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東西(公眾號:chedongxi)
文 | 曉寒
車東西5月15日消息,博世中國今日在其上海總部召開年度新聞發布會,向外界公布了博世過去一年來在中國取得的運營成績及未來發展規劃。
2019年剛好是博世入華第110周年,因此博世對本次發布會格外重視,博世集團董事會成員、亞太區業務負責人泰瑞來,博世中國總裁陳玉東,以及底盤控制系統、智能網聯、Sensortech等事業部或子公司的領導與技術專家均出席會議,聲勢浩大。

▲會議現場,演講者為泰瑞來
2018年,博世在全球實現了785億歐元的銷售額(約合6045億人民幣),汽車與智能交通業務為476億歐元(約合3665億人民幣)。中國地區營收1126億人民幣,其中汽車業務達到817億人民幣,ADAS相關業務比2017年增長了30%,今年將會有40款車型搭載博世的L2級自動駕駛系統。
泰瑞來指出,隨著全球經濟增長持續放緩,未來博世將進一步依托中國市場來實現增長,其新一代電橋、超聲波雷達等產品將繼iBooster電控剎車、燃料電池等產品后在中國實現投產,繼續推動自動駕駛、車聯網、新能源等技術產品在中國的量產進程。

▲博世中國總部大樓
與此同時,泰瑞來還表示博世已經成功轉型為一家物聯網公司,去年銷售了5200萬件互聯產品,將持續加大在MEMS傳感器、邊緣計算等領域的投入,并積極投資和扶持本土物聯網創企。
會后,泰瑞來與陳玉東也接受了車東西等現場媒體的采訪,就汽車產業接下來的發展態勢、博世如何看待華為、BAT等科技公司的競爭等關鍵問題進行了闡述。
泰瑞來透露,目前全球已經有100萬臺電動汽車使用博世提供的動力總成部件,2022年則要達到1400萬臺;其自動駕駛團隊已擁有5000+工程師,是兩年前的兩倍,到2022年要在該領域投資40億歐元(約合308億人民幣)。
陳玉東則講到,今年除了L2級自動駕駛爆發這一看點外,汽車產業還有自動泊車、增程式/燃料電池汽車、國六排放等三大趨勢值得關注。
他指出,目前接二連三出現的電動車自燃事件,本質上就是一些車企不顧安全盲目追求續航里程造成的,純電動車滿足城市短途出行即可,長途出行應該使用燃料電池、增程式或內燃機汽車。
此外,陳玉東還就國六排放、自動駕駛、新造車等熱門話題發表了自己的干法,例如他就講到“新造車公司已經多到無法統計”,整體干貨十足,具體請參照正文。
一、中國區2018年營收1126億 汽車業占817億
會議伊始,博世集團董事會成員、亞太區業務負責人泰瑞來首先介紹了博世集團在2018年取得的成績。
他指出,近年來全球正在經歷多場變革,經濟形勢動蕩不安。在這種大背景下,博世集團2018年仍然實現了2.2%的增長,總銷售額785億歐元,息稅前利潤55億歐元,員工總數增加至40.9萬名

▲博世2018財年關鍵數據
在這其中,汽車與智能交通業務銷售額476億歐元(約合3665億人民幣)、消費品業務178億歐元(約合1370億人民幣)、工業技術74億歐元(約合569億人民幣)、能源與建筑業務56億歐元(約合431億人民幣)。
在中國地區,2018年實現銷售額1126億元(約合144億歐元),同比增長2.5%,博世中國總裁陳玉東在現場講到,中國市場占全球銷售額的18%,這是連續第4年成為德國之外最大單一市場。

▲陳玉東
2018年,中國車市首次出現負增長,進而讓全球車市喪失了增長發動機,在這種大背景下,博世中國的汽車業務怎么樣了呢?
陳玉東表示,中國地區有超過70%的銷售額都來自汽車相關業務,因此確實受到了一定影響,但中國區的汽車與智能交通技術業務在2018年仍然逆勢增長2.9%,達到了817億元人民幣。
其中ADAS駕駛員輔助系統業務(低等級自動駕駛)同比增長30%,今年其更是將為近40款國內車型提供L2級自動駕駛系統。
而至于2019,博世的目標則是跑贏大勢。
博世預計,2019年全球經濟發展將持續低迷,預計增速為2.3%左右,因此博世全球的發展目標是實現高于大勢的增長水平,而中國則將發揮重要作用。
陳玉東講到,中國地區也是這一目標,即汽車、家電等行業都要跑贏各自的板塊大勢。假設汽車市場今年是-15%的增速,那么博世做到-10%就是勝利。
“不過好消息是截止目前,我們的業務表現都挺好的。”陳玉東自信的講到。
二、去年在華賣出4800萬個車用傳感器 將加大在華投入
正如前文所言,中國地區將成為博世在2019年以及未來增長的重要支撐。而隨著中國地區的新能源汽車、自動駕駛、車聯網等技術快速發展,博世中國也在加大對汽車四化領域的投資。
泰瑞來透露,過去10年,博世在中國市場累計投資了450億人民幣,僅去年就投資了78億人民幣,同比增長近22%。目前,博世在中國總計擁有60家公司,38個生產基地和27個技術中心,員工總數達到6萬名,
硬件方面,博世的48V車載電池和iBooster電控剎車系統已分別在無錫和南京投產。未來,整合電機減速器電控等部件的電橋、新一代的超聲波雷達也將在太倉和武進投產,并將在無錫建立燃料電池研發中心。

▲iBooster
軟件方面,博世除了在2018年初期設立了智能網聯事業部,研發基于車聯網技術的應用、技術和服務外,今年還將在中國成立軟件中心,到2020年初期,該研發中心將投資3500萬元,到2022年形成500人的規模,為包括汽車在內的博世所有業務提供嵌入式、AI等軟件技術支持。
成績方面,博世方面分享的數據顯示,1995年以來,博世為車輛和消費電子產品生產了總計100億個傳感器。而中國市場,去年出貨的車用傳感器就達到4800萬個;博世為一汽解放商用車提供的FOTA遠程無線升級技術,也將于今年在實現量產裝車。
目前,全球有100萬臺電動車安裝了博世的動力總成部件,博世2018年為50個電動汽車平臺開發了動力總成項目,并獲得30個新增項目。
博世在電動車領域的目標是2022年底要有近1400萬臺電動汽車使用博世的動力總成部件,2025年實現50億歐元的銷售額。
三、對話博世高層 詳解6個關鍵問題
在介紹了博世2018年取得的成績以及未來發展目標后,泰瑞來和陳玉東也與到場媒體進行了交流,就博世在自動駕駛、新能源車、國六排放等方面的動作進行闡釋。

▲右一右二分別為陳玉東、泰瑞來
1、自動駕駛團隊已達5000人 一定會做計算單元
泰瑞來透露,博世非常注重自動駕駛技術,目前博世全球的自動駕駛工程師加起來已經有5000多名,幾乎達到兩年前規模的兩倍。到2022年,博世將投資40億歐元到自動駕駛領域
博世方面預計,今年駕駛員輔助系統業務(L1-L3級低等級自動駕駛系統)能在目前20億歐元的基礎上增長近15%,而雷達、攝像頭的銷售額則預計增長20%和30%。
關于目前自動駕駛汽車普遍面臨的算力不足問題,陳玉東表示,目前很多公司都是用工控機在做,確實面臨算力不足的問題。對于自動駕駛控制器這一塊,博世肯定會切入,并且已經在研發之中,不過具體的架構等細節暫不透露。
2、汽車產業今年有三大看點
博世方面表示,今年有近40款車型將搭載博世的L2級自動駕駛系統上市,因此L2級自動駕駛也成了2019年車市的一個關鍵點看,那么在L2之外還有哪些技術進步值得關注呢?
陳玉東表示,L2級系統、自動泊車,以及未來的L2.5、L3級技術確實在是一大看點,但此外還有兩點值得關注:
一是像增程式電動汽車、燃料電池等此前比較小眾的新能源產品也開始更大規模的投放市場,體現了動力總成上的變化。
二是國家正在力推從國五排放向國六,尤其是國六B排放標準的轉型升級,因此今年能看到不少的國六車型。
那么博世怎么看待排放標準從國五向國六轉型升級呢?
他講到,國五往國六轉的速度比較快,確實會給車企造成了一些成本和技術上的壓力,同時也略顯匆忙。
但從環境問題的全局來看,這也是一個必須執行的過程。
在這個轉型過程中,博世在盡全力幫助車企實現從國五向國六的轉型,博世拿到訂單的項目,會盡量保證車企相關車型按時投產。
至于車企升級排放標準的成本問題,陳玉東表示成本上升是肯定的,但每個車增加多少,得根據具體車型具體分析,只有車企才知道具體成本問題。
3、市場決定新能源車的技術路線
目前,新能源車還處于起步階段,擁有純電、混動、增程、燃料電池等多種技術路線。在博世眼里,究竟哪種技術路線才代表未來呢?
對此,泰瑞來表示各個技術路線各有優勢,最終會由市場來決定哪一個路線是主流。而對于博世來說,從最基本的48V微混、輕混,再到插混和純電,以及燃料電池業務,博世都有涉及,為新能源時代做了非常全面的技術準備。
泰瑞來指出,雖然全球不少Tier1都在拆分或剝離內燃機業務,但博世并沒有這樣操作,因為其新能源動力總成技術其實是由旗下動力總成事業部來承擔研發的。
據其介紹,博世動力總成事業部目前的主體還是汽油和柴油等內燃機業務,總人數超過8萬人,是博世全球旗下最大的事業部,未來將逐步轉型到新能源動力總成領域。
4、燃料電池適合商用車 電動車無需盲目追求長續航
對于近期火起來的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陳玉東表示博世已經實現了一系列布局,包括在德國、美國、中國無錫等地建立了燃料電池研發中心,與濰柴、慶鈴、Powercell等企業簽署協議聯合研發燃料電池相關技術或燃料電池汽車等。

▲博世與Powercell達成戰略合作
在博世方面看來,燃料電池技術的最佳應用場景是商用車領域。在商用車領域推廣成功后,隨著燃料電池技術的成本逐漸下降,其也將越來越多的應用在乘用車上。
針對目前連續出現的電動車起火事件,陳玉東表示,這與一些新能源汽車盲目追求續航提升電池容量有關,電動汽車不能以犧牲安全性來一味的追求高續航能力。
在他看來,未來的出行場景應該是多樣化的,續航較短的純電動汽車滿足城市幾十公里距離的出行即可,而距離較遠的城際出行,則應該使用插混、燃料電池等車型。
5、與科技公司是競合關系
今年上海車展,華為高調對外宣布了自己的汽車戰略,說明越來越多的科技公司正在涌入汽車產業。
那么博世如何看待與華為、BAT這類科技公司入局汽車產業的威脅與競爭呢?
陳玉東表示,首先華為和博世互為戰略合作伙伴(例如博世與一汽解放合作的FOTA項目就放在了華為云上),包括BAT也是這種關系,但科技公司做的業務偏重上層的應用,而博世則更偏重底層。
與此同時,雙方在合作中說明哪些方面合作,哪些方面競爭,就會促進行業的整體發展。“正是過去130年里的無數競爭才促進了博世的發展。”陳玉東說道。
6、“新造車公司已經多到無法統計”
2017年左右,新造車公司不斷涌現,成為當時社會極受關注的群體。就在這一時段,陳玉東曾在活動中表示與博世接觸過的玩家就多達幾十家,這也成為外界統計新造車公司數量的一個重要指標。
那么時隔兩年后,陳玉東的這一“新造車數據”是否有更新呢?
陳玉東告訴車東西,目前公司太多已經沒法統計了,不過有兩個關鍵點:
一是博世全力支持新造車企業的發展,與很多企業都達成合作,與前十名的玩家關系都很熟悉。
二是他認為,新造車企業的發展對行業的創新發展有很好的促進作用,是一件好事,希望他們能發展起來。
四、三招轉型物聯網公司 2020年實現碳中和
在會議現場,博世放出的暖場視頻并不是其王牌的汽車業務,而是一個關于未來物聯網技術應用場景設想的內容,暗示著其未來發展的重點。
泰瑞來在現場講到,博世早些年就注意到了世界將向著萬物互聯的方向發展,涉及工業、生活、汽車等社會的方方面面,因此物聯網也成了博世集團投資的重點領域。
2018年,博世共計銷售了5200萬件物聯網產品,同比增長37%,表明了市場對物聯網產品的熱情。“博世已經成功從一家工業企業轉型成了一家物聯網公司。”泰瑞來在現場說道。
那么博世是如何實現向物聯網轉型的呢?具體來說有三招:
一是把控對物聯網技術至關重要的傳感器。
博世旗下有一家名為Sensortech的傳感器公司,為汽車、消費電子等領域提供包括氣壓傳感器、溫度傳感器、IMU、陀螺儀等在內的一系列MEMS微機電傳感器。
而傳感器,又是實現萬物互聯的基礎技術。
博世方面透露的數據顯示,1995年以來,博世為車輛和消費電子產品生產了總計100億個傳感器。而單單中國市場,去年出貨的車用傳感器就達到4800萬個。
二是積極布局邊緣計算等前沿技術。
博世Sensortech一位技術專家在現場講到,隨著萬物互聯時代的到來,有海量的數據需要上傳云端進行處理,這就對各類聯網設備的能耗、網絡帶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與此同時,對于自動駕駛汽車之類需要實時決策的產品來說,需要將部分計算能力放在本地,甚至是傳感器這類的邊緣端,從而實現更快速的決策響應,而這也是博世Sensortech正在做的事情。
三是積極進行投資、孵化初創企業。
面對新一輪的技術變革,博世一邊在投資像是DeepMap等公司在內的初創企業,另一邊還設立了博世創業孵化器,幫助入駐的創企或是員工創業項目加速發展。

▲博世上海Connectory孵化基地成立儀式
今日,博世還宣布旗下博世(上海)智能科技與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科技創業中心,共同設立博世“Shanghai Connectory”創新孵化基地。
這是博世繼倫敦、斯圖加特等地之外的第五家Connectory孵化基地,主要目標是扶持內外部創企共同推動智慧出行、智慧城市、智慧制造等物聯網方案的研發落地。
智能制造方面,博世中國目前已經或即將在成都、廣州、重慶等地建立了工業4.0創新中心,致力于將其在制造和物聯網領域的經驗結合起來,為本土制造企業向著工業4.0轉型賦能。
與此同時,博世自己也西安建造了一座工業4.0標準的未來工廠,并且還在國內25家工廠中進行工業4.0試點。
此外,泰瑞來在現場還表示,博世未來10年將總計投資10億歐元投入到節能減排領域,并計劃2020年在業務有落地的40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生產制造的碳中和,助力全球環保事業的發展。
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博世的碳中和計劃是一個整體計劃,既包括研發低排放甚至零排放的動力總成,與城市政府合作開展智能交通項目提升交通效率的動作,還包括在集團內部推動共享出行、自動駕駛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