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
文 | 心緣

依圖又上新聞聯播了。

在剛啟用的上海城市運行管理中心大屏幕上,井蓋、路燈、消防栓等1500多萬個部件,26000多公里的地下管網都被連接在線。

用自研芯片破局AI,解構依圖五大高成長要素▲央視新聞聯播“十三五”成就巡禮報道

管理部門做到一網管全城,城市變成了擁有豐富神經元的智能體。在浦東新區,149個老舊小區率先實現了智能場景全覆蓋應用。

這背后是全國超百家擁有自主研發技術的科技企業和上海千億級人工智能產業的支撐,上海AI獨角獸依圖正是其中之一。

用自研芯片破局AI,解構依圖五大高成長要素▲依圖科技首席創新官呂昊接受央視的采訪

從去年起,隨著AI攬金熱度消減,AI創業公司逐漸走上不同的道路,依圖更是其中極具代表性的玩家之一。迄今國內AI“四小龍”中,唯有依圖推出并商用自研云端AI芯片。

起步于智能城市,擴圈至醫療制藥,再將研發領域下沉至AI芯片,如今的依圖,已經不能用AI算法公司來概括。

依圖之變,背后是AI創企走向分野的時代背景,在沒有前例可以借鑒的新興AI產業,每位玩家都在摸索更適合自己長足發展的賽道。

而依圖正以持續破圈的狂奔之勢,打破人們對其固有認知,從算法到算力,從霸榜到落地,不設限的依圖,也成為國內AI公司商業化進程中,一個極具代表性的剪影。

一、八年持續破壁:從算法到算力

依圖總在撕下外界貼給它的標簽。

被視作計算機視覺玩家時,在語音識別和NLP領域刷新紀錄;被認定為算法玩家時,又切入AI芯片這一新賽道。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從一家AI算法公司到AI算力公司,依圖籌備了三年。

早在2017年,依圖就看到AI專用芯片的迫切性。AI、大數據等技術的興起帶動更加多元化的計算需求,隨著摩爾定律走向終點,通用芯片逐漸接近算力瓶頸,“CPU+協處理器”的異構計算需求上揚。

如何挖掘更多算力、同時兼顧高性價比,已是規模化落地AI的一塊“心病”。而找對問題和場景,然后用對算法,基于此打造芯片,是依圖看到的走向極致性價比的一道通途。

2019年5月,依圖推出云端視覺專用AI芯片求索questcore??,正式切入芯片賽道,這也是依圖極具里程碑意義的重要節點。

用自研芯片破局AI,解構依圖五大高成長要素▲依圖求索芯片questcore??發布現場

據依圖科技創始人、CEO朱瓏介紹,在實際場景應用中,求索芯片最高能提供每秒15 TOPS的視覺推理性能,與一臺8卡英偉達P4服務器相當,最大功耗僅20W,比一個普通的電燈泡還小,可滿足其對提高AI智能密度的訴求。

一臺插滿依芯求索AI服務器(搭載6個求索計算單元)的機柜,可支持1萬路視頻流全解析,能驅動單條主干道或整個小型園區的智能終端設備。

從推出求索芯片起,依圖在AI賽道的定位差異性更為明晰,多數AI創企仍在主攻算法,而依圖已經走上垂直整合的道路,將應用、算法、芯片打通,進階為一家AI算力公司。

起初求索芯片被依圖自產自用,后來逐步對外開放,實現廣泛商用。

在今年10月22日的央視《新聞聯播》“十三五”成就巡禮專題報道的上海“一網統管”建設中,依圖AI芯片極大釋放了AI算力在城市管理中規模化落地的可能。

基于求索芯片構建的智能視頻解析系統,將原本需要16臺機柜的方案壓縮到1臺,使數據中心整體建設費用投入減少50%,運維成本降低80%讓每座城市都能擁有自己的視覺中樞。

因為定位的不同,依圖在國內AI產業中的獨特性正日益凸顯。

二、垂直整合,軟硬一體,拉開競爭差異

造芯這件事,周期長、門檻高、出頭難。

朱瓏很認同做AI芯片的難度,說就像“跟恒大踢足球要踢得過皇馬一樣,更慘烈的是,AI芯片做一款沒有意義,要連續做幾款有競爭力,也就是說恒大持續跟皇馬有得踢,一直踢下去。”

這對造芯團隊本身有較高要求,不僅要具備專業芯片設計能力,還要理解AI應用需求和精通AI算法,此外,足夠體量的落地規模也是降低成本的必備條件。

對于貼近應用的算法公司來說,如果有足夠實力做到垂直整合,無疑將對更好地服務客戶大有裨益,將AI基礎設施供應商角色夯得更實。

從技術角度來看,依圖已經做到在AI算法上的領先性,芯片團隊則是國內少有的具有芯片研發全鏈路能力的團隊。

求索芯片圍繞應用需求和智能算法進行芯片架構創新,設計和制造全部在國內完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高度可擴展的多核架構,能兼顧云端和邊緣的視覺推理需求。

用自研芯片破局AI,解構依圖五大高成長要素▲依圖求索芯片相較競品,單位路數功耗優5-10倍

坦率而言,如果單論芯片參數指標,也許求索芯片看起來不算出眾。但求索芯片的性能優勢在于與依圖先進AI算法緊密耦合,能將單位路數功耗顯著降低,最終呈現出來的是軟硬件整體的性能和成本優化。

在去年發布會上,依圖現場演示通過4塊求索芯片支撐200路攝像機實時比對現場超過500位觀眾人臉,10分鐘左右的演示期間未出現一起誤報,可見依圖求索芯片搭配其算法在處理視頻流方面的強勁實力。

用自研芯片破局AI,解構依圖五大高成長要素▲依圖發布會現場演示求索芯片性能

以算法和芯片技術為基礎,依圖還研發云端服務器、邊緣盒子等算力產品,這些豐富類型的硬件形態,也為實現系統整體性能的提升帶來更多便利的選擇。

從商業角度來看,如今AI芯片方興未艾,尚未出現足以撼動芯片巨頭地位的黑馬,相較AI芯片初創公司,像依圖這樣從算法滲透至上游芯片的玩家有一個明顯優勢,即離應用和客戶更近,更易打入市場實現落地。

作為深耕AI八年的資深玩家,依圖在產業落地方面積累深厚。截至去年5月,在智能城市場景,依圖已服務全國近30個省超過270個地市。

這為求索芯片提供了明確的應用場景,通過與算法的緊密耦合,求索芯片能將算力高效轉化為智能,從而實現規模化AI應用成本的降低。

這種軟硬一體的研發路線并非獨例,國外谷歌TPU、特斯拉FSD芯片,均打出“算法+芯片+數據+應用”的組合拳。基于全棧AI能力,依圖能為客戶提供針對特定場景優化的性能、功耗和成本最優的軟硬一體化解決方案,這將進一步補足依圖在AI市場中的綜合競爭力。

而造芯只是依圖邁出的一小步。去年8月,依圖承建視覺計算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除了專注自身研發外,也在推進AI芯片視覺計算創新平臺開放計劃,助力整個AI產業鏈芯片與算法資源的匯聚和協同。

用自研芯片破局AI,解構依圖五大高成長要素▲依圖承建視覺計算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平臺

三、AI算力公司未來怎么打?解析五大高成長要素

AI落地沒有先例可循,這帶來的一個好處是,每個玩家都有希望成為未來的巨頭,當下的決策顯得尤為關鍵。

從依圖的多元化布局來看,這家國內AI獨角獸已積累起多方面的優勢。

1、技術積累:算法方面,依圖在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等多類AI技術領域處于世界前列,霸榜、破紀錄屢見不鮮;算力方面,依圖求索芯片在性能功耗方面可圈可點;以算法和算力融合為基石的全棧式AI能力,使依圖在落地AI應用方面具備更強的競爭力。

用自研芯片破局AI,解構依圖五大高成長要素

2、率先入局:除了算法、算力、數據這AI三要素外,對行業知識的積累也是一家AI公司寶貴的資源。依圖長期深耕智能公共服務及智能商業等領域,并陸續解鎖醫療健康、生物制藥、AI芯片等多個行業的AI應用。今年疫情期間,依圖緊急研發的業界首款胸部CT新冠肺炎智能評價系統、新冠肺炎防疫小依醫生、區域傳染病智能防控解決方案在全球200余家醫療機構、互聯網醫療平臺及政府機構落地。

3、增長空間:AI公司具備高毛利率、高凈利率特點,以去年登陸科創板的手機行業視覺AI算法TOP1虹軟科技為例,連續4年毛利率超過90%,其智能手機視覺解決方案在今年前三個季度為虹軟帶來約4.4億元的營收。在國家政策支持下,AI芯片產業也正方興未艾,億歐智庫曾預測,到2023年,中國AI芯片市場規模有望以52.4%的復合年均增長率增至653.64億元。

用自研芯片破局AI,解構依圖五大高成長要素▲2017-2023年AI芯片市場規模及預測(來源:億歐智庫)

4、政策支持:從去年科創板啟動,到今年一系列新基建政策的釋放和落地,均為AI創企帶來更優渥的發展土壤。依圖既是AI生態中的重要推動者,也是這一系列金融科技政策的受益者。據艾媒咨詢分析,新基建將強化AI基礎設施地位,加速AI在城市治理、金融、制造、零售等垂直細分場景的落地,并不斷催生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

用自研芯片破局AI,解構依圖五大高成長要素▲2019-2030年中國AI核心產業規模及預測(來源:艾媒咨詢)

5、地理優勢:作為創立于上海的AI技術創新企業,同樣也是上海AI產業的標桿和壓艙石企業,依圖一直受到上海市政府的高度關心。上海不僅是國內集成電路產業重要中心之一,也將AI視作未來發展優先戰略方向并投入大量支持。迄今上海已集聚優質科教資源,有AI重點企業逾千家,去年核心產值規模近1500億元;上海AI從業人員超過10萬,約占全國的1/3

結語:AI產業步入深水區

任意翻開一篇研報,AI市場未來預估規模都是水漲船高,但隨著科技巨頭們紛紛拿著高性價比的“云計算+AI”套餐向傳統企業們拋出橄欖枝,如何找到自己差異化定位,成為AI創企們必須思考的問題。

當AI走過唯技術是瞻的狂熱攬金潮,投資人不再輕易被美好的遙遠圖景打動,是否有核心技術、能否帶來商業價值、未來落地有多少增長空間,都是資本關注的焦點。如今,AI產業正邁進深水區,無論是AI算法公司還是AI芯片公司,都在加速探索落地商用的進程。

與此同時,幾家國內AI獨角獸紛紛開始踏上IPO的新征途。今年9月,依圖與國泰君安證券簽署輔導協議,在上海證監局備案,擬以公開發行中國存托憑證(CDR)的方式在A股上市。除了依圖外,云從、云天勵飛均已辦理上市輔導備案登記,曠視被傳可能尋求A股上市,商湯也被屢屢被傳出上市的風聲。

隨著AI企業紛紛“脫水”,公開接受資本市場的審視,總有頭部玩家能摘下“吞金獸”的帽子,通過技術創新和找準定位構建自身的生態壁壘,在下一階段的智能化突破中站得更穩、扎得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