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東西(公眾號:chedongxi)
文 | Bear
6月13日,由智一科技旗下智能汽車產業新媒體車東西與CES Asia官方共同主辦的GTIC Lite智能座艙專場在2019亞洲電子消費展(CES Asia 2019)期間成功舉辦。本場專題會議是車東西與CES Asia繼2018年首次合作后第二次聯合舉辦行業專場論壇,主題圍繞“汽車座艙的智能化變革”展開。
會議邀請到了博泰、大眾問問、比亞迪、愛馳汽車、地平線、航盛科技、未動科技等7家智能座艙領域核心公司的高管進行了精彩分享,現場座無虛席,掌聲不斷。
在專題會議的壓軸環節,比亞迪智能網聯總工吳麗華、愛馳汽車智能網聯總監李立安、地平線多模交互產品總經理張宏志、揚州航盛科技有限公司產品規劃部副部長吳震宇、未動科技COO柳莎莎等5位智能座艙領域行業大咖,共同進行了一場精彩的圓桌對話。

▲圓桌論壇現場
五位嘉賓既探討了裸眼3D儀表、AR-HUD等黑科技涌現下,汽車座艙的智能化特征;車載系統安卓化后的核心競爭領域以及車內屏幕的未來演變趨勢;也展望了5G通信技術日漸成熟后,智能座艙的未來發展。
關于安卓系統全面上車之后,智能座艙的核心競爭點在何處這一問題,吳麗華認為,安卓的開放生態帶來了智能手機的繁榮,安卓化之后,智能座艙的開放生態也將成為核心的競爭點。李立安則認為,智能座艙的軟硬件以及生態最終都會趨同,其中最關鍵的競爭點應該是出行服務的整合度、硬件的質量、系統安全性以及用戶的參與程度。
在車載屏幕方面,特斯拉主打極簡風格,而許多車廠選擇了大屏、多屏路線。有關車載屏幕的未來發展趨勢,吳震宇提出了“視覺自由”的概念,未來的智能座艙將能顧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不同的層面為用戶呈現其想看見的內容,從而實現“視覺自由”。柳莎莎則指出,在多屏座艙中,應該要做到屏幕與用戶的精確互動,減少用戶的認知負荷。
張宏志分享了地平線在座艙智能交互上的進展,他認為,這一過程就是將自動駕駛的算法在座艙內落地的過程。在以無人駕駛為最終研發目標的過程中,地平線累積了大量駕駛員情緒、疲勞度、手勢等方面的感知算法,這些算法結合預測與執行算法完全可以實現座艙內的智能交互。
在智能座艙領域的未來賽道上,安卓化的開放生態將引導汽車座艙走向進一步的智能化,不同的車載屏幕類型也將影響用戶與車機的交互方式,主動式、情感式交互更是未來人工智能交互的主要方式,場上嘉賓針對這些智能座艙領域的關鍵問題進行了激烈的探討。
一、汽車科技成CES Asia 2019最大亮點 智能座艙是重中之重
圓桌論壇開場,主持人車東西主編孫曉寒表示,從本屆CES Asia的情況來看,奔馳、奧迪、起亞等整車廠帶來了車身控制技術與全新的概念車產品;大陸、電裝、安吉星等供應商則展出了AR-HUD、裸眼3D儀表、智能家居互聯等黑科技;百度、大眾問問等科技公司則帶來了智能化的車載系統。毫無疑問,本屆的CES Asia,汽車科技已經登上了C位。
對于這一說法,五位嘉賓普遍表示贊同,不過在展會具體的側重點上,他們表達了不同的看法。
柳莎莎表示,車展的主題始終是圍繞著整車展開的,而CES的焦點雖然與汽車有關,但始終都在發生變化。她表示,2018年的CES展上,人們關注更多的是自動駕駛,到了2019年CES,智能座艙成為了媒體追逐的熱點,而此次CES Asia,更多與車內顯示、反饋和人機交互相關的內容成了亮點。

▲未動科技COO柳莎莎
吳震宇認為,今年的CES Aisa主要展示的是智能座艙相關的主題,許多展臺都有智能座艙相關的產品,而且“艙”的前綴也改變了,此前是叫駕艙,現在叫座艙,以后可能就直接叫智能艙了,這一點非常具有想象空間。
張宏志則認為,車展展示的還是汽車整體的進步,例如電動化、自動駕駛方面的特點,而此次CES Asia展則著重強調了汽車與多種科技結合的屬性,是未來產品落地的方向。
李立安指出,如果說CES Asia像車展了,那么恰恰說明汽車正是一個聚集了當下所有前沿科技的產品。車展是汽車人的盛宴,所有車企都在秀整車、動力總成、底盤技術與未來車型規劃;CES Asia則是汽車電子、自動駕駛方面專業人士的盛會,關注的更多是前沿的座艙技術、自動駕駛技術以及汽車電子技術。

▲愛馳汽車智能網聯總監李立安
吳麗華表示,CES是前沿技術的集中地,也是車企的指路明燈,如果說今年的CES上展出了哪些核心技術,那么這項技術在經過車廠的打磨轉化之后,可能會在一兩年內就出現在量產車上,這樣的指導意義很多時候是車展所不具備的。
二、裸眼3D儀表、AR-HUD等黑科技上車 座艙智能化關鍵在何處
在此次CES Asia展會上,裸眼3D儀表、AR-HUD、多屏座艙的等黑科技令人側目,但對于其中哪些是炫技,哪些是智能座艙的關鍵特點,以及汽車座艙的智能化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面,五位嘉賓的觀點不盡相同。
吳麗華更看重的是智能座艙的生態開放,在這一點上,比亞迪走的比較靠前,到目前為止,比亞迪已經開放了341個傳感器與66項控制權限,這對于生態開放起到了非常大的幫助。吳麗華表示,比亞迪在開放方面未來還會有更多的動作,智能座艙的生態將會變得更加完善。

▲比亞迪智能網聯總工吳麗華
李立安則將智能座艙以是否實現了無人駕駛分為了兩類:
第一類,在實現了無人駕駛的情況下,車內人的主要作用不再是駕駛,而是度過一段車內的時間,從A點到B點,這種座艙具有個性化、多功能化的特點,能夠為乘客提供視頻會議、游戲、購物等服務。
第二類,如果無人駕駛還沒有實現,那么駕駛員的主要任務還是駕駛,座艙就要為駕駛員提供信息與服務,這個時候智能座艙的關鍵特點很可能就是未來交互的特點。
張宏志從技術角度解讀了智能座艙的關鍵特點:其技術發展路徑與無人駕駛類似。二者都是感知、理解、規劃、執行的邏輯,目前的發展階段也十分類似,量產自動駕駛方案目前還停留在感知層面,智能座艙也才剛剛引入攝像頭、麥克風等傳感器,在未來,二者都需要實現多傳感器的融合、規劃以及命令的執行。

▲地平線多模交互產品總經理張宏志
吳震宇則表示,數據支撐才是智能座艙的根本特點,智能座艙的根本還是將數據以可感知的形式呈現給車內人員。
柳莎莎認為,智能座艙的關鍵特點在于人機交互,是從被動的命令式的交互走向主動的環境感知式的交互,未來的智能座艙可以理解人的意識和情緒,從而做出交互。
三、車載屏幕實用為王 規范化是生態發展關鍵
對于目前的汽車座艙而言,車載屏幕的形式多種多樣。特斯拉玩極簡風格,也有公司走大屏,多屏路線,未來智能座艙內部的車載屏幕會朝著什么方向發展呢?五位嘉賓從不同角度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吳麗華指出,屏幕的大小要符合用戶的需求,雖然比亞迪目前走的是大屏路線,但不會一味的追求大屏,屏幕尺寸脫離常規會為車載系統和應用的開發者帶來困難,不利于生態的開放。
李立安則表示,不論未來智能座艙變成何種形式,一定會需要一塊屏幕,這塊屏幕是信息化時代人機交互的入口。

▲愛馳汽車智能網聯總監李立安
他對于未來車輛內部屏幕的需求做了分析,如果從感性角度來看,屏幕必然是越大越好,越多越好,消費者會認為這很酷炫;但如果理性地想一想,多出來的一塊屏幕可能讓汽車貴出5000元,這個時候用戶就會思考這多出來的一塊屏幕是否真的實用了。
他指出,屏幕的作用最終還是獲取信息,不論屏幕是什么樣,這一點不會改變。
張宏志則認為,屏幕不能一味追求多,要按照用戶需求進行認真地規劃,如果駕駛員的四周都是屏幕,就會有一種坐在廣告機中間的感覺,信息處理效率將會降低。
他認為車載屏幕的規劃應該像目前車輛內的四音區、六音區一樣,不同的位置服務不同的人群,駕駛位的中控屏幕和儀表盤應該更多地為駕駛員提供輔助駕駛的信息,而副駕駛和后排的屏幕則應更多提供信息娛樂類的內容。
張宏志表示,智能座艙真正需要的是貼心的智能化交互,現在車企已經在開始做這樣的嘗試,例如采用了地平線多音區方案的理想ONE。除此之外,地平線還從底層將語音和視覺結合起來,讓車內的交互更加精準和智能。
吳震宇則暢想了100年后車載系統可能會讓人們實現“視覺自由”,屏幕可能會朝著全息投影等方向發展。

▲揚州航盛科技有限公司產品規劃部副部長吳震宇
柳莎莎對于張宏志的看法做了補充,她認為,單屏與多屏的交互其實并不重要,可以用技術讓車上的屏幕做到駕駛員看哪里,哪里就亮,從而減少駕駛員的認知負荷,頗有些“精確打擊”的意味。
四、安卓系統全面上車 差異化生態保證競爭力
此次CES Asia上,包括百度、奧迪、Polestar、大眾問問等公司均推出了安卓車載系統,作為智能化的特征之一,安卓車載系統將會帶來應用商店等一系列的車載生態,在此之后,汽車智能座艙的核心競爭點又在何處?
吳麗華認為,安卓系統最大的優勢就是開放的生態,正是這一系統促進了智能手機生態的繁榮,而現在,他對于汽車也將產生同樣的促進作用。他補充道,差異化的生態將會成為未來智能座艙的核心競爭力。

▲比亞迪智能網聯總工吳麗華
李立安認為安卓車機普及之后,智能座艙的核心競爭領域會明顯起來,這些領域主要分為四個:一、人性化服務;二、硬件質量;三、安全性;四、用戶參與度。這四個方面,就是未來智能座艙領域的核心競爭點。
張宏志則認為,安卓系統上車后,智能座艙有三個發展方向:操作系統的標準化;硬件質量的提升與創新;將安卓系統融入車載AI,使其成為智能機器人。

▲地平線多模交互產品總經理張宏志
吳震宇則表示,安卓系統的上車要能夠為智能座艙實現與客廳、辦公室這兩個空間的互聯,同時,在這一基礎上,智能座艙要能夠對安卓平臺的各種應用實現智能的整合,為用戶提供更佳便捷的交互體驗。
柳莎莎指出,車載系統的硬件,安卓系統的app最終都將大同小異,最終給用戶帶來更好交互體驗的是人機交互的UI,這是未來智能座艙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五、5G時代將至 V2X迎來發展高潮
今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頒布了國內的5G商用牌照,5G時代即將到來,五位嘉賓就5G通信技術對于智能座艙的影響展開了探討。
吳麗華表示,5G遠程通信會為智能座艙的生態增加更多的想象空間,人們可以用5G通信實時分享行駛過程中美景的視頻,可以使用5G通信遠程為好友帶路,甚至可以實現遠程駕駛。不過他認為,從長遠來看,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產業鏈的同步發展,其中很關鍵的就是攝像頭的升級。
李立安則認為,目前的4G網絡其實可以滿足大多數人的使用需求,而5G網絡能為汽車帶來的變化其實更多是在V2X方面,利用5G網絡低時延、高帶寬、廣連接的特點,通過V2X車載通信來連接城市,實現車路協同,最終實現智慧城市。
張宏志談到,對于5G通信技術,地平線現在還處于學習階段,這對于地平線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領域,之前接入的麥克風、攝像頭、雷達信息雖然產品型號可能不同,但其協議一致,輸出的信息流相同,地平線的芯片可以很好的作出反應。但5G到來之后,會有更多V2X的異構數據接入,如何針對這些異構數據,在芯片計算的層面做一些設計,去更好的支持相關應用的開發,這是地平線目前還在加緊調研和研發相關的技術。
但他認為5G-V2X確實能夠幫助智能座艙變得更加智能化,5G的V2X可以將城市路況的基礎信息實時同步到智能座艙,將不確定的信息變為確定的信息,他舉例說到,如果紅綠燈沒有秒數顯示,司機就需要靠猜測來判斷綠燈何時會亮起,但如果有5G-V2X,就可以計算出確定的秒數,幫助司機更好的駕駛。
吳震宇指出,5G通信技術可以讓不在車上的人實時看到車上的情況,很可能可以幫助駕駛員做出一些判斷。而在5G-V2X的規劃上,目前航盛在德國有一個分公司——德國航盛負責V2X的研究,此前,這家公司參與了歐洲V2X協議的起草。

▲揚州航盛科技有限公司產品規劃部副部長吳震宇
柳莎莎認為,5G的成熟落地,會解決4G網絡時代一些雞肋的問題,交互形式也會有所改變,AR/VR以及直播等交互方式會更加成熟,還會有基于V2X以及V2P等方面更深層次的交互的實現。

▲未動科技COO柳莎莎
最后,盡管對于智能座艙所面對的未來變革見解各有不同,但五位嘉賓一致認為,未來的智能座艙一定會成為一個人們生活的空間,智能網聯汽車時代的到來解決的不光是人們的出行問題,更多是讓人們在汽車上的生活發生根本的改變。
結語:智能座艙發展趨勢明確
雖然圓桌論壇上五位嘉賓的觀點各不相同,交鋒激烈,但車東西依然從中清楚地捕捉到了幾大關鍵信息:
1、汽車座艙的智能化涉及到汽車生態的開放,開放程度越高,能夠實現的智能化程度也就越高。
2、車載系統軟硬件需要實現規范化,如此才能以規模效應來填平開發的成本。
3、車載系統未來的交互方式將從“被動式”發展為“主動式”,從“無選擇交互”走向“精確交互”。
4、5G將帶來V2X車載通信技術的發展高潮,有可能成為智慧城市車路協同的關鍵所在。
從這些趨勢來看,智能座艙的發展趨勢已然明朗,開放化、完整生態、規范化、智能交互、5G將成為智能座艙發展的五大關鍵詞,未來的智能座艙將能夠無縫融入人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