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東西(公眾號:chedongxi)
文 | 六毛
車東西9月15日消息,昨天下午,2020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在上海汽車城會展中心正式開幕。本屆大會共舉行兩天。來自整車廠、供應鏈、科技公司的一眾行業專家、從業人員齊聚在此,圍繞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方向、發展路徑以及發展過程中的難點等問題展開討論。
今天舉行的“智能網聯汽車關鍵技術與政策研討”分論壇上,舍弗勒大中華區首席技術官劉泳、法雷奧集團中國首席技術官顧劍民、千尋位置智能駕駛事業部總經理年勁飛,超星未來極摯(上海)科技有限公司CEO張劍和上海禾賽科技高級總監盧煒先后登臺,從從業者的角度,分享了對于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的思考及其取的一些成果。
劉泳強調在推動智能網聯汽車實現的過程中,車本身的進化同樣重要、不應該被忽視。未來除了軟件定義汽車,功能、場景、安全也將對汽車重塑產生影響。
顧劍民認為現階段,車聯網已成為實現自動駕駛的必要元素。盧煒則表示,主動抗干擾技術是自動駕駛激光雷達批量落地的前提,并進一步對禾賽科技的解決方案進行了具體介紹。
以下是分論壇的干貨內容。
一、舍弗勒劉泳:定義未來汽車的不只是“軟件”
汽車“四化”轉型正帶動著相關產業向新的領域不斷探索。
舍弗勒大中華區首席技術官劉泳表示,在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已經基本確定為是走車路協同的路線。這意味著,車和路都要變得智能。
針對智能駕駛汽車的整體技術,舍弗勒將其分成了三個層次。
第一層涉及高精地圖、高精定位、車路系統、通訊網絡和云平臺。
第二層從操作平臺、車載感知系統一直到計算平臺和維修平臺。
第三層結合了智能座艙、電氣化、底盤控制等。其中整車電子電氣架構也不能忽略。
推動智能網聯汽車實現的過程中,線控、安全冗余、網絡安全和智能車機也都是傳統汽車產業需要注意的部分。
與此同時,不斷變化的技術也將給產業生態帶來變革。劉泳認為,未來的汽車會由軟件、功能、場景和安全等不同的角度來進行定義。
而回到當前,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仍然存在一些潛在瓶頸問需要克服。首先是標準不完備,從汽車網絡安全、線控技術到行業法律法規,制定完備的標準體系需要企業和相關機構共同推進。
其次,在法律法規上,出了事故誰來負責需要明確。再次是在技術層面,安全冗余與網絡安全需要突破。劉泳強調,目前行業對汽車本身的轉型重視度還不夠。
那么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對此,劉泳認為需要先擁有一個整體的規劃。不同的公司在整體系統中專注自己的事情,從而形成一股合力,幫助行業盡快發展。
劉泳還對舍弗勒的工作和成果做了一些介紹。舍弗勒下設汽車主機事業部、汽車售后事業部、工業事業部共三大事業部。
在智能網聯汽車方面,據劉泳介紹,從2019年年底至今,舍弗勒中國團隊做了幾項研究,并將技術應用到兩款Mover樣車當中。

▲舍弗勒技術及產品在Mover樣車中應用
值得注意的是,這里面有一個智能駕駛角模塊。該模塊將電驅動集成到輪轂電機中、同時還把轉向和制動集成在了一起。車輪本身可實現90度轉向。對于自動駕駛汽車來說,這意味著會有更大的靈活性。
二、法雷奧顧劍民:車聯網是智能網聯汽車的催化劑
在法雷奧集團中國首席技術官顧劍民看來,未來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會有幾個趨勢。首先是自動駕駛正在加速發展。其次,車聯網將成為催化劑。最后,移動出行體驗將成為一個重要的賣點。
就車聯網而言,顧劍民認為,雖然車聯網最初誕生時和車載娛樂關聯度更大,但現如今,這一技術事實上已經成為了自動駕駛的必要元素。
車聯網不僅可以更好地保證行車安全性和舒適度,還可以讓交通變得更通暢,同時減少排放。
顧劍民對法雷奧在車聯網方面的一些具體方案進行了介紹。
例如,超級視距技術(XTRAVUE)可以通過V2V技術,與前車相連,賦予自己的汽車另外一雙“眼睛”。從而更好地解決超車遇到視野盲區,以及“鬼探頭”等場景。

▲超級視距技術(XTRAVUE)功能演示
借助于5G的賦能,法雷奧虛擬感知技術(VOYAGE XR)支持實現沉浸式虛擬交互,能幫助車內的人和車外的人進行互動,同時也能作為一個安全助手。
至于遙控自動駕駛(DRIVE4U REMOTE),則可以在向高級自動駕駛過渡的過程中,充當并具備“安全備份”的作用。
演講最后,顧劍民也談到了自己對行業生態變化的看法。
新的用途會定義出新的需求。當前,為車企生產私家車提供關鍵部件依然是法雷奧的主要業務所在。變化在于相比于之前,法雷奧的業務邊界正在不斷擴展。除了私家車,法雷奧也需要為無人駕駛小巴、無人物流車和無人駕駛出租車賦能。
此外,原本的整車廠和供應商之間明晰的關系邊界正變得模糊,彼此之間的關系是動態的。按照顧劍民的理解,這也屬于一種跨界融合。
三、千尋位置年勁飛:另有四款搭載千尋定位解決方案的車型將亮相
千尋位置智能駕駛事業部總經理年勁飛在演講中表示,AI加上IoT構成了AIoT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中,通信、時空、計算將成為三大基礎能力。
其中,“時空”能力的重要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需要無處不在,一是需要對于空間和時間的把握更精準、更安全。
從理念上,千尋位置將這種能力定義為“時空智能”。按照年勁飛的說法,“時空智能”就是指可以滿足AIoT時代智能機器所需要的高精度定位、精準定位等需要的能力,一般而言這需要能夠實現動態厘米級定位、靜態毫米級感知和納米級授時。
“時空智能”有三個作用,可概括為時空基準,相當于大家有一個可以溝通的話語體系。時空感知,車內也能夠獲得精準的速度、時間、航向等信息。第三點是時空協同。
從應用看,“時空智能”在智能駕駛上的應用包括兩類,既包括單車智能也包括車路協同。
年勁飛進一步談到了“時空智能”在智能駕駛全鏈路上的應用。

▲智能駕駛全鏈路應用
整個架構當中,位于最下方的是最基礎的能力,包括云服務、高精度定位硬件以及高精度地圖。再往上,分別是智能引擎、服務中臺和具體的生態應用。
目前,千尋位置已經推出了量產級高精度定位解決方案FindAUTO。年勁飛在現場表示,除了已經亮相的廣汽Aion LX和Aion V兩款車型,年內還將有四款搭載了FindAUTO的量產車面世。
四、超星未來張劍:計算平臺要量產不可以只考慮算力
關于汽車智能化的發展走向,超星未來極摯公司CEO張劍認為可以看到四個趨勢。
首先是汽車電子電氣架構正向集中式演進,預計未來將會演變為中央計算式架構。未來,智能網聯汽車的價值和個性化、差異化主要體現在軟件和服務方面。
同時,主機廠會積極打造配備智能駕駛功能的量產車型。而以特斯拉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崛起,也將加速推進傳統主機廠變革。
張劍表示,計算平臺將是這個過程中的重要一環。計算平臺本身就是融合軟硬件于一體的解決方案。車載智能計算平臺將會成為新型汽車電子電氣架構的核心、自動駕駛智能汽車的“大腦”。

▲智能駕駛計算平臺的基礎架構
張劍對超星未來智能駕駛計算平臺做了進一步的介紹。
在基礎架構上,其智能駕駛計算平臺的最底層屬于異構硬件平臺,其中包括MCU、通用的CPU處理器等。異構硬件平臺之上,是系統軟件層和工具鏈層。在整個計算平臺之上,是更為具體的應用模塊。
張劍還強調了超星未來計算平臺在提升系統能效比上的表現。
在他看來,要想計算平臺能夠量產,不能只考慮算力。靈活性、開放性、功耗、成本和時延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
針對這些問題,超星未來決定從整體上去提升計算平臺的綜合性能,走軟硬件協同、定制化設計的路線,同時又采用了軟件協同優化的方式來提升硬件能效比。
事實上,就計算平臺的技術發展路線,張劍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他將其概括為計算平臺的“四化”轉型,即硬件異構化、軟件標準化、工具自動化以及應用模塊化。
五、禾賽科技盧煒:抗干擾技術是自動駕駛激光雷達批量落地的前提
禾賽科技分享了其在自動駕駛激光雷達上的最新成果。
演講開始,禾賽科技高級總監盧煒先開啟了“自黑”模式。
盧煒表示,從研發激光雷達到實現激光雷達真正落地,公司客戶的投訴確實幫助他們發現了很多細節問題,例如激光雷達在下雨的時候是不是還能“防水”,以及他在今天要談到的串擾現象。
激光雷達是通過不斷發送、接受激光脈沖,來實現對周邊物體的距離的測量,進而完成對環境的建模。
而按照盧煒的說法,道路上安裝激光雷達的車輛增多,使得激光雷達之間發生串擾的幾率呈指數級上升。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抗干擾功能,激光雷達會把鄰近激光雷達發出的激光脈沖信號,錯誤地當成自己發出的激光脈沖產生的回波,從而導致對障礙物的判斷錯誤。
這種情況表現在點云圖中,就是一團團快速移動的噪點。

▲有無主動抗干擾功能的效果對比
那么,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通過設計算法來過濾噪點的做法,通常會遇到一些挑戰。例如,串擾可能會來自不同類型的激光雷達,這給過濾算法本身的建模和訓練就會帶來困難。能夠正確地過濾噪點其實也是一項挑戰。
而利用隔絕路徑以規避信號干擾,以及利用相位角鎖定的技術方案,均沒有辦法解決發生在不同汽車上激光雷達間的串擾問題。
最后,禾賽科技給出的方案是讓激光雷達自帶主動抗干擾功能。其工作原理是通過激光雷達發射帶有獨特“指紋”的信號,在接受回波時,激光雷達只接受相同指紋的回波,指紋不匹配的信號則會被拒絕掉。
結語:智能網聯汽車落地前也需要“精打細磨”
未來的汽車會是智能網聯汽車,這已經成為行業共識。與此同時,智能網聯汽車在我國得到了政策的大力支持,其未來發展前景可期。2020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的舉行也為此提供了佐證。
大方向已定,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去做。
出席今天分論壇的企業玩家所分享的內容,從底層技術架構、激光雷達的技術難題到在智能座艙上的具體應用,不一而足。
這既說明當前智能網聯汽車正發展得如火如荼。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智能網聯汽車真正實現前,依然會有一個上下求索的過程,其間還有許多的細節問題需要被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