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東西(公眾號:chedongxi)
文 | Origin
9月20日,由智東西聯合CAPE、極果主辦的GTIC 2018全球智能汽車供應鏈創新峰會在重慶召開,大會邀請到來自學術界、整車企業、互聯網公司、汽車零部件廠商、電信運營商、自動駕駛新興公司、車聯網企業等智能汽車供應鏈各領域核心公司30余位專家、高管一同登臺,分享對智能汽車最前沿的見解。
在本次大會的最后一個環節——智能座艙圓桌論壇中,小鵬汽車聯合創始人、副總裁何濤,博泰集團副總裁賴偉林,四維圖新副總裁白新平,聲智科技戰略合伙人、副總裁李智勇,東軟集團智能車載互連產品線產品總監張騫五位汽車智能座艙領域的實踐者,在車東西主編孫曉寒的主持下,一同對智能座艙的發展現狀、突出方向、面臨的挑戰以及各個企業的應對策略和措施進行了探討。

▲車東西負責人孫曉寒
一、智能座艙態勢如何?快速發展,初步成熟
對于主持人首先提出的智能座艙發展概況問題,在場各位嘉賓無一例外認為智能座艙目前尚處在初級階段,未來仍然有一段較長的路要走,但其中某些領域,智能座艙已經相對成熟。
東軟集團智能車載互連產品線產品總監張騫表示,智能座艙的智能可能包括對語音、語義的識別與理解,對車輛周圍環境以及駕駛員狀態的感知。如果是簡單的智能交互和網聯能力,智能座艙已經進入到了相對成熟的階段,但要能理解人的高度智能以及引入V2X的更高級網聯,則還需要一定時間。

▲東軟集團智能車載互連產品線產品總監張騫
聲智科技戰略合伙人、副總裁李智勇從人機交互的角度為智能座艙發展劃分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通過語音交互;第二階段是語音和視覺融合;第三階段則是真正懂人的智能。
四維圖新副總裁白新平則認為智能座艙總體還是一個雛形,目前只是做到了把汽車的信息、車內的信息呈現在了車內,與真正的智能有差距,所謂“智能座艙不智能”。不過他對智能座艙智能化的道路仍然表示認同。
博泰集團副總裁賴偉林提到,現在的智能座艙,表現形式多為一機多屏,屏幕會成為更重要的顯示窗口。

▲博泰集團副總裁賴偉林
小鵬汽車聯合創始人、副總裁何濤則認為, 智能座艙的落地速度,和汽車其他方面的智能相比,已經顯得較為突出,許多技術經過驗證過后就可以快速上車量產。
總地來說,智能座艙雖然處在相對早期的發展階段,但高速的發展已經讓其可堪一用,真正為車內人員帶來能感知的便利。
二、智能座艙下個風口:懂得人是關鍵
當問題來到“智能座艙下一個發展重點是什么,什么會成為其中的挑戰”時,現場的回答變得多樣起來。
何濤認為,智能座艙的交互在下一步必然會取得很大進步,而智能座艙(相對車外智能)尤其關注用戶的體驗,體驗的升級需要獲知用戶的使用習慣,因此對數據的收集會是下一個重點。

▲小鵬汽車聯合創始人、副總裁何濤
白新平的觀點是,未來智能座艙的體驗會是立體式的,會超越蘋果手機。他還表示,真正的智能是要理解人的需求,智能座艙要能懂得人,做到服務找人。因此,內容的智能化會是一個具有前景的方向。
李智勇則認為智能座艙現在普遍重視的觸控大屏不算是一種智能交互方式,語音交互將有巨大的增長潛力。
張騫則表示智能座艙的兩大發展方向可以用“一縱一橫”來形容。在縱向上,基于感知技術的人機交互會在大量的數據支持下提供愈發精準的服務;而在橫向上, 智能座艙會整合大量原本不屬于汽車領域的技術,實現與家庭、辦公場景的互聯互通。
從五位嘉賓的分享中可以看出,盡管各自判定的方向有別,但他們都認同智能座艙接下來的重點發展方向,一定會讓整個系統更加懂得人,理解人的需求,從而提升用戶體驗。
三、實戰智能座艙 他們這樣串起產業鏈
在談論了行業方向過后,五位智能座艙的實踐者分享了各自企業在這一領域的獨特探索和方法論。他們基本涵蓋了產業鏈上下游的主要角色,給出的回答具有代表性和參考意義。
張騫表示,東軟正在試圖將智能座艙與其他業務打通——比如,東軟成立了保險公司,利用智能座艙的數據收集能力,來幫助保險業務做評估。
何濤提到,小鵬汽車處在產業鏈的末端,扮演一個整合的角色。一方面小鵬汽車從用戶體驗出發,組建了團隊搭建智能座艙的框架;另一方面,小鵬汽車向上游提出需求,與產業鏈一道打造可以量產的“AI座艙”。
而白新平則想打消聽眾對于“地圖公司做智能座艙”的不信任,他首先強調了四維圖新在地圖業務上的業績,表示與奔馳、寶馬紛紛續約。隨后,他表達了四維圖新做智能座艙的優勢——與汽車行業合作足夠久,積累了來自車企和Tier-1的資源,同時也足夠尊重車企。與互聯網公司不同,四維圖新并不想與車企爭搶用戶在車內的使用場景,而是圍繞車企與Tier-1,滿足他們的需求。在智能座艙需要的芯片上,四維圖新三年前就做了布局,收購了杰發科技。

▲四維圖新副總裁白新平
李智勇談到了如何在交互形式上更加智能的命題。語音交互要在車上更好用,一方面要依賴“技術-數據”相互反饋的閉環,另一方面,系統需要針對車輛做一套專門性的拾音模塊(包括軟件與硬件)。聲智目前在研發分布式麥克風的方案,爭取在拾音階段為智能交互打好基礎。

▲聲智科技戰略合伙人、副總裁李智勇
賴偉林則說明了博泰在智能汽車中的“絕招”——獨特的定位。賴偉林稱,博泰的定位是“比車廠懂一點互聯網,比互聯網懂一點車”,博泰在支持車企的同時又以開放心態擁抱互聯網公司,這使得博泰成為了車廠與互聯網企業之間的集成商與橋梁。
四、車規成本如何抉擇?安全仍是第一要務
論壇最后,傳統的車規與新型的智能座艙業態如何相容,成為了關鍵議題。眼下,車規的嚴苛要求與智能座艙快速開發需求產生了矛盾,并在實質上限制了智能座艙的性能。
張騫認為,眼下智能座艙的儀表與車載系統的標準都未完全確定,但若要面向量產,確實需要對滿足車規進行前瞻性的布局。另外不同地區的標準并不相同,因此也需要根據地域、客戶的需求來定義。
李智勇則表示雙方在本質上其實不矛盾,只是大家在過去的十幾年里被互聯網的節奏“帶壞了”,對正常的技術研發周期不太能接受。
白新平稱,車輛的安全屬性永遠放在第一位,車規就是為此而生的。現在智能座艙的發展要求用戶導向、敏捷開發,但并不意味著傳統的質量、成本控制不重要了。能夠把質量安全和體驗創新結合的企業,才會在競爭中勝出。他認為,如果創新影響了行車安全,那么這一創新就不該用在汽車上;但同時,未來可能會產生C2B的生產模式,以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
賴偉林對這一觀點表示了認同,他稱車要用十年,而對電子業來說十年“非常可怕”。車企為了滿足車規,也的確付出了高昂的成本。但他認為車規和電子行業本身都是動態的,兩者都會演變、發展。
何濤強調到,加強用戶體驗不代表在質量控制上減弱,只是一個新式的東西必然要經歷發展過程。他以芯片舉例,強調性能的消費芯片巨頭正在為車規進行更多安全與耐用的驗證和設計,而車規級廠商也在提高芯片性能的迭代速度。
在車規與智能座艙發展速度關系的討論上,本次論壇也收獲了兩個主要的觀點:一方面,智能座艙會基于車規的標準,在滿足性能前提上,性能上小步迭代;另一方面,車規也在不斷地演進,供應商體系也在不斷變化調整,為產品創新留下更多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