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
編 | 董溫淑
智東西3月30日消息,據報道,在疫情期間,為了阻斷COVID-19病毒的傳播,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獲取了人們智能手機中的位置信息,并將這些信息發送給聯邦政府、地方政府和州政府。
根據外媒《華爾街日報》報道,用戶的信息由廣告商提供。相關部門會對這些信息做匿名化處理,僅保留用戶的行蹤。
目前,針對政府為“抗疫”而獲取用戶定位信息這一行為,美國坊間評價不一、各有側重。
一、贊成:信息精確到商店、公園,提前阻止人群聚集
相關報道稱,政府獲得的信息十分具體,可以精確到商店、公園等地的名稱。因此,當局能精準判斷病毒在某地傳播的風險,并在病毒蔓延之前采取行動。
舉例來說,如果通過分析位置數據,政府發現正有一群人向著布魯克林的展望公園聚集,他們就可以提前在公園里張貼警告,減少人流量。
除了人群的聚集情況,公民的定位信息還能反映病毒對其他方面的影響。比如,通過分析零售商店的客流量,可以估算疫情對當地經濟的影響。此外,政府還可以根據位置信息判斷特定地區居民遵守外出禁令的情況。
除了政府部門獲取用戶定位信息以外,也有一些公司提供相關的數據分析服務。
據《華爾街日報》,疫情期間,一家位于舊金山的數據公司LotaData專門創建了一個可公開訪問的網站,提供基于位置信息的分析服務。目前,該公司已收到意大利政府委托,分析意大利公民的位置數據,幫助當局找出下一個可能的疫情爆發地點。據稱該公司還計劃在西班牙、加利福尼亞、紐約等地開通網站。
一家名為Unacast的公司則利用用戶位置信息來測量社會距離。地方政府可通過他們的測算結果判斷居民對外出禁令的遵守情況。
二、反對:能抗疫也能造成隱私風險,要警惕“溫和洗滌”
掌握地理位置數據的確有助于政府及時阻斷病毒傳播,但另一方面,這也是對公民隱私的一種侵犯。
有些人擔心雖然定位信息是匿名的,但如果有心人把它和其他公開信息加以聯系,就有可能獲知用戶的真實身份。
隱私維權人士、研究者沃爾菲·克里斯特爾(Wolfie Christl)則將政府的做法稱為“溫和洗滌(covidwashing)”。他認為“定位數據行業正在用COVID-19病毒的傳播作為借口,公然侵犯公民的隱私。”
他補充說:“鑒于當前情況緊急,在某些情況下,綜合分析消費者的信息可能是適當的,即使這些數據是由公司以秘密手段或非法手段獲取的。但是位置信息的完全匿名化幾乎是不可能的,在這種情況下需要的是強有力的法律保障。”
然而,針對疫情期間可能發生的用戶數據濫用行為,美國政府尚未出臺任何措施。另外,即使用戶數據現在是安全的,在未來也不一定如此。
結語:特殊情況下利用定位信息無可厚非,但法律法規也要到位
政府和廣告商對公民隱私信息的掌握一直受到詬病,收集和銷售用戶信息變成了一門生意也是事實。
據報道在2017年,靠用戶信息獲利的公司創造了高達210億美元的財政收入。在COVID-19疫情之前,也有一些美國公司允許政府和研究人員查看他們收集的數據。
而在現階段,用戶的位置信息可以幫助延緩疫情蔓延,因此人們并未大面積表示出異議。但是等到疫情結束,隱私問題會重新變得尖銳。
因為定位信息的特殊性,僅僅抹去名字并不能完全保證用戶的隱私不為人知。為了避免隱患,美國當局應當盡快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對疫情期間使用公民定位信息的行為加以限制。
原文來自:phoneAre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