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東西(公眾號:chedongxi
|
曉寒

車東西125日消息,滴滴出行今日在京發布了交通大腦,希望攜手交管部門,運用AI、大數據等技術,來解決國內城市的交通擁堵等問題,構建智慧交通體系。

(滴滴發布交通大腦現場)

一、發布交通大腦 提升城市出行效率

滴滴出行CTO張博在現場講到,未來10年的交通會因為科技發展發生巨大變革,這一變革體現在交通基礎設施、車輛交通工具和共享出行這三個方面。而滴滴的交通大腦,將在這一變革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也希望成為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突破口。

據了解,滴滴交通大腦是一個實時的數據收集與分析平臺,并且還是一個交通智慧平臺。

在數據端,交通大腦會收集來自政府交管部門、出行行業、眾包數據,以及滴滴出行等四方的出行數據,然后會通過大數據、AI技術,并結合度量體系和輔助決策,對數據進行綜合處理。

經過處理的數據會被傳輸到各地交管部門的控制中樞,進而通過交通誘導屏、智慧信號燈、智慧調度等手段,實現對城市交通的調整。

據介紹,滴滴的交通大腦目前已經在全國20多座城市部署,并通過上述數據收集、分析以及控制手段幫助各地提升交通效率。

滴滴方面表示,交通大腦已經幫濟南優化了344個路口,每天為濟南市民節省超過3萬小時通行時間,并通過減少車輛怠速、緩行時間、停車啟停等方式,間接幫助濟南減少了4.4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在武漢,滴滴通過與交管部門的合作,通過滴滴的ETA技術,在交通誘導屏上還能預測去往前方路段所需的時間,提升市民出行效率。

二、程維:滴滴要做智慧交通服務商

滴滴出行創始人、CEO程維也在現場進行了演講,他表示,自信息、文字、商業先后實現互聯網化后,交通的互聯網化也在最近五年開啟。2015年起,滴滴就開始連接出租車、網約車,并逐漸形成了包括專車、快車、出租、代駕、公交、順風車等在內的11個出行服務,目前平臺日均超過2500萬訂單。

(程維)

基于2000萬司機以及各種交通工具沉淀下來的海量數據,滴滴自2017年起把智慧交通作為戰略發展方向之一,并通過對數據的挖掘和分析,打造了包括智慧公交、智慧信號燈、潮汐車道、交通誘導屏、滴禹信息平臺等一系列智慧交通產品和服務,并期望把城市擁堵降低20%

程維在現場表示,2018年會投入資源與10座城市展開深入合作,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摸索出一套交通評估標準,打造出一個在全球范圍內能夠被認知被認可的智慧交通樣板城市。

我們希望滴滴不僅是連接用戶和司機的出行平臺,人、車、路、燈和背后的交通決策體系未來都會線上化,我們希望未來能夠成為智慧交通的服務商。程維講道。

三、2017出行報告:每年3月最堵

在發布交通大腦之外,滴滴還發布了2017出行報告,回顧了2017年全國交通擁堵情況,以深圳市龍華區和濟南市為例,分析了典型的區域交通和城市路口的交通運行情況,并給出了城市出行趨勢分析。

擁堵情況方面,滴滴出行的大數據發現,國內每年最擁堵的時段為每年的三四月份,以及每年年底的十一十二月份。而在春節期間的一二月份,寒暑假期間的七八月份,以及處在國慶期間的10月份,擁堵情況要明顯減輕。

通過與深圳龍華區以及濟南市的交管部門進行合作,滴滴也通過大數據找出這兩地的交通運行特點。

例如深圳龍華區以布龍路為界,南北兩側的交通運行差異明顯、龍華區內的居住區集中、區域內通勤頻繁,因此易導致局部擁堵;而濟南延誤較大的路口則主要分布在北園路、二環路、歷山路等主干道的交叉口,造成擁堵的原因可以在于配時周期過大、綠燈時間不足等問題。

城市出行趨勢方面,滴滴通過大數據分析發現國內的使用新能源汽車出行的人數正在增加,例如滴滴平臺有已經注冊有26萬新能源車。

回顧2017年,其中北京、杭州、深圳三地的新能源車行駛里程最多,而如果要論及使用新能源車進行出行的訂單量,則是杭州第一、襄陽第二,北京第三。

與此同時,滴滴出行在社會交通中的協同做用非常明顯,有大量訂單的起始點是位于地鐵末梢,說明大量人群是打車去地鐵站,或是下地鐵后打車去另外的目的地。

以日常通勤業務繁忙的北京沙河西二旗路線為例,滴滴發現該區域每天99%的訂單都是接駁訂單。

此外,在地鐵等公共交通無法觸及的城區邊緣,網約車添補了出行需求的缺口。

得益于實時掌握的大量交通數據,滴滴在此基礎上開發出了可以實時監測50個城市交通運行情的滴禹平臺,并且已經有17個城市在使用滴禹平臺來構建智慧交通體系。

目前,滴滴還已經幫助14個城市在1200個路口上線了智能信號燈產品,平均幫助減少了10%-20%的擁堵;在4個城市上線了100塊交通誘導屏;發布了2條拉鏈潮汐產品。

滴滴發布交通大腦 要用科技減少20%的擁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