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
文 | Lina

智東西10月8日消息,智東西獨家獲悉,國內四大AI視覺獨角獸之一云從科技完成B+輪融資,據知情人士透露,本輪融資額度超過10億元人民幣,由廣東粵科金融集團、中國國新領投。

此外,本輪融資方還包括廣州產業投資基金、上海聯升資本、渤海產業投資基金,原有股東元禾原點、越秀金控、劉益謙等繼續跟投。

自從步入2018年以來,國內視覺人工智能創企的投資賽道開始分化,越來越多的資金與資源開始集中到了云從、商湯、依圖、曠視這四個頭部玩家手中,動輒上億元的融資背后,是一場日益激烈的AI資本、資源、市場爭奪戰。

云從科技聯合創始人兼戰略總監姚志強告訴智東西,本輪融資將主要用于公司的擴張,布局云端AI服務平臺、前端智能設備、以及更多AI技術的產品化落地等。

云從科技同時也是智東西硬創先鋒的早期關注項目之一,詳見報道()()。

一、四輪融資,累計獲得發展資金超過35億

云從科技成立于2015年4月,專注于以人臉識別為主的計算機視覺技術,以及金融、安防、交通領域的行業解決方案。目前云從與商湯、曠視、依圖一同位居國內AI創企“四大獨角獸”行列。

此前,云從科技曾于2015年底獲得過億A輪投資,于去年11月20日完成B輪5億元人民幣融資,并獲得了廣州市政府的20億資金支持,該資金用于其他人工智能企業的孵化。

據云從科技透露,至此公司共完成4輪融資,累計獲得發展資金超過35億元人民幣。

二、2018年營收將超10億人民幣,已擁有1217家客戶

銀行金融、安防、大交通這三大領域是云從科技的核心業務,零售、教育、社區等行業則是新的擴展方向。

根據云從科技數據,公司2018年的客戶和業務量較之前實現了數十倍的增長,目前已經為1217家客戶提供了AI服務。

據云從科技聯合創始人兼戰略總監姚志強透露,2018年公司營收如無意外將超過10億人民幣,其中安防領域收入約占60%,金融領域收入約占30%,機場、新零售等其他領域收入約占10%。

▲云從推出的安防領域人臉識別專用設備

安防是人工智能落地的一個重要領域,也是國內各類AI創企紛紛瞄準的紅海賽道。在安防領域,云從科技的產品已在29個省級行政區上線實戰,截至2018年3月份已協助各地警方取得4376個案例戰果。

除了安防之外,銀行金融也是云從自2015年就開始涉足的領域,是云從的一個重要差異化行業。

▲云從科技為銀行柜臺提供的人臉識別解決方案

據稱,云從科技已成為中國銀行業第一大AI供應商,其AI產品已經被農行、建行、中行、招行總行等全國400多家銀行采用,為全國銀行提供對比服務日均2.16億次。

而在大交通民航這個新興領域,也已有54家機場選擇云從產品。

此外,姚志強還告訴智東西,云從科技一直也有在芯片方面的布局,但不是自己搭建硬件團隊,而是采用和芯片廠商合作定制化芯片、參與制定前段視覺處理、后段傳輸加密等行業標準。

三、融資大戰打響!四大獨角獸圈走100多億

自從步入2018年以來,國內AI創企的融資金額已經水漲船高,并且越來越向頭部玩家聚集。

其中“融資機器”商湯科技最為激進,今年4月與5月,商湯分別宣布完成6億美元C輪、6.2億美元C+輪融資,阿里巴巴參與投資。

今年9月,外媒還傳出軟銀向商湯科技投資10億美元的傳聞,不過未經證實。如果此次融資證實,那么商湯科技的估值將被抬高至60億美元。

今年6月與7月,依圖科技分別宣布完成了2億美元C輪、1億美元C+輪融資,公司估值超過150億元。

同樣是今年7月,也有媒體傳言曠視科技正在進行6億美元的融資,參與融資的投資者包括阿里巴巴和Boyu Capital。

再加上今天云從科技宣布獲得的超10億元B+輪融資,2018年四大AI視覺獨角獸圈走了超過114億人民幣的融資(如果算上軟銀投資商湯、阿里投資曠視的兩個傳言,金額將超過200億人民幣)。

要知道,根據CB Insight數據,2017年中國AI創業公司的融資總額也不過500億人民幣而已(73億美元)。

目前,國內視覺AI創企的投資賽道已經開始分化,越來越多的資金與資源開始集中到了這四個頭部玩家手中,而技術、產品、落地行業的同質化,又迫使這些玩家們急需找到自己的差異化打法。

舉個例子,云從科技聯合創始人姚志強認為,跟其他AI獨角獸相比,除了在銀行金融AI領域的行業差異之外,云從的另一個優勢就是在AI技術的市場化落地上走得最前。由于一開始就認定了to B落地,云從在AI如何落地上的判斷更準確,落地能力也更強。

此外,云從科技的另一個差異化打法就是其“人工智能國家隊”的背景。2017年,云從科技、百度、騰訊、科大訊飛被指認共同承擔國家發改委重大工程“人工智能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臺”。

今年1月,云從科技還入選了國家發改委的《2018年“互聯網+”、人工智能創新發展和數字經濟試點重大工程支持項目名單》,在規定的AI產業化六大方向中,依托云從科技建設“人臉識別”產業化及應用項目。

*其他五個方向分別為:智能芯片、深度學習開源平臺、語音識別、智能無人系統、智能機器人。

不過,想要擠進國家隊的選手并不只一個,就在今年9月,科技部也宣布商湯將成為繼阿里云、百度、騰訊、科大訊飛之后的第五大國家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

結語:AI市場快速膨脹,泡沫仍在

在各大AI創企如今動輒上億元的融資背后,是一場日益激烈的AI資本、資源、市場爭奪戰。

自從AI走過了技術普及期,也有越來越多的企業與機構開始積極地擁抱這項新技術,姚志強也認為,愿意接觸AI的企業明顯越來越多,目前整個AI市場還在快速膨脹期。

但是,隨著市場需求多了,供給方也不少,客戶如今可選擇的AI技術提供方也越來越多。隨著人工智能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各大AI創業公司已經從一開始的拼技術、拼履歷、拼大牛,陸續進入到拼行業、拼落地的實干階段了。

AI仍在一個技術浪潮的高峰期,泡沫必然存在,但姚志強認為,在市場快速膨脹的現階段,市場淘汰賽可能還沒有那么早到來,也許還需要2-3年的市場篩選與驗證。

但僅從視覺AI這個賽道而言,有這四座“大山”的存在,各個小型AI創企則需要在細分領域尋找商機了。


每日一頭條

趨勢·深度·犀利·干貨,最專業的行業解讀

深喉爆料、投稿:guoren@jmfl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