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東西2月18日消息,針對今天業內所傳騰訊聽聽智能音箱項目已經叫停”一事,我們第一時間深入產業鏈進行調查,揭開聽聽音箱背后命運到底如何。

聽聽音箱由原騰訊移動互聯網事業群(MIG)下屬的智能創新業務部研發,并于2018年4月正式推出,也是騰訊的首款智能音箱。

騰訊聽聽團隊負責人吳丹回復說,“報道不實,聽聽(音箱)一直在正常研發生產銷售運營。”我們進一步追問聽聽音箱的生產狀況,他稱,“聽聽(音箱)還在生產,沒有停掉。”

此外,騰訊官方回應稱,“在智能音箱這條產品線上,在新型號叮當帶屏音箱發布上市后,我們還將會繼續保持先前聽聽產品的正常的銷售與服務不變。叮當團隊還將深度結合CSIG(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業務,面向行業輸出全棧語音人工智能解決方案能力,以及叮當智能屏產品系列的開發。”

此言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騰訊首款智能音箱項目到底是何結局?騰訊聽聽團隊與騰訊叮當又將扮演何種分工,騰訊又如何看待智能音箱業務?

無論聽聽音箱項目是否停止,可以看到的是,騰訊似乎并不鐘愛智能音箱,自身也僅是一個市場邊緣玩家。

一、團隊調整,聽聽音箱項目告停?

騰訊聽聽原本屬于MIG移動互聯網事業群(騰訊組織架構調整后撤銷)下面的智能創新業務部,吳丹任總經理,探索AI等前沿技術的產品落地。

據業內人士透露,該部門擁有近200人,并且有相當大的比重是硬件人才,這在騰訊內部都不多見。該部門于2018年4月推出騰訊聽聽智能音箱,售價699元。

騰訊首款智能音箱叫停真相:項目繼續,核心團隊轉場

▲騰訊聽聽智能音箱

在2018年9月底騰訊組織架構大調整前,騰訊內部就秘密對騰訊聽聽團隊進行組織架構層面的調整。

騰訊將原MIG下的智能創新業務部的相關團隊與職能平移至IEG互動娛樂事業群下,部門名稱不變,部門職責調整為結合騰訊互動娛樂的內容和用戶資源,探索周邊硬件產品。

該團隊負責人吳丹調任為IEG智能創新業務部助理總經理,向IEG智能創新業務部第一負責人王波匯報。

這一調整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騰訊內部對智能音箱的態度,以及內部資源的整合。并且,聽聽音箱業務仍由騰訊聽聽團隊負責,不過轉為IEG大部門下。

隨后,2018年10月份前后,智東西就從產業鏈聽到一些風聲,傳言騰訊聽聽項目已經停止。

今天,有媒體傳出“騰訊聽聽智能音箱項目已經暫停”的消息后,智東西也向產業鏈各方以及騰訊求證,將得到的消息與諸位分享,以供諸君判斷。

一位生產方的行業人士透露,騰訊聽聽智能音箱項目已經停止,生產方已經不再生產,聽聽團隊的一些員工或內部轉崗或已經離開,而轉到IEG下的聽聽團隊主要去做游戲相關的周邊硬件。

一位線上渠道負責人向智東西表示,并沒有聽說聽聽音箱停產的消息,聽聽音箱仍在正常銷售,并且月銷量較為穩定。

由于聽聽音箱采用了思必馳的語音技術方案,智東西也向思必馳求證,一位業務負責人稱,他們還在對聽聽音箱進行軟件層面的更新, 還沒有獲得停產的消息。不過,可以判斷聽聽音箱的日常運營和維護還在繼續。

聽聽音箱團隊負責人吳丹則直指,聽聽音箱還在生產,聽聽團隊還在進行正常的研發生產銷售運營。

此外,聽聽音箱原本有國內知名音頻設備生產方國光電器生產,據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國光電器似乎已經停止了聽聽音箱的生產。據他估計,聽聽音箱的累計出貨量不到20萬臺。

騰訊官方也回應稱,“在智能音箱這條產品線上,在新型號叮當帶屏音箱發布上市后,我們還將會繼續保持先前聽聽產品的正常的銷售與服務不變。叮當團隊還將深度結合CSIG(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業務,面向行業輸出全棧語音人工智能解決方案能力,以及叮當智能屏產品系列的開發。”

結合產業鏈各方聲音與騰訊官方回應來看,盡管騰訊聽聽是否項目叫停產品停產尚不能確定,但智能音箱業務更多交由叮當團隊復制,并明確了帶屏音箱這樣一個方向。

以此來看,聽聽團隊淡出智能音箱,聽聽音箱淡出騰訊或許已在不遠處。

二、架構調整,智能音箱業務落它家

而騰訊官方回復中提到的叮當團隊,不出意外,則是騰訊智能音箱業務的接盤俠。

在騰訊組織架構大調整前,彼時原MIG下還有另一個騰訊叮當團隊,由原智能平臺部總經理莫沙負責,定位于AI語音助手,并且該團隊也有智能音箱項目。

但隨后,叮當團隊隨智能平臺產品部進入了騰訊新成立的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智能平臺產品部的負責人已經變為李學朝, 職級為副總裁。不過據知悉內情的人士透露,組織架構調整后,原總經理莫沙離開騰訊。

緊接著在2018騰訊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騰訊叮當AI助手升級為“騰訊云叮當”,其開始與騰訊云緊密結合,面向行業輸出AI解決方案。

會上,騰訊云叮當正式推出兩大開放平臺,分別是設備開放平臺,以及技能開放平臺,面向智能音箱、智能電視、車載、機器人、可穿戴等場景,賦能行業。

李學朝當時告訴智東西,騰訊智能平臺產品部有大約幾百人,在北京、深圳、成都、武漢都設有據點,可以快速響應不同地區的客戶需求。

騰訊首款智能音箱叫停真相:項目繼續,核心團隊轉場

▲騰訊叮當智能視聽屏

隨后,2018年12月,騰訊云叮當也推出一款帶屏智能音箱——騰訊叮當智能視聽屏,京東售價699元。

最初,騰訊內部同時有三四個團隊在做智能音箱,而隨著內部的競爭與騰訊組織結構大調整,該業務也整合至CSIG下,由叮當團隊負責。

三、騰訊做硬件的決心遲遲未定

從將聽聽團隊從原MIG平移至IEG,部門職責調整為結合騰訊互動娛樂的內容和用戶資源,探索周邊硬件產品可以看出,騰訊對于智能音箱以及智能家居業務微妙的態度。

一方面,騰訊整合資源,聚焦AI產業服務。

最初圍繞AI平臺與智能音箱,聽聽團隊、騰訊叮當、騰訊云小微等數個團隊都在布局,這導致資源的分散。與普通產品不同,AI硬件的構建涉及的產業鏈較長,并且AI平臺的搭建以及技術鏈條的跑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資源,而騰訊這種內部賽馬的模式,也導致其在AI平臺的進展以及智能音箱的銷量上,落后于百度與阿里。

圍繞AI平臺,騰訊將騰訊叮當與騰訊云小微進行整合。這兩個團隊此前分別推出了叮當AI助手與騰訊云小微AI平臺,隨著騰訊組織架構大調整, 兩個團隊都置于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下,從而結合云服務、硬件產品,形成合力,集中資源賦能行業。

另一方面,騰訊是不是一邊看好智能音箱的前景一邊決心和投入又不夠

過去一年,智能音箱完全處于一個補貼市場,阿里、百度等巨頭頻頻掀起價格戰。隨著組織架構的調整,騰訊也將處于補貼市場的聽聽音箱團隊平移至IEG,探索游戲周邊硬件產品,畢竟相比游戲帶來的爆款產品,智能音箱不賺錢。

結合去年12月的騰訊用戶開放日來看,IEG下智能創新業務部展示了VR頭顯以及可穿戴設備,探索更多與游戲相關的場景。

據36氪報道,在騰訊調整組織架構之前,智能創新業務部和智能平臺兩大部門就曾因為聽聽團隊該怎么劃分而引發爭端。

盡管聽聽音箱仍歸屬聽聽團隊(屬于IEG下智能創新業務部),但結合產業鏈各方信息來看,聽聽音箱正在邊緣化。

此外,盡管后來騰訊叮當也推出一款帶屏音箱,但在智能音箱上,騰訊并未采取過補貼的策略,仍屬于探索性的策略,幾乎游離于市場邊緣。

結合智東西此前估算的2018年智能音箱2200萬臺的市場規模來看,出貨量僅有不到20萬臺的騰訊聽聽,占比不到市場總量的1%。

或許正如一位行業人士所言,騰訊做硬件的決心尚未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