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4.3 發改委、 中央網信辦印發《關于推進“ 上云用數賦智” 行動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 推動大力發展共享經濟、 數字貿易、 零工經濟, 支持新零售、 在線消費、 無接觸配送、 互聯網醫療、 線上教育、一站式出行、 共享員工、 遠程辦公、 “ 宅經濟” 等新業態, 疏通政策障礙和難點堵點。
新業態、 新模式是根植數字經濟發展土壤, 以數字技術創新應用為牽引,以數據要素價值轉化為核心, 以多元化、 多樣化、 個性化為方向, 經產業要素重構融合衍生而形成的商業新形態、 業務新環節、 產業新組織、 價值新鏈條,是關系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活力因子, 具有強大的成長潛力。
本期的智能內參,我們推薦賽迪智庫的研究報告《 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研究報告 》,揭秘疫情后的新時代數字經濟的發展。如果想收藏本文的報告,可以在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回復關鍵詞“nc472”獲取。
本期內參來源:賽迪智庫
原標題:
《 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研究報告 》
作者: 安 暉? 等
一、 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
1、時代特征
總體來看,現階段數字經濟有如下四個發展機理:
1、 疫情倒逼: 新冠疫情防控觸發數字化生存機制?; 圍繞“ 無接觸” 、 “ 宅生活” 、 “ 云消費” 等數字化生存需求的新業態新模式被大量激發。
2、 本質追求: 無止境追求價值引領企業變革創新?; 企業主動尋求數字化手段來突破發展困境?。
3、 技術驅動: 數字技術賦能新業態新模式發展?; 數字技術提供了數據融通、 資源流動、 價值共享的技術底座?。
4、 需求升級: 消費者主權意識升級激發長尾效應?;消費者個性化需求要求更加重視產品本身的價值?。
除了發展機理,還有如下四個發展特征:
從發展理念看, 綠色共享主線貫穿?;

從參與主體看, 跨界融合主體多樣?;

從要素投入看, 數據驅動創新發展?;

從價值實現看, 價值溢出效應突顯?;

具體來說,數字經濟有四個表現形式,分別是線上新模式?、 產業數字化轉型?、 就業新形態?、 創新生產要素供給?。

▲時代特征,活力象限

▲線上新模式

▲ 產業數字化轉型

▲ 就業新形態

▲創新生產要素供給
2、發展態勢
現階段,數字經濟有如下的發展態勢:
首先,移動化、 平臺化、 智能化基礎支撐架構不斷夯實?; 以移動智能終端為載體、 云計算平臺為支撐、 智能服務為內容、 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架構加速形成。 多領域企業通過嫁接軟硬優勢資源, 開展各類端到端服務的有益探索。

其次, “ 產品+內容+場景” 深度融合新形態日益豐富?。 成功的互聯網產品一定要有好的內容來填充, 通過生產和重組內容提升產品的活躍度, 擴大網民對品牌的認知度。

再次,以數轉型、 用數管理、 因數發展成為價值創造主攻方向?。 企業開始探索由數據驅動的服務模式轉型、 組織管理變革以及發展戰略 制定等新模式。

最后,多方參與、 資源共享、 價值共創新生態加速形成?。


但是,面臨的問題也不少。首先, 底子薄, 技術應用能力不足?; 供給方的技術能力儲備不足。 大規模、 高密度的線上方式, 帶來前所未有的技術挑戰。

然后是內容服務上的體驗差。內容單一、 穩定性差、 交互性弱、 信任感尚未建立。 供應鏈韌性不佳、 服務配套弱。 是盈利模式不明晰, 疫情后留客成問題。

亂象多, 新興領域監管不足?。 新興領域是創新、 資本、 人才最為集聚活躍的地方, 也往往是現行法規制度未能有效覆蓋的“ 法外之地” , 制度滯后于市場發展的空白期就是行業亂象爆發的高峰期。

二、數字經濟代表行業
1、在線教育
在線教育指e-Learning, 或稱遠程教育、 在線學習, 現行概念中一般指一種基于網絡的學習行為。 在線教育特點?:?1、可針對客戶需求進行個性化課程定制?;2、 可打破時空約束,
有效利用碎片化時間?;3、 可實現教育資源開放共享在線教育特點?。

▲在線教育政策
在線教育的發展現狀:1、 產 業 發 展 疫 情 期 間 再 度 轉 暖;據預測 ,2 0 2 0 年國內在線教育用戶規模將達到4 . 23億人 ,市場規模將達到4538億元 。
2、 互聯網企業積極布局在線教育?; 阿里成立淘寶教育事業部;騰訊開通騰訊課堂,在架課程超10萬門;抖音、今日頭條、西瓜視頻推出“學浪計劃”,扶持平臺教育創作者。
3、 在線教育市場領域更加細分; 包括學科輔導 、 職業教育等內容服務型教育領域 ; B2C 、 B2B等平臺服務型教育領域 ;小猿搜題 、百詞斬等工具服務型領域 。

▲“AI+教育”市場規模(億)

▲2019在線教育細分市場規模比例
發展趨勢:
1、 產品逐步智能化 、 專業化?。 隨著線上教育進入常態化應用 , 未來的在線教育將通過人工智能技術 ,幫助學生了解薄弱點 , 提高學習效率與學習效果 , 通過大數據學習分析 , 推送適合學生的課程 。
2、 市場向三四線城市下沉。 促進教育資源均衡化伴隨網絡技術和設備的普及 , 三四線城市可以享受到一線城市名校老師的在線課程 。 通過在線教育的普及 , 教育資源將逐步均衡 化 。
3、 教育過程逐步個性化 ,課程類型更加豐富?。 更多的實驗性教學課程在線教學模式將被積極探索 。師生的教與學方式變革創新 , 對學習平臺 、 資源和工具的需求將不斷提高 。

▲在線教育
案例: 科大訊飛智慧課堂?。 科大訊飛基于AI技術研發了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智慧課堂4.0, 運用人工智能、 大數據、 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造智能、 高效的課堂。 疫情期間科大訊飛“ 停課不停學” 解決方案已在21個省6500余所中小學應用, 服務師生超過1500萬人。

▲科大訊飛智慧課堂?
2、 互聯網醫療
在線醫療是互聯網在醫療行業的新應用, 其內容主要包括醫療信息查詢、 在線疾病咨詢、 遠程會診以及遠程治療等多種形式的在線健康服務?。

▲ 在線醫療政策
發展現狀?:
1、 在線醫療的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 遠程會診、 掌上醫生、 網上掛號、 電子處方、 電子病歷等在線醫療的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
2、 新冠疫情突發促使服務規模激增?。 疫情期間, 平安好醫生平臺新注冊用戶增長了10倍;阿里健康平臺日訪問量提升了5倍, 醫藥電商增長了75%; 百度“ 問醫生” 頁面訪問量逼近2億。

▲2011-2020年中國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變化情況

▲發展趨勢

▲存在的問題
案例: 丁香醫生?。 新媒介生態下的的醫療健康平臺, 面向公眾用戶的藥品信息查詢和日常安全用藥輔助工具,核心服務是醫生咨詢, 用戶可達1500 萬。 疫情期間, 丁香醫生從國家衛健委、 各省市區衛健委、各省市區政府獲取公開數據 , 以網頁形式生成“ 疫情地圖” , 將疫情實況準確傳遞給用戶。
3、 線上辦公
遠程辦公是指通過現代互聯網技術, 實現非本地辦公: 在家辦公、 異地辦公、 移動辦公等遠程辦公模式,通常由第三方遠程控制軟件來實現。
遠程辦公是傳統固定時間、 固定場所的線下集中辦公模式的有利補充,包括異地辦公、 移動辦公、 在家辦公、 全球辦公等多種辦公樣態。
遠程辦公是移動互聯網時代下的辦公新模式, 其背后不僅蘊含新辦公理念, 更是代表辦公系統向云化、 智能化變革的辦公新態勢、 新階段,是云辦公、 移動智能辦公發展過程的初始階段。
遠程辦公能夠幫助企業提升經營管理效率、 降低組織運營成本。

▲遠程辦公軟件列表
發展現狀?:
1、 市場規模不斷增長?。 2018年: 市場規模規模達117.3億元, 增速達95.50%2019年: 國內市場規模達229.4億元, 增速達95.57%2020年: 疫情防控大背景下,遠程辦公軟件市場呈爆發式增長,有望達到448.5億元?;
2、 剛需市場不斷擴大; 武漢: 55%的軟件企業員工通過遠程辦公方式實現了在線復崗; 華為WeLink: 節后平臺每日新增企業用戶數在1.5萬家以上, 承接的會議場次高達12萬次,
日均增加50%。
3、多元化資源持續集
發展趨勢?:1、 產品和服務呈現出“ 前融合、 后耦合” 發展特征?;

2、 市場競爭向“ 競爭+合作” 方向不斷演進發展格局?。

存在問題?:1、 產品穩定性和實用性面臨挑戰?;

2、 數據安全問題突出?;

案例: 遠程會議軟件騰訊會議?。 在疫情防控和企業復工復產期間, 面對企業和機構日益增長的云上辦公需求, 其高清流暢、 便捷易用、安全可靠的多人云會議等功能實現了企業和機構的遠程辦公、 高效協作。

▲騰訊會議
4、 數字化治理
數字化治理指依托互聯網、 大數據、 人工智能等技術和應用, 創新社會治理方法手段, 優化社會治理模式, 推進社會治理的科學化、 精細化、 高效化, 助力社會治理現代化。

疫情背景下,數字化助力疫情應對,相關問題催生數字化治理改革動力,倒逼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模式的創新。政府與市場合作運用大數據、 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輔助抗擊疫情, 提速社會治理和資源調配的反饋效率。

各地政務服務部門依托“ 數字政府” 建設, 發揮數據資源的核心作用, 積極推進“ 互聯網+政務” 服務, 助力企業復工復產。

發展趨勢:1、 “ 數字政府” 建設加速落地?。 戰“ 疫” 經歷給公共治理深化了“ 數字化思維” 的經驗和挑戰?。

2、 數據融通共享步伐加快?。 “ 一網通辦” “ 一碼通行” 或將成為社會治理的“ 新標配”?。

3、 政企合作挖掘社會治理新潛能?。 未來互聯網平臺企業與政府部門、 社會組織多方面合作是大勢所趨?。

4、 智慧城市發展“ 去虛向實”?。 智慧城市建設有望進入面向具體應用場景定制解決方案的階段?。

存在問題:1、 將數字技術應用到社會治理的普惠性尚面臨數字鴻溝;

2、 疫情初期暴露出我國應急管理體制的統籌協調手段有待優化提效;

3、 數據孤島、 隱私保護、 數據安全等數據共享 “ 頑疾” 依舊嚴重。

案例: 杭州“ 城市大腦”?。 “ 城市大腦” 已實現從“ 治堵” 向“ 治城” 實質性跨越,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更發揮了重要作用。

5、數字平臺
數字平臺作為以數字技術為基礎, 通過整合數據、 算法、 算力, 實現居中撮合、 鏈接多個群體以促進其互動的服務中樞, 可以為人類的生產、 生活提供生產、 分配、 交換、 消費、 服務等相關信息的收集、 處理、 傳輸以及交流展示等數字交易服務和技術創新服務, 是數字經濟時代的重要基礎設施。

▲數字平臺
發展現狀:1、 交易結算、 物流配送類平臺規模最大?;
2、信息撮合類平臺起步最早,融資服務類平臺伴隨著傳統產業發展不斷煥發升級;
3、 技術賦能平臺起步較晚, 但對于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明顯?;
發展趨勢:1、 產業規模?: 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預測 ,到2030年數字平臺及相關產業將為中國經濟帶來累計3萬億美元的GDP;
2、 技術創新?: 數字平臺作為物理世界與數字孿生世界的橋梁,將加速數字技術在產業領域的融合應用?;
3、 應用推廣?: 數字平臺將聚焦行業痛點問題將技術突破 、 模式創新與產業實際需求相結合 , 面向特定場景 、具有更大價值的行業解決方案將會涌現?;
4、 區域發展?: 北京 、杭州 、深圳等地方數字平臺建設依然領先全國, 將會帶動環 渤 海 、長三角 、珠三角等地產業整體提升?。
存在問題:1、 平臺治理與監管有待加強

2、 平臺盈利模式有待深入探索

3、 平臺安全隱患有待解決

4、 平臺應用有待豐富和深化

案例: 阿里云平臺?。 阿里云平臺是阿里巴巴網絡技術有限公司( 阿里巴巴) 基于自身大規模公共云計算平臺搭建的大型平臺, 平臺整合了ET工業大腦、 AliOS Things物聯操作系統等一系列產品和服務能力, 構建了“ 1+N” 的服務體系, 為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提供全方位服務。
6、 企業數字化轉型
企業數字化轉型指企業運用互聯網、 大數據、 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 全方位重塑戰略思維、 業務流程、組織架構和商業模式, 構建以數據為核心驅動要素的價值創造體系, 實現與客戶、 員工、 供應商、 合作伙伴等利益相關者緊密關聯、 價值共創的過程, 從而確保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中獲得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增長。

▲數字化轉型

▲ 企業借助數字化轉型追求價值提升
新冠肺炎疫情按下數字化轉型“ 快進鍵” , 數字化轉型角色從“ 賦能企業成長” 向“ 關乎企業生存” 轉變,為擺脫發展困境, 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 特別是中小企業轉型意愿顯著增強、 轉型步伐明顯加快。

▲數字化轉型需求大量釋放

▲數字化轉型瓶頸日益凸顯
發展趨勢:1、 從要素賦能看, 企業數字化轉型動力從“ 技術驅動” 向“ 數據驅動” 加速轉移?;

2、 從平臺賦能看, 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更趨向于從外部產業鏈融入向內部改造逆向升級?;

3、 從業務賦能看, 數字化轉型推動企業業務重心從“ 提質增效” 向“ 開放共享” 轉移?;

數字化轉型不是一蹴而就, 要更多依靠政產學研用金各方努力, 通過數字化轉型生態體系建設, 共同為企業賦能。

▲數字化轉型生態體系
案例: 新希望集團數字化轉型

7、 虛擬產業集群
虛擬產業集群( 園區) 通過企業虛擬化和網絡虛擬平臺的搭建, 推動不局限于統一地理區域的、 具有產業鏈和價值鏈內在聯系的企業和機構、 基于一定契約和規則實現虛擬空間的集聚, 實現線下“ 實體” 與線上“ 虛擬” 有機結合、 充分競爭、 共同發展的虛擬集合體。

▲ 虛擬產業集群的發展
虛擬產業集群( 園區) 通過網絡虛擬載體和平臺的搭建, 促進集群成員基于一定的契約和規則實現虛擬空間的集聚, 最終將集群打造成為一個線下“ 實體” 與線上“ 虛擬” 的有機結合體。

發展趨勢:1、 發展方式從“ 虛擬為主” 向“ 虛實融合” 轉變線下實體集群( 園區) 加快構建數字化平臺, 擺脫產業鏈所有環節空間集聚約束, 汲取更廣范圍的優勢產業資源集聚?;
2、 發展重心從“ 集約服務” 向“ 協同創新” 升級在產業鏈、 創新鏈和價值鏈方面形成高度專業化分工,實現從單一的創新創業集約化服務增值向跨主體、跨區域、 協同化創新生態轉變;
3、 運營模式從“ 政府主導” 向“ 企業主導” 延伸以阿里“ 淘工廠” 為代表的虛擬產業集群加快成長,更加注重企業能力的集成整合、 在線分享和優化配置
發展問題:1、 集群治理手段尚不成熟內生協調機制較為松散?;2、 集群創新能力有待提升創新鏈、 服務鏈與產業鏈之間并未形成有機銜接;3、 集群融合運營能力有待加強“ 虛” 、 “ 實” 集群尚未形成有效互動集群創新能力有待提升創新鏈、 服務鏈與產業鏈之間并未形成有機銜接 。
案例: “ 淘工廠” 集群生態?。

8、無人經濟
無人經濟是通過綜合運用物聯網、 互聯網、 5G、 人工智能、 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 新基建” ,為人類的生產、 生活提供新的生產、 分配、 交換、 消費、 服務模式的新經濟業態。
無人經濟改變了傳統經濟對人力的高度依賴, 以技術要素和資本要素投入降低了勞動力成本和交易成本, 提高了資本勞動比,是促進生產率提升進而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是數字經濟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
無人經濟發展大致經歷的3個階段?:1、 自動售貨機階段(前無人經濟時代)?;2、 移動支付售貨機階段(網絡無人經濟時代)?;3、 自動支付便利服務階段(新無人經濟時代)?。
發展現狀:1、 進入新無人經濟階段內涵持續豐富?;

2、 市場需求旺盛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3、投融資不斷趨熱成為資本關注焦點

發展趨勢:1、 從發展方向看, 眾多新模式、 新業態迎來快速發展期?;

2、 從參與主體主體, 規模進一步擴大?;

3、 從區域布局看, 逐步從一二線向三四線拓展?;

存在問題:1、 技術有待優化?;2、 使用群體受限?, 老年人&文化層次較低的消費人群 短時間內無法融入到“ 無人經濟” 中?;3、 盈利問題突出?;4、 就業問題;5、 市場監管機制不完善?。
案例: 通威太陽能“ 超級工廠”?。

9、新個體經濟
新個體經濟是基于平臺型企業衍生出“ 平臺+個人” 的就業模式, 實現自我就業, 將傳統銷售、 服務行為爆炸式的放大, 形成獨特的新個體經濟業態。


▲發展現狀

▲發展趨勢
存在問題?:1、“ 去勞動關系化” 導致個體就業安全性弱化?;2、 缺乏相應統計檢測體系, 政府難以掌握整體情況?。
案例: 阿里巴巴?。 阿里所構建新實體經濟生態圈內包含商家、 第三方服務商、 物流合作伙伴等, 全面涵蓋了上下游制造業、批發業、 金融、 服務商等行業, 成為新個體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

10、 微經濟
微經濟是個人勞動者在本職工作之外, 利用業余時間參與互聯網平臺創新活動并按照貢獻獲得收益的過程, 其特點是依然具備“ 在崗” 特征、 擁有固定勞動關系、 利用業務時間進行的非專職化、 固定化“ 打零工” 形態。

▲中國職場人副業和兼職比例高居全球第二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 許多個人乃至中小微企業, 依托社交平臺、 自媒體平臺、 創客平臺等渠道分享知識、 兼職創業, 激發了以微商、 微視頻、 微旅游、 微健身、 微應用、 微創新等為代表的“ 微經濟” 發展活力, 逐步成為數字經濟發展中最為活躍的新生力量。

▲微經濟蓬勃發展

▲副業創新人群特征突出
發展趨勢?:1、 副業創新帶動組織方式和就業模式轉變?。 企業向新型創業平臺轉變, 面向社會開放研發、 生產、 市場等資源?。 組織架構扁平化、 自組織、 創客化?,員工成為企業創業平臺上的“ 創客” , 自主經營、 自負盈虧?; 雇傭關系從“ 企業-員工” 形態向“ 企業-平臺-個人” 轉變?。
2、 微經濟” 平臺引領構建新商業生態?。 新商業形態: 大眾廣泛參與、 碎片資源共享、 生產消費一體化?; 熱點領域: 金融理財、 成長教育、 醫療健康、 文化藝術、 生活服務、 媒體傳播、 商貿?; 微服務: 個人供給能力、 消費能力、 創新能力被喚醒, 深度挖掘個性化、 高端化、 精準化服務需求?。
3、 利益分享機制成為激勵創新的重要保障?。 基于區塊鏈的透明核算機制?, 精確記錄并核算每一個參與者對平臺成長的貢獻值, 以參與者給平臺帶來的流量和價值,作為衡量貢獻的標準, 并為這些貢獻者提供以貨幣和股權等多種形式回報?。
發展問題:1、 商業形態和盈利模式尚未形成?;2、 就業方式尚未形成制度保障?;3、 平臺治理和監管有待加強?。
11、 靈活用工
靈活用工是企業突破困境的新選擇。 疫情期間企業產生諸多短期、 臨時、 批量的靈活用工需求, 傳統的員工直雇模式會產生大量的人力成本; 與此同時, 大量求職者隔離在家, 勞動力空置嚴重。

▲新時代靈活用工業務模式
發展現狀: 從國際環境上看, 發達國家的靈活用工滲透率更高?;

從用工特點來看, 靈活用工在不同行業、崗位應用情況不一?;

發展趨勢: 靈活用工需求旺盛催生出一批專業人力服務商?;

靈活用工的職業圈層呈兩極化發展?;

新興領域將成為靈活用工大規模應用的“ 試煉場”?;

存在問題: 靈活用工理念普及推廣不夠深入?; 靈活用工配套法規制度不夠完善?。
案例: 科銳國際?。 北京科銳國際人力資源股份有限公司是以技術驅動的整體人才解決方案服務商, 通過崗位外包、 服務流程外包, 支持客戶提升組織靈活性、 降低風險。
12、 共享生活
共享生活是指將與居民生活緊密相關的資源、 產品、 服務、 場景、 體驗等通過平臺方或企業方進行資源整合, 為供需對接提供渠道、 技術手段, 進而面向社會提供有償或免費的泛共享服務的新業態、 新模式。

▲共享生活
發展現狀?:1、 生活領域市場規模龐大, 細分門類眾多。 2019年, 我國共享經濟市場交易規模約為3.28萬億元, 其中生活服務的交易規模為1.73萬億元, 占總規模的52.7%。
2、 疫情導致交通、 餐飲、 旅游市場受挫嚴重?。 出行人次較疫情前下降約90%, 36個城市全面暫停網約車, 304個城市餐飲暫停線下經營, 58同城家政簽單延遲取消超5千單?;
3、 宅經濟帶動配送物流新業態?。 無人配送解決了疫情期間物流配送“ 最后一公里” ; 在線問診新注冊用戶和問診量達到疫情前的10倍; 在線教育平臺猿輔導、 作業幫等日活躍用戶突破千萬?。
發展趨勢:1、 疫情促使共享生活市場進一步擴大?。 共享生活服務更加便捷豐富, 疫情后將向旅游、 住宿、 交通等領域輻射?。2、 用戶對共享生活的依賴度進一步提高?。 充分體驗線上服務的便利, 逐漸接受其在成本、 效率方面的優勢, 線上消費習慣逐步養成和固化?。3、 疫情促使共享生活產業鏈進一步優化。 供需矛盾迫使共享生活產業鏈資源更加高效、 精準地配置?。
發展問題:1、 產品服務差強人意?。 基礎差: 供應鏈、 管理能力; 應急差: 人員不足、 配送不及時?。
2、 個人信息安全難以保障?。 企業過度獲取信息, 精準獲客;用戶電話短信廣告推送騷擾不斷?。
3、 從業人員社保有待提升?。 無保障: 工作場所流動性大、 工作時間彈性大、 用工關系零散化?。
案例: 疫情期間無人配送?。

13、 共享生產動力
共享生產動力又稱共享生產能力, 是指將企業閑置的生產能力整合, 通過互聯網平臺與生產能力需求方實現對接和共享的新型生產模式, 在促進經濟創新增長、 優化供需結構、 激發創新活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共享生產動力
發展現狀:1、 市場規模持續擴大?;

企業不斷加快布局?;

共享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發展趨勢:1、 基礎支撐視角: 共享平臺仍是生產動力共享的基礎;

2、行業領域視角: 醫療用品領域的生產動力共享有望成為共享生產動力的新生力量;

3、共享模式視角: 服務型生產動力共享將成為促進制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

存在問題:1、 對生產動力共享的內涵與意義認識不足?;2、 生產動力共享的商業模式有待培育和創新?;3、 企業數字化程度對生產動力共享支撐力度不足。
案例: 沈陽機床的i5智能機床?。 沈陽機床集團作為國內機床行業的翹楚, 多年來致力于構建分布式布局、 分級式結構、 分享式經濟的智能制造新模式, 立足自主開發i5智能系統推出i5智能共享機床, 是全球首個智能、互聯數控系統, 在全國范圍內的投放極大促進產能共享。
14、 生產資料共享
生產資料共享是把勞動者進行生產時所需要使用的資源、 工具整合起來為全社會所用的一種新模式, 即用“ 別人家” 的生產資料搞“ 自家” 的生產, 主要包括土地、 廠房、 機器設備、 工具、 原料等。
通過“ 生產資料共享, 按使用收費” 這一所有權創新, 有效協調了公共利益與市場經濟的內在矛盾。
發展現狀:1、 共享形式: 專業租賃成為新趨勢?;
2、 共享內容: “ 設備+服務” 成為新方向?;
3、 共享機制: 數據要素成為新引擎?。
發展趨勢?:1、 可共享形勢更加多樣?, 不斷向數字化、 平臺化、 無人化的方向發展, 進一步降低獲取和使用資源成本;2、 可共享內容更加豐富?, 數據將成為共享的重要組成, 發揮其“ 越開放成本越低、 越共享價值越大” 的特性。?3、 可共享深度不斷加深, 探索建立內生動力機制,進一步共享國有企業的生產資料, 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存在問題:1、 權證缺失舊疾當愈?, 權證缺失, 對外租借事項缺乏審批、 評估、 可行性論證。?2、 改革動力亟待激活?, 共享不透明, 共享意愿低、 難度大, 尚未形成規模效應?。3、 共享技術面臨考驗?, 領域跨度大、 融合也太多, 監管難落實; 重指標, 輕效益?。4、 監管機制有待完善?, 過度依賴實體生產資料, 平臺亟需自身建設?。
案例: 氪空間?。

15、 數據開放共享
數據開放共享在疫情防控期間運用大數據、 人工智能、 云計算等數字科技手段, 在疫情監測分析、 防控救治、 民生保障、 復工復產等多個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 發展現狀
發展趨勢?:1、 數字基礎設施加速成為社會基礎設施的核心內容,政府數據的開放共享和高效利用有賴于“ 新基建” 帶來的新動能?;

2、 重點領域加快推動公共信息資源開放, 促進數據應用,未來數據資源在教育、 交通、 環境、 醫療、 商業等重點領域的開放共享和融合應用將進一步加強?;

3、 政府數據共享開放支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疫情的初期應對及后續的復工復產過程中,政府數據的開放共享和高效利用體現了其價值與必要性?;

4、 區塊鏈技術助力打破數據匯聚共享的癥結?, 區塊鏈技術機制支持在缺乏或沒有信任的環境中構建和增加信任?;

發展問題:1、 政府數據開放共享缺乏常態機制?;2、 政府數據共享和社會治理缺乏融合?;3、 數據開放共享的應用場景有賴統籌?。
案例: “ 健康碼” 互認共享?。 “ 健康碼” 作為數字防疫的通行證和新手段, 在國家層面實現“ 健康碼” 數據整合, 推動防疫信息共享, 有助于支持人員跨地區流動和企業復工復產。
智東西認為,數字經濟是以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為關鍵生產要素,以數字技術為核心驅動力量,以現代信息網絡為重要載體,通過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斷提高經濟社會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構經濟發展與治理模式的新型經濟形態。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構成了影響全球經濟金融波動的“黑天鵝”事件,但是,在負面影響的背后,出現了新的經濟增長點。電商網購、在線服務等新業態在抗疫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數字經濟體現出了其新優勢。正所謂危中有機,數字經濟正成為發展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