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東西(公眾號:chedongxi)
文 | Origin

9月20日,由智東西聯合CAPE、極果主辦的GTIC 2018全球智能汽車供應鏈創新峰會在重慶召開,大會邀請到來自學術界、整車企業、互聯網公司、汽車零部件廠商、電信運營商、自動駕駛新興公司、車聯網企業等智能汽車供應鏈各領域核心公司30余位專家、高管一同登臺,分享對智能汽車最前沿的見解。

小鵬汽車聯合創始人、副總裁何濤,在大會現場作了題為《智能座艙的產業鏈現狀》的演講,對智能座艙的技術維度、產業發展趨勢與挑戰進行了拆解。

何濤表示,座艙的智能化至少涉及到基于圖像、語音、視覺感知三方面的交互,在每個領域中都創造了新的產業升級轉型機會,而主機廠在智能座艙的開發中會從原來的“需求提出者”,轉變為“深度參與者”乃至主導者。

小鵬汽車何濤:AI座艙來了!三大技術與四大機會 | GTIC深度

▲小鵬汽車聯合創始人、副總裁何濤

一、車載大屏將實現四大升級

何濤在演講中提到,隨著L2、L3級自動駕駛技術的逐漸商業化,司機越來越多地被從駕駛任務中解放出來,汽車正在變成車內司乘人員的生活空間。座艙的智能化是大勢所趨。

從技術角度,座艙智能化可以劃分為三大維度:

GUI(Graphic User Interface),基于圖像的用戶交互界面。

VUI(Voice User Interface),基于聲音的用戶交互界面。

CV(Computer Vision),基于視覺識別的交互及安全解決方案。

首先被討論的智能座艙的第一個維度:GUI的進展。這方面最直觀的是車載屏幕的大屏化和交互多樣化。

何濤提到,現下車上的可視化屏越來越多,屏幕越來越大,屏幕形狀等特征也變得越來越豐富,而屏和屏之間互相有交互,屏和人有交互,屏和車上其它部件也有很多交互,這帶來了產業鏈轉型升級的四大機會:一是車規級、大尺寸、異形、柔性、有特殊需求的顯示介質(即屏幕本身);二是車規級、高性能的處理器芯片資源;三是定制化的地圖、導航需求;四是軟件快速迭代/OTA的需求。

小鵬汽車何濤:AI座艙來了!三大技術與四大機會 | GTIC深度

在屏幕顯示介質上,已經發生的產業進化是屏幕由小到大。而另一個趨勢則是屏幕會從規矩的正方形,變成異形屏或者柔性屏。不過這一技術在汽車領域實現量產還需要一點時間。

在車規級大屏的主控芯片上,早年間要獲得滿足車規的高性能芯片非常艱難,市面上的芯片通常只能在安全和性能之間選擇一個。而近幾年許多注重性能的消費芯片巨頭如高通、英特爾、英偉達,都推出了面向汽車的一些產品。同時瑞薩飛思卡爾等傳統車規芯片巨頭,也都加快了技術迭代的步伐,

而在車載導航地圖領域,消費者的感知是傳統車載地圖難用,手機地圖好用。但小鵬汽車在研發中發現,手機地圖一旦放上車,就會出現很多適配性問題,比如接口和顯示信息出現錯誤。

何濤表示,車載導航地圖領域“正確打開方式應該是我們和一流的地圖導航廠商一起做一些深度定制化開發”,同時地圖廠商給主機廠留下二次開發的接口,以便于后者去適配UI界面、進行數據收集以及后續開發。

他認為,未來的趨勢是地圖導航廠商和主機廠之間進行深度綁定合作,開發定制化應用。

在涉及OTA與快速迭代需求的汽車儀表上,何濤表示,常規儀表軟件開發是車廠向供應商提需求,開發由后者完成,一次開發時間通常在三五個月。而在座艙智能化后,軟件迭代速度會大大提升,“三天變一次UI,半個月變一次軟件顯示界面”,傳統開發模式難以適應。

因此,未來可能的產業變化是開發方式演變為——主機廠做軟件及系統架構,供應商提供底層軟件與底層的硬件。主機廠完成數據收集,在車輛交付后,也能根據消費者的習慣通過OTA升級一些個性化功能。

二、語音交互需突破三大核心技術

智能座艙的第二個維度,基于語音的交互,是圖像交互的有效補充,在司機開車時,這是比較理想的交互方式。但何濤提到,車內座艙的語音環境相對特殊,有各種各樣的噪音(風噪、動力系統、人聲等)干擾。為了保證車內語音交互的效果,有三個核心的技術需要加強。

小鵬汽車何濤:AI座艙來了!三大技術與四大機會 | GTIC深度

首先是聲源定位技術。聲源的定位會直接影響到語音交互的結果——比如,究竟是司機還是副駕駛的人在發出指令,可能會造成完全不同的功能滿足,此時便需要準確的聲源定位。

其次是主動、被動降噪技術。在這一技術領域,小鵬汽車在硬件上發揮供應商的能力,同時自身在軟件上進行濾波、降噪處理。

最后是ASR(自動語音識別)/NCR(自然語義識別),這些技術會使用到神經網絡以及自學習,會隨AI的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

對于語音交互帶來的產業升級機會,何濤在現場舉了一個例子:一家傳統的座椅供應商,在頭枕上內置了一個定向拾音的、帶主動降噪功能的麥克風,這樣其頭枕就同時解決了聲源定位和降噪的問題。

三、車內攝像頭保障自動駕駛安全

智能座艙的第三個維度是基于視覺的主動安全解決方案,其功能的直接承載是一枚面向車內、能夠進行駕駛員面部識別與動作識別的攝像頭。

智能汽車朝向車外的攝像頭主要用戶感知環境,實現ADAS/高級自動駕駛;而朝向車內的攝像頭主要“感知駕駛員”,形成主動安全保障的另一重保障。

小鵬汽車何濤:AI座艙來了!三大技術與四大機會 | GTIC深度

何濤表示,L2、L3級自動駕駛走向普及時,必然要通過車內攝像頭等傳感器裝置來實現更加智能的控制。因為系統需要時刻監控司機的狀態,以便在自動駕駛特殊場景下及時向司機移交車輛控制權。小鵬汽車為此專門搭建了一個團隊負責這一技術工作。

何濤回憶到,車內攝像頭與車外攝像頭功能區別很大,因此供應鏈和產品形態也有較大不同,2015年小鵬汽車開始研發車內視覺攝像頭時,也未找到合適的供應鏈資源——車內攝像頭需要紅外線發射裝置以滿足暗光環境識別,早期很難兼顧產品大小與功能。后來小鵬汽車與產業鏈上的頂級供應商合作,才把其尺寸做小、視覺效果上隱藏。

此外,與車內視覺感知配套,方向盤上也有一些觸覺反饋技術,來監控司機對駕駛的關注度,以及一些非介入式技術來感知司機手上的化學元素,從而判斷司機的健康狀況。

四、座艙智能化三大關鍵趨勢

演講最后,主管小鵬汽車供應鏈的何濤,負責打造小鵬汽車首款量產車G3的“AI座艙”,作為一個智能座艙的實踐者,他分享了眼中智能座艙領域的三大挑戰與趨勢。

第一,供應鏈的合作模式會發生很大變革。產業早期的”主機廠提需求-供應商滿足-主機廠驗收“模式,會變成主機廠和供應商之間進行合理的分工,主機廠在某一個技術緯度上進行很深入的參與或者是主導。

第二,車艙內的控制中心會變得一體化。在自動駕駛技術中,有一個域控制器,所有的感知、決策和執行這樣的算法都放在這一中央控制器里面來執行。在智能座艙這個語境下,包括聲、光、攝像頭等各方面的控制與決策都會由統一的控制器來處理。這樣一方面可以讓決策變得更靈活,另外一方面也會降低成本。

與之配套的車載以太網等車內高速通信網絡也會得到進一步發展。

第三,消費級芯片產品和車規級芯片產品之間的性能會縮小。消費芯片巨頭滲入汽車行業,傳統車載芯片巨頭在刺激下也加快產品性能升級的步伐,以適應越來越高的軟件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