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
文 | 心緣
智東西1月13日消息,上周,英特爾宣布將在2020年上半年推出第三代英特爾至強可擴展處理器,AI訓練性能將比上一代提升60%,進一步滿足數據中心客戶對工作負載的AI能力需求。
在CES 2020期間,我們與英特爾公司數據中心事業部副總裁兼英特爾至強處理器和數據中心營銷總經理Lisa A. Spelman聊了聊,就英特爾在中國數據中心市場的重點合作計劃、過去幾年英特爾在數據中心最大的戰略變化、至強系列產品的市場表現及發展規劃等問題進行深入交流。
Lisa表示,目前英特爾在數據中心領域有超過200億美元的業務,并希望未來業務規模能在總體潛在市場上達到2000多億美元。
▲英特爾公司數據中心事業部副總裁兼英特爾至強處理器和數據中心營銷總經理Lisa A. Spelman
一、重點關注中國數據中心市場的三類客戶
數據中心的需求是全球性的,無論哪個國家的客戶,都會清楚地告訴英特爾團隊他們所期望獲得的產品性能。有時,出于獨特的約束條件和環境,如地理位置、訪問權限、工作負載、所服務客戶的獨特性等等,不同市場會給出不同的反饋。
Lisa認為,英特爾中國的客戶在推動大量驚人的在游戲、社交、電信、5G先進理念等方面一直處于前沿位置,發揮了很大的領導作用。
當智東西問及英特爾接下來在中國數據中心市場的合作和投資計劃時,Lisa表示,英特爾目前暫時還沒有具體投資計劃的消息,但英特爾在中國有著悠久的合作歷史,有生產設施、產品研發和強大的軟件團隊來支持中國本地的客戶。
在中國數據中心領域,英特爾真正關注的是三個不同的市場:云服務供應商、電信運營商和企業領域。
(1)云服務供應商
英特爾認為,英特爾通過與中國的云服務供應商合作,為他們獲得驚人的增長打下了堅實的根基,阿里巴巴、百度、騰訊、今日頭條等等都是英特爾關注的合作伙伴。?
英特爾從很早起就開始陪伴這些公司不斷成長,并從這些客戶那里得到很多有關工作負載的反饋。英特爾秉持客戶至上的原則,與客戶保持密切關系,根據客戶提出的問題去做更多的優化和升級。
(2)電信運營商
英特爾關注在5G基礎設施標準制定過程中,將有哪些參、何時進行基準測試工作、需要什么樣的軟件才能在至強上運行工作負載。
在網絡領域,有許多工作負載是在定制的專用芯片ASIC上運行的,這可能不是數據爆炸中最為經濟的解決方法。英特爾必須做一些工作,以確保這些工作負載在至強上可以運行,并且相比定制ASIC仍能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過去10多年來,英特爾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是逐個工作負載推動網絡功能虛擬化,將其轉移到至強,在需要的地方構建ASIC。除此之外,英特爾將它轉移到至強上并不斷地完成堆棧。
(3)企業領域
企業對高性能計算的獨特需求可能與云服務供應商截然不同。
比如像銀行這樣的機構,關乎人們的金融資產,對準確性、正常運行時間等等指標都非常嚴苛,它和向移動終端提供游戲服的工作負載需求就有很大差異。
英特爾接受和理解企業不同的需求,與許多中國的企業團隊和客戶進行合作。
二、英特爾在數據中心最大的戰略變化
過去幾年,英特爾數據中心業務營收持續增長,在英特爾整體營收中的所占份額也逐漸擴大,那么這其中又貫穿著英特爾怎樣的戰略變化?
作為英特爾數據中心事業部核心負責人之一,Lisa分別從硬件和軟件的角度來談英特爾過去幾年中在數據中心最大的戰略變化。
一方面,英特爾最重要的戰略已經不僅是發展CPU,更重要的是布局CPU以外的領域,以滿足所有不同種類的工作負載。
另一方面,英特爾將軟件能力視為一項戰略資產,英特爾建立和發展的世界級軟件團隊正在做大量工作來發掘硬件優點。
英特爾認識到AI將貫穿從邊緣到數據中心的每一個工作負載,并基于此做了一系列布局。
當前英特爾的客戶對AI技術有不同的掌握程度和需求。像一些大型云服務提供商、大型企業等的客戶,他們的AI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并且在持續更進探索;有些客戶的AI技術剛剛起步;還有些用戶雖然自己不開發AI,但已經通過將AI算法構建到自身應用程序的方式,從AI技術中受益。
這些需求,使得構建跨越整個數據傳輸的途徑變得更加重要,無論是自身的工作負載還是從第三方獲取應用程序,都要具備處理AI的能力。
正是基于對AI的認知,以及對市場趨勢和客戶需求的理解,英特爾做出了很多改變。例如向至強中添加AI加速能力,收購了一些公司來幫助英特爾解決邊緣推理、數據中心推理以及網絡相關的工作負載等。
英特爾從基礎平臺開始,在硬件中添加AI功能,用框架處理軟件,隨后添加免費贈送的芯片,來滿足更復雜的客戶需求以及復雜的工作負載。
除數據中心外,邊緣同樣是英特爾雄心勃勃的領域。Lisa表示,由于不同邊緣環境的需求可能大相徑庭,邊緣計算可能非常困難。
這不只是在邊緣上放一些傳感器,或是減少攝像頭之類的設備那么簡單,而是如何處理所有這些設備,如何將需要的數據返回數據中心,如何在高效便捷地在內容創建或內容獲取時處理需要的內容,進而從這些數據中為客戶發掘洞察和提供價值。
英特爾正努力探索和思考如何通過其現有產品和技術,為用戶提供更便捷的產品、服務,使邊緣計算更容易實現。
除了硬件創新外,過去幾年的主要變化還有將軟件能力視為英特爾及其客戶的一項戰略資產。英特爾此前提及的將新一代至強處理器AI性能提升14倍,其中2倍來自硬件,其余的提升部分來自于對TensorFlow、PaddlePaddle等主流框架進行的軟件優化工作。
三、芯片內核和頻率指標不是唯一標準
在CES開幕前夕,英特爾三代至強可擴展處理器的AI性能升級過程。
進入2020年,英特爾將繼續推動英特爾第二代至強可擴展處理器,并將在2020年年中推出第三代至強可擴展處理器(代號Cooper Lake),將包含內置AI訓練加速的全新英特爾DL Boost擴展指令集,著重改善訓練性能。
英特爾將持續專注于AI和高性能計算,并致力于將其第一個10nm數據中心的至強CPU Ice Lake推向市場,這是英特爾將在下半年推向市場的第一個至強產品,此后英特爾還會有其他10nm的數據中心產品陸續問世。
Lisa管理至強平臺已經4年有余,回顧過去一年至強的成績,她看到在更為激烈的競爭環境中,英特爾第二代至強可擴展處理器展示出令人振奮的出貨能力。
過去一年,英特爾與客戶合作的另一個方面是充分利用所有這些平臺組件。比如,第二代至強可擴展處理器Cascade Lake也有傲騰數據中心級持久內存。
至強和傲騰數據中心級持久內存組合將提供優越的工作負載的性能,以及更大工作負載所需的持久性,無論用于數據庫或其他載體,都能帶來更好的總擁有成本。英特爾與客戶共同驗證概念,然后進入部署階段。
“為此,我們做了數百個概念證明,現在它們都開始進入部署階段。我們的概念轉化率高達90%以上,這是聞所未聞的。”Lisa表示。
在她看來,英特爾不是說只聚焦在一個芯片有多少核心、多高頻率,而是利用英特爾所擁有的產品和技術的廣度,從工作負載和客戶用例的角度來服務客戶。
在推廣第一代以及第二代至強可擴展處理器的過程中,英特爾花了一年的時間與客戶深入溝通,使用產品和提升使用產品的體驗。?Lisa認為,如果贏得了客戶的信任,那么就是有了“制勝法寶”。
英特爾通過持續與客戶合作,以及長達20多年在基礎設施領域的投入,旨在為每個工作負載提供無與倫比的性能。其中包含基準測試,還有在實際部署并嘗試處理單個或多個工作負載時將看到的內容。
英特爾依靠軟件專家向客戶展示他們能做什么。比如,客戶可以比較兩個產品,一個是英特爾的產品,另一個是擁有同等內核數甚至更多內核、同頻率的競品,然后將它們放到同一個AI案例或應用程序中,內置AI訓練加速的至強處理器表現會非常出色;再比如在高性能計算應用領域,英特爾會和客戶合作,確保他們的軟件能充分發揮AVX 512的優勢,最終看到巨大的性能差異。
四、攜手數據中心伙伴,推進高速互聯新標準
建立行業協會等方面的工作也是英特爾持續推動行業創新的方式之一。
英特爾在數據中心領域牽頭創立了開放合作聯盟(Compute Express Link,CXL)標準組織,這是一個系統間互聯組織,用于實現CPU與GPU、FPGA等多種專用加速芯片間的快速互聯,從而進一步提升下一代數據中心的性能。其標準開放開源,允許聯盟成員共享。
從邊緣到云端到網絡有很多工作負載需要處理,盡管至強可以處理一切工作負載中的數據,但在某些特定需求下,僅靠至強不足以帶來最好的總擁有成本或最好的性能表現。
而CXL旨在成為至強附加計算能力或網絡能力連接點的一部分,并幫助提升至強及協處理器兩者的計算能力。
英特爾努力使至強能處理盡可能多的工作負載,然后與客戶討論它需要怎樣規模、復雜性或容量的工作負載,按需增加GPU、FPGA等額外的加速功能,這些客戶的最終選擇往往是定制的,但這些芯片解決方案均出自英特爾提供的同一個產品集合。
據Lisa介紹,CXL已經獲得英特爾客戶、生態合作伙伴及競爭對手的認可,現在它已經成為該領域真正的發展標準之一。
英特爾也希望能從中受益,提高自身產品的性能和能力。由于英特爾了解創新的復雜性和面臨的巨大的挑戰,因此他們希望通過與行業一同合作的方式來解決和應對。
結語:英特爾不會將自己描述成系統級公司
隨著人們逐漸意識到軟硬協同已經成為AI芯片領域的一大趨勢,過去一年,我們看到很多AI芯片玩家宣稱自己不是芯片公司,而是系統級公司。英特爾又是怎樣看待自身的定位?
對此,Lisa表示,英特爾不會將自己描述成系統級公司,英特爾正在一個更大的平臺、系統和解決方案層面上發揮作用,根據客戶整體數據中心系統的需求交付產品和相應功能。
Lisa強調說,英特爾不會認為某個單一行動會是英特爾在數據中心最重要的行動,英特爾為AI領域的客戶打造軟硬件組合是他們持續在做的最普遍的事情。
英特爾在這一領域已經取得很大進步,并將持續投資硬件功能、推進軟件工作和改善工作負載,而這些將潛移默化地影響數據中心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