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
文 | 寓揚
“突然感覺又回到2014、2015年大家做路由器那會兒”,一位在消費電子領域摸爬滾打十多年的資深產品負責人馬強面對一波手機廠商做智能音箱時如此感嘆。
遙想當年,其貌不揚的路由器冠以“智能”之名,再加上家庭入口的想象空間,成為了當時消費電子圈最火熱的話題之一,不但互聯網公司、創業公司大量涌入,手機廠商也坐不住了,小米、華為、中興、三星、蘋果等紛紛入局。
到了2016年,路由器被驗證并不能承載家庭入口的故事,大量“蹭熱點”路由器品牌紛紛出局,包括一些手機品牌。盡管路由器的需求一直存在,但它已“被貶人間”,身份大不如前。
路由器之后,手機廠商又大舉進軍智能音箱市場,過去一年中已有超半數手機廠商陸續推出產品,勢頭一浪高過一浪,前景又會如何?
智東西通過與數十位行業人士溝通發現,相比互聯網巨頭進軍智能音箱的激烈廝殺與低價補貼,表面看手機廠商也聲勢浩大的紛紛入局,但實際上不但入局晚,而且極為克制,完全沒有手機戰場廝殺的“狼性”。
手機廠商究竟為何只在近一年中紛紛入局,為何推出的進度又如此之慢?手機廠商的看似猶豫不決,究竟是懼怕互聯網巨頭的補貼戰,還是戰略上尚未想好?智東西為你一一解答。
一、魅族起了個大早 趕了個晚集
故事還要從2015年前后開始說起。
2014年秋亞馬遜推出Echo智能音箱,第二年便有芯片商拿移動芯片改裝的語音方案或智能音箱方案推薦給手機廠商,但當時大多數手機廠商并不看好,可謂“無人問津”。
“當時英特爾、高通、MTK(聯發科)都有相關拿移動芯片改的方案,但當時語音、內容、服務都不成熟,大廠都不太看好,大家都沒人做”,資深產品老炮馬強回憶道。
但并非沒有下水的企業,最起碼手機廠商中魅族就是一家。當時的魅族還“年輕力勝”,尚有與小米手機斗法的資格。在2015年智能硬件火熱的背景下,魅族一面造著路由器,一面似乎又從亞馬遜Echo中看到新希望,想要在國內做一款智能音箱。
一位知悉內情的人士告訴智東西,他在2015年就見過魅族這款智能音箱,當時魅族已做出樣機,支持語音交互。
但之后這款產品就陷入沉寂。值得玩味的是,三年后,也就是剛剛過去的魅族手機新品發布會上,魅族推出了一款主打音質的藍牙音箱,售價1099元,走起了高端品質路線,而并非智能音箱。

(魅族藍牙音箱)
馬強稱,當時國內智能音箱產業并不成熟,魅族本身在語音識別、語義理解上并沒有積累,尚不具備打造智能音箱的能力。“而今年魅族沒有推出智能音箱,一種可能是魅族自身的語音技術仍然沒有打磨成熟;另一種可能則是在當今互聯網巨頭低價補貼的局勢下,魅族有意避開競爭,反倒不如推一款高端藍牙音箱,還能為品牌增加附加值。”
在智能音箱上,魅族可謂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而大多數手機廠商早期在智能音箱上則極為“克制”。除了當時語音技術與內容服務不成熟外,馬強還談到尤為關鍵的一點,“手機廠商愿意在研發上投入大量資源,但是卻不愿在研發的后端——內容服務上投太多資源,他們永遠都期待有一個內容服務商出來”。
產業不成熟、研發投入的側重等,這些因素決定了手機廠商在2015年對智能音箱的“望而卻步”。
二、兩大陣營“老大哥”皆入局
2016年,手機廠商對智能音箱仍然是一副“愛理不理”的態度,如果非要找一個入局的廠商,可能就是目前有手機業務的谷歌,在這一年推出了Google Home。
而到2016年底,此時亞馬遜Echo的累計銷量已突破500萬臺,這時不少手機廠商開始回過頭來,重新思考智能音箱的命題是否成立。
2017年手機廠商開始邁出對智能音箱的探索步伐。這時反倒是老牌廠商聯想率先發力,在2017年美國CES上推出了一款搭載亞馬遜Alexa的智能音箱。

(蘋果HomePod)
隨后的同年6月份,蘋果也推出了HomePod,盡管之后經歷了跳票與難產,直到今年4月份才正式上市。蘋果智能音箱的誕生前后歷時5年,從側面反應出手機廠商打造智能音箱的不易。
蘋果入局智能音箱與2017年7月亞馬遜Echo累計銷量突破千萬,這一方面是蘋果的帶頭作用,另一方面市場規模初步顯現,無疑刺激更多廠商加入這一浪潮。
緊接著,2017年7月,一項喜歡追逐風口與爆款的小米也加入這一陣營,推出小米AI音箱,盡管最初小米對這款產品異常保守,小米電視負責人王川曾告訴智東西,小米AI音箱首批僅生產3萬臺。
隨著2017年智能音箱全球銷量突破3000萬臺,以及國內智能音箱在雙十一節點的爆發,智能音箱的市場規模已不容手機廠商忽視。另一方面正如Canalys上海分部研究分析師何天華所言,隨著手機市場的增長遭遇瓶頸,目前整個手機行業不是特別景氣,手機廠商也在看新的方向。
而在5G尚未到來之際,手機廠商需要新的產品來幫助他們帶來用戶份額和流量。這時候有一款入口型產品可能是爆款,他們就很容易跟進了。
如果用“小試牛刀”來形容2017年手機市場對智能音箱的探索,那么這一探索在2018年可以稱為“光芒大放”,手機廠商接連不斷的涌入這一市場。
(雷軍發布小愛音箱mini現場)
一位小米產品總監告訴智東西,在小米AI音箱銷量百萬后,雷布斯格外重視這一市場,親自牽頭,并于今年3月底推出小愛音箱mini,企圖搶占下一個流量入口。
去年還對外稱不做智能音箱的華為,今年也轉變了態度。2018年初華為消費者BG智能家居產品線負責人閃罡就透露道,今年華為也有望推出智能音箱。智東西通過產業鏈調查發現,華為在2015年就組建了智能音箱團隊,但后來經過內部評估,華為否定該項目,并解散了團隊。直到今年年初,華為才復活該項目()。
據業內人士爆料,華為這款音箱將會在10月前后發布,而首批訂單將會在300萬左右。智東西產業社群一位知悉內情的人士也爆料,其朋友所在的工廠已獲得華為210萬臺左右的音箱訂單,但他拒絕透露該生產方。
就在上周作為安卓手機的“老大哥”三星也終于推出了傳言已久的智能音箱,盡管這款產品還是一個期貨,。至此,安卓、iOS兩大陣營的兩位“老大哥”都已入局,無疑堅定了手機廠商布局這一市場的決心。
三、OV、諾基亞、錘子科技也在路上
智東西了解到,除了以上玩家,近期正在這條道路上行走的還有OPPO、諾基亞,vivo、錘子科技等也有意向入局。
如果說華為的智能音箱是近期可期的,那么OPPO家的智能音箱才剛剛開始。據知情人士透露,OPPO的智能音箱已在其研究院立項,可能會采用思必馳的技術方案,并且是一款帶屏智能音箱。
至于今年Q2季度上演翻天大逆轉的諾基亞,據悉也正在國內打造一款智能音箱,產品可能會在明年上半年上市。
相比而言,作為我們時長放在一起討論的OV的另一家,vivo在智能音箱的道路上則晚了一些,但近期也有知情人士爆料,vivo也在招聘智能音箱相關的研發人員。
此外,還有從去年就為大家畫了一張大餅的錘子科技,據說也在與各家語音方案商接觸,但今年發布了令行業吐槽不斷的TNT工作站后,老羅還有勇氣再發布一款智能音箱嗎(用來聽相聲)?

結合2018年Q2季度全球出貨量TOP 10的手機廠商來看,智東西發現已經有8家推出或將要推出智能音箱,手機廠商做智能音箱已“蔚然成風”。
可以預見,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會有一大波手機廠商推出智能音箱。繼互聯網巨頭、移動運營商之后,第三波重要力量入局了!
對于手機廠商的入局,聲智科技CEO陳孝良稱,智能音箱是一個獨立于手機之外的真正基于AI工作的代表產品,基于音箱的遠場語音交互系統可以不斷進化衍生出諸多產品,這種能力是手機巨頭不可忽視的。
思必馳副總裁趙恒藝也認為,未來AI會是多場景互通,多設備互聯的場景,手機本身就是要和各種智能設備建立連接,手機廠商做音箱可謂合情合理。
但金立通信一位產品負責人則從手機廠商當下的境遇表態,“這更多的是一種探索性的嘗試。”因為手機廠商主營業務增長遇緩,急需擴展新的增長方向,而智能音箱這個風口,大家看不清楚,但又怕錯過。
四、不得不做 邊看邊做
至于手機廠商為何近一年間紛紛入局,他們到底圖謀的是什么?馬強一針見血地指出這背后的產品邏輯,“對手機廠商而言,智能音箱就是一個配件,是一項防御性的策略,核心在于手機與品牌粘性”。
目前手機是我們生活中最大的流量入口,未來能夠形成強流量的產品都可能會是手機的對手。而這里手機廠商的防御性策略首先面對的就是互聯網公司和其他手機廠商。

具體而言,一旦一些互聯網品牌真正獲得消費者認可,就可能以音箱為切入點,反向去切真正的流量性產品,這時互聯網品牌就可能占領一個制高點。“對于手機廠商,如果做一款智能音箱能夠增強品牌在家庭中的用戶粘性,為何不做呢”,馬強補充道:“一旦互聯網公司在家庭形成了科技性的產品策略,手機廠商就比較麻煩了”。
對于競爭異常激烈的手機同行而言,他繼續講道,“如果小米音箱通過與用戶的互動,可以讓它的手機或者小米品牌拿到更多主動權,那么對華為這些廠商而言,他可能就需要花一年時間,投入更大的資源做這件事”。
“研發一個智能音箱可能要投入七八百萬,說不好聽點,手機廠商定制一塊屏的錢就全有了(暗指智能音箱的研發投入少),一旦這個事情(智能音箱)成了,再去從這個點’打’對手可能就需要上億投入了”,他感嘆道。
出于未來入口的布局,以及面向競爭對手的防御性策略,手機廠商提前布局,投入一個小團隊,和相比手機九牛一毛的研發費,無論是出于未來的投入產出比,還是品牌的用戶粘性,都決定著將智能音箱推向前臺。
如果說防御性的布局策略是行業對手機廠商由外而內的審視,華為消費者BG智能家居產品線負責人閃罡以一個“局中人”的角色道出智能音箱背后的考量。
他稱,華為未來業務布局會是人、家、車全場景的布局,手機與智能音箱是主入口與副入口的關系。智能音箱是最適合家庭遠場交互、最容易普及的AI入口產品,以此連接華為HiLink生態、華為智選產品體驗。
頗為有趣的是,閃罡稱,“智能音箱是華為新零售3.0的核心組成部分,未來將給消費者帶來全新的購買體驗。”此外他還補充道,華為已把音頻作為戰略來布局。
五、為何手機廠商如此慢?
盡管手機廠商趕趟兒一樣做智能音箱,但從各家的推出的速度來看又顯得較為緩慢,蘋果HomePod更是難產5年,這背后究竟為何?“智能音箱在手機廠商眼中的定位就是配件,是配件團隊靠著微薄的投入在操刀”,馬強一針見血地指出。
蘋果HomePod難產的故事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 它同樣由蘋果的配件部門操刀,歷時5年,項目多次遭內部否定,又經歷了去年12月的跳票,直到今年4月份才艱難上市。可見在手機廠商中誕生的智能音箱可謂相當波折,面臨研發實力、資源投入不足,由于并非主業內部態度搖擺不定,往往上市難!
智東西經過觀察發現,國內手機廠商的智能音箱大多也是配件團隊操刀。以小米、華為為例,小米AI音箱來自小米電視,前身是小米互聯網音箱,它由當時小米音頻產品線負責人楊永成打造(現任百度度秘事業部硬件生態渠道負責人),算是標準的配件團隊。
而華為的團隊大抵也是如此,華為的智能音箱團隊來自華為消費者業務智能家居部門,據業內人士透露,這一部門之前就是從華為手機配件團隊分出來的。
拿配件團隊來做這件事,我們可以從這一維度看出,智能音箱在手機廠商眼中的地位并不重要。而配件團隊則意味著,智能音箱得到的也只能是配件的資源。
“硬件廠商永遠是拿量級說話的,我的產品線要達到80%的出貨量,就要吃夠80%的資源,否則達不到既定的KPI”,馬強呈現了手機廠商更現實的一面。
配件團隊與配件資源的投入,更加真實的反應出智能音箱在手機廠商眼中配件的地位,與防御性的策略,也導致手機廠商的智能音箱產品一拖再拖。
此外,小米、京東等智能音箱的生產方臺德實業營銷中心總監孔麗芳稱,手機廠商入局晚,需要有差異化的產品及新的商業模式來推動市場,這也導致其在智能音箱產品上的進度緩慢。
六、能否從互聯網公司中突圍?
盡管手機廠商紛紛入局智能音箱,但面對互聯網的低價補貼策略,他們能否掀起風浪,是來自業界的質疑。
從人員配備來講,手機廠商與互聯網公司相比,從做智能音箱的第一天起,就不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一線互聯網公司配備的都是之前做旗艦產品的團隊,而手機廠商靠的是配件團隊,研發能力不在一個層級”,馬強透露道。
智東西此前了解到,阿里的天貓精靈92天完成產品打造,百度渡鴉音箱87天產品就落地了,相比互聯網公司,手機廠商的步調顯然不在一個頻道。

(百度渡鴉智能音箱)
臺德實業孔麗芳也稱,手機廠商是靠賣硬件產品的盈利商業模式,而非補貼,在互聯網企業的補貼之下,未必所有手機廠商都能在智能音箱市場中分一杯羹。那么沒有補貼基因的手機廠商又靠什么來突圍?
“對于手機廠商這就是個生意,他們不會做賠錢的買賣,所以他們不會跟互聯網公司去打”,馬強以他多年的經驗分析道,“手機廠商整的應該是運營商市場,運營商市場的第一單已經下來了”。
所謂的“運營商市場第一單”指的就是,今年5月份四川電信作為運營商的一個試點,采購了248萬臺智能音箱、241萬臺智能控制類設備、578萬臺泛智能終端設備,來布局智慧家庭(。

“如果運營商進一步涌入,這可能會是一個兩三千萬的市場”,一項與運營商有良好合作基礎的手機廠商,無疑更懂得在智能設備上與運營商打配合。
此前一位通信圈的業內人士猜測,華為可能在智能音箱中加入4G模塊,跟其通信優勢相結合,并與運營商結合呈現更多的打法。
可見,手機廠商并不會與互聯網巨頭正面“開撕”,而是采取一種“彎道”入局的辦法,獲得盈利空間。
結語:手機廠商的試水
過去一年來,全球手機出貨量TOP 10的廠商紛紛入局智能音箱,但看似火熱的背后,手機廠商打的只是一手配件牌,是一個防御性的策略,在市場上顯得不溫不火。
究其原因,一方面盡管全球智能音箱呈現走勢,但國內市場并沒有真正火起來,并沒有足夠的危機值得他們馬上投入,說到底手機廠商還在觀望。
另一方面,智能音箱的背后是語音交互與服務生態,并非每一個玩家都能把平臺很好的搭建起來,最終在生態上落地的還是少數幾個玩家。
至于手機廠商的打法,目前我們能看到的,運營商市場會是一條路。但主要靠硬件盈利的手機廠商很難真正補貼市場,不會靠價格戰取勝,大張旗鼓的與互聯網巨頭正面開撕。
注:馬強為化名
每日一頭條
趨勢·深度·犀利·干貨,最專業的行業解讀
深喉爆料、投稿:guoren@jmfl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