適應未來數字化工作的人,則采取提前退休等措施來解決。

大眾學院的負責人向車東西介紹,其每年都會招募一千多名學徒,在2010年的時候,有50%的學徒進行的是機械與金屬加工方面的培訓,而到了2019年,則有74%的員工要進行IT等數字化方面的培訓。

該名負責人表示,數字化轉型不僅僅涉及到技術問題,其還會涉及到企業文化等方面,大眾學院要做的,就是讓大眾的員工在技術上、心里上做好這兩個方面的準備。

結語:大眾的轉型能成功嗎?

在汽車與出行產業出現巨大的變革趨勢后,大眾這樣的汽車巨頭推出了像TOGETHER 2025這樣的轉型計劃,并通過設置新的組織機構、招募新的人才、應用新的技術,對員工進行二次培訓等方式來逐步實現這一轉變。

那么大眾集團的轉型會成功嗎?

在車東西看來,其在生產領的轉型已然是成功的,高度自動化的工廠、其生產3臺汽車只需要2.5分鐘的效率,以及各種創新與研發中心里展示出的黑科技都是佐證。

但在智能汽車與移動出行領域,目前的發展態勢還不明晰,因為關于智能汽車到底是什么,未來的移動出行到底是什么樣的形式等問題都還沒有確定。

但可以確定的是,大眾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都仍將是汽車乃至出行領域里支柱型的公司,其一舉一動仍然會對業界產生重大影響。

秒速造車!探訪大眾歐洲工廠,已被機器人占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