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
文 | 李水青
在剛剛過去的100多天里,中國最熱門的AI獨角獸們都不約而同地沖向了熱錢涌動的股市大門口。
最熱鬧的無疑是機器視覺(CV)賽道,包括被稱為“AI四小龍”的依圖、云從、曠視、商湯,以及云天勵飛等在內的CV獨角獸都傳出上市的最新實質進展。
就在2020年11月,依圖的上市申請獲科創板受理,這離依圖9月啟動上市輔導僅僅過去了三個月不到。云從比依圖啟動上市輔導還要早一個月,云天勵飛也緊跟其后。如果順利,這兩家雄踞東南、西南兩方的AI獨角獸也進入上市倒計時。
而除了機器視覺賽道,幾乎在AI芯片、語音語義識別、機器人、智能駕駛等賽道都同期出現了集中IPO的小高峰。據智東西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至少有20家AI創企已經上市,或正在計劃推進上市。

▲目前至少有20家AI創企已經上市,或正在推進上市
隨著美股在年初史無前例地四次熔斷,而后一路觸底反彈,全球股市都受到煽動。新造車龍頭蔚來相比年初低谷漲了一二十倍,特斯拉上漲了6倍,令無數AI企業眼紅。回看A股,在2020年7月上市的“AI芯片第一股”寒武紀開盤后最高漲350.38%,市值一度突破1200億人民幣,更是讓眾多國內AI創業者血脈噴張。
一場AI獨角獸競相沖刺IPO的熱潮在一種“此時不上,更待何時”的氛圍下撲面而來。
令人頗為恍惚的是,這群AI企業似乎昨天還是初出茅廬的小公司,今天已紛紛展現出估值上百甚至上千億的國民熱股潛質。他們平均年齡超7歲,已到了獲取公司躍升和資本回報的關鍵節點。
而人們關注AI行業的上市浪潮,更因為他們所做的事情可能為中國社會帶來巨大的影響。
一、乘科創板東風,AI上市潮集中爆發
2019年7月22日,科創板開市之際,“機器視覺第一股”虹軟科技作為首批掛牌的25家企業之一正式上市。而后,AI機器視覺賽道的第一波“上市小高潮”就隨著這一中國資本世界的重要新地帶開始暗流涌動。

僅僅一個月后的2019年8月,曠視率先向港交所遞交IPO申請書。然而由于美國實體清單等原因,曠視的IPO被擱置。如今,曠視和商湯都傳出將在香港和科創板同步上市的消息。依圖和云從啟動上市則把“CV四小龍”湊齊在上市大道上。
CV獨角獸的上市節奏步步近逼。以云天勵飛為例,2020年4月拿下10億元Pre-IPO輪融資,7月完成上市改制,9月啟動上市輔導,云天勵飛可以說快馬加鞭。除此之外,創新奇智等AI新秀也都傳出將在2021年上市的消息。
除了聲勢最大的機器視覺領域,AI芯片、語音語義識別、智能機器人、智能制造等領域的頭部創企也都傳出了實質性的上市進展。
在AI芯片領域,寒武紀2020年7月正式在A股科創板上市,成為“AI芯片第一股”。寒武紀開盤后最高漲350.38%,每股290元,市值一度突破1200億人民幣。這不僅刺激著比特大陸、地平線在內的AI芯片同行,也使得其它AI同仁躍躍欲“市”。

在語音語義識別領域,2020年11月3日,云知聲申請科創板上市被受理,“先聲奪人”。其在業內的“對家”思必馳也在2020年8月完成數億元Pre-IPO輪融資,明顯意味著上市在即。另一大玩家出門問問也被傳出將在科創板上市的消息。
在智能機器人領域,優必選科技和達闥科技都在2019年就啟動了上市計劃,一些專業領域的智能機器人企業如醫療機器人企業天智航已經于2020年7月在科創板上市,市值達到220億元,成為AI在醫療領域落地應用獲得驗證的一大案例。而在智能駕駛領域,蔚來、小鵬汽車等上市不僅和新能源板塊相關,也是AI化企業成功上市的代表。
一時間,AI企業就像“排隊下餃子”般走到了上市大門口。一場AI創企上市潮已經蓄勢待發,氣勢已經不輸20年前百度、騰訊、新浪等掀起的互聯網上市高峰、和幾年前美團、拼多多掀起的移動互聯網上市潮。如今,AI同行見面的打招呼方式都從“你們融了多少?”變成了“你們啥時候上市?”
據智東西統計,目前國內至少有20家AI創企已經上市,或正在計劃推進上市。
二、表面光鮮,上市不易
在AI創企成長的近十年里,AI已經逐漸從實驗室被送入無數老百姓的“房檐”下。不知從何時起,智能攝像機、刷臉支付平板已經進入了街角路口、商場車站,十八線小鎮路口的大爺對“小愛同學”智能音箱津津樂道,橋頭青年對電商平臺的個性化推薦嗤之以鼻。

伴隨AI落地累累碩果的,是資本對AI企業的青睞和熱捧。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國內各色的AI企業累計達到600多家,2018年中國AI企業融資規模在達到頂峰的1485億元,AI企業一輪融資連著一輪,比比過億。

▲中國人工智能領域投融資規模和筆數
放眼國際,拔尖的中國AI企業已經代表了全球人工智能的先進水平,走在世界前列。根據“2020胡潤全球獨角獸榜”,全球估值超10億美金的人工智能行業的獨角獸達到63家,其中有1/3來自中國!而美國Argo AI、Automation anywhere、uiPath等頭部人工智能企業,都還沒有明確的上市進展。
落地有為、資本看好、國際領先,是AI企業走向上市的直接驅動因素。
但光鮮之下,AI獨角獸的上市之路并不平坦,而是有著不足為外人道的艱難。
以率先在港交所遞交IPO招股文件的曠視為例,2019年10月,曠視被美國政府納入實體名單,隨后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委員會尋求上市許可時,被要求提供更多信息。曠視CEO印奇曾哭笑不得地談到,“實體名單”并不是黑名單,我們并沒有做壞事啊。無奈,曠視的上市計劃已被擱置一年多。盡管曠視并不缺現金流,但背后的資本壓力可想而知。
機器人公司達闥科技遇到的問題有類似之處,2020年3月4日,美國政府已于近日限制了軟銀投資的云端機器人公司達闥科技向中國輸出技術。收到限制信函時,達闥科技正在美國發起上市申請,但目前上市計劃已被推遲。

▲達闥科技的機器人產品
AI獨角獸的上市環境比我們看到的更艱難,這些我們還能常聽到名字的企業都是從“死亡谷”中走出的“死亡騎士”。好不容易內部實現了技術到應用的漫長過渡,2020年的疫情黑天鵝、中美貿易關系、資本市場風向等外部因素又緊接著考驗他們沖刺IPO的決心。
在一波三折的上市路上,不僅外部環境的非難阻礙AI創企上市,內部自身的問題更是AI企業需要邁過去的坎。
以礦機芯片龍頭起家做AI芯片的比特大陸為例,早在2018年9月比特大陸就在香港聯交所上載A1招股書,啟動上市計劃。彼時,比特大陸2019全年營收230億人民幣,是全球前十、中國第二的無晶圓廠芯片設計公司,風頭無兩。
然而,六個月后的2019年3月,比特大陸由于無法滿足“上市適應性”的原則,未能成功上市。其它幾家當紅的礦機芯片起家的AI企業,結局類似。時隔一年,比特大陸一邊因為高管奪權鬧得員工糾結“要不要回去辦公”鬧得沸沸揚揚,一邊因“裁員數百人”、“估值極速縮水至80億美元”引起陣陣嘆息,更是無暇上市,成了上市路上臨門翻車的一例。

由于AI企業技術投入比重大,涉足的領域又大多是“無人區”,一旦內部出現結構性問題,陡轉直下的風險很大,這無疑會大大影響上市融資進程。
可以看到,AI獨角獸的上市之路并不平坦,并且充滿不確定性。AI企業并不是搞好技術研發、做好產品就能夠順利過渡,還需要卓越的抗擊內外干擾的韌性。
一方面,外部的國際環境、國家政策、區域特點都對AI創企的壯大發展施加突然的影響;另一方面,隨著上市時間的推移,此前并未顯現的內部問題可能會逐漸變得顯性,拖住AI企業繼續前進的步伐。這些因素也使得AI行業不斷優勝劣汰。
三、卸下妝容,AI企業能否渡過商業模式“大考”
AI企業不僅上市路坎坷,即便是上市之后也是“刀口舔蜜”。
“AI芯片第一股”寒武紀2020年3月遞交IPO申請,7月20日科創板掛牌上市,上市之后高開350%,市值一度超1200億,可以說順風順水。
然而,剛過百日,寒武紀卻收到了許多抱怨。就在市值高點之后,寒武紀的股票卻開始2個月的下跌,最低時僅620億元市值,縮水50%!11月5日寒武紀發布了2020年3季度的報表顯示,前三個季度營收1.57億,虧損3.09億,許多聲音表示不及預期。
但寒武紀其實有些委屈。平心而論,寒武紀專注終端智能處理器IP、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智能計算集群系統的研發,對標的是英偉達這種在智能計算市場占據絕對優勢地位國際大鱷,華為“海思”也只能算后來者。背后所需要的資金、資源投入和時間周期必然龐大。而這,都需要市場和企業自身懷揣更多的耐心和定力。
上市是AI企業的一瓶卸妝水,是一場商業模式的大考。
換句話說,誰在搞事業,誰在玩票,等到AI獨角獸邁過上市的門檻都將更加明了。
對于AI企業來說,大考中的兩大關鍵要素“方向”和“完成度”都在招股書中部分展露。
以曠視為例,根據其公布的招股書,可以看到曠視的大部分業務營收集中在以安防為主的城市物聯網方向,同時在以智能手機應用為主的個人物聯網和智慧物流等為主的供應鏈物聯網也有所布局。
曠視的打法是“CV+”,CEO印奇曾在近年9月的一次交流中坦言,當下AI企業面臨“死亡之谷”,基于計算機視覺技術,聚焦1~2個產業做到百億體量,是曠視的一大發力方向。
將CV技術與視覺反饋控制聯動起來,印奇更看好供應鏈物聯網方向。說到做到,就在近年10月,曠視請來了傳統物流行業最知名的幾大老將坐陣,可見其把智慧物流市場吃透的決心和推進節奏。曠視CTO唐文斌表示,曠視現在想的就是把一個個項目做好,用一個個項目說話。
相比于曠視向上發力垂直行業的打法,依圖這邊則更側重向下布局AI算力。
從應用場景來看,依圖主要業務可以分為智能公共服務和智能商業兩大類。與此同時,依圖在硬件產品方面大發力,如依圖研發的第一代求索芯片是面向通用AI推理計算、具備端到端處理能力、 適用于云端計算和邊緣端計算場景的AI芯片。面向終端,依圖也推出集成了自研AI算法的智能攝像機等系列終端AI算力硬件產品。
當然,關于依圖的芯片做不做得成,做成了有沒有同行用等問題在業內業外仍然在被探討,這還需要依圖用實力來證明。與此同時,許多AI企業都有的高營收、高虧損問題依圖也有。盡管刨除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損失,依圖依然虧損達到21.84億元。追究依圖財報,研發投入及銷售費用逐年達到1.557億元、5.738億元、10.752億元及5.396億元。

作為技術驅動型企業,在研發創新和市場開拓上投入大是AI行業的一大共性。但是高投入何時能收窄,何時能帶來回報,仍然是沖刺上市的AI迫切需要應對的問題。與此同時,AI企業能否獲得足夠正向的現金流,也是一大“考點”。
當下,AI目前落地的影響力和節奏不及預期,是不爭的事實,這也與此前人們對AI的期待過高有關。據艾媒咨詢發布的《2019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研究報告》,安防和金融是AI賦能實體經濟市場份額最多的前兩大領域,占比分別達到53.8%、15.8%,合計近70%。
也就是說,AI在大多數行業還沒有實現深度融合和落地,且AI可能在一些行業并不適用。同時,AI企業賺錢仍然需要一定時間。
在AI企業將技術應用落地到行業時,能否與行業玩家抗衡從而贏得市場,可以說這場上市大考的“壓軸題”。當下AI企業的玩法邏輯已經改變。從曠視和依圖的案例中我們都能看到,AI企業早已不拘泥于算法的層面的研發和落地,而是向芯片、行業方案、生態等多方面深耕,從而獲得與逐漸AI化的行業玩家、科技巨頭賽跑的競爭力。
各行各業的傳統玩家已經和AI企業有許多業務重合。比如在安防領域,AI企業如何和具有強工程化和渠道能力,并且AI實力并不弱的海康、大華、宇視,以及華為等巨頭進行博弈?與此同時,行業用戶自身AI化的節奏也在加快。比如支付寶等金融平臺都在自研算法,從而減少對AI企業的依賴。
這些,都在考驗AI企業的商業模式。
總的來說,沖刺IPO的AI企業至少面臨以下三大顯性問題:1、高投入能否收窄,帶來回報。2、能否持續獲得正向現金流,自我供血。3、在落地階段,進入行業能否抗衡行業玩家,贏得市場份額。這些問題都是AI企業在上市路上需要一一破解的。
結語:如火如荼的上市潮,AI創企的“大考”
企業的上市是企業壯大的一大體現,一個行業的上市潮則意味著行業可能為整個社會帶來極大的影響。AI技術從一開始進入產業就被推到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高度,為資本和社會各界熱捧已久。這也預示著AI企業在面臨“上市”大考時,壓力不小。
當上市這瓶“卸妝水”潑下來,AI企業曾經處于“光環”下的一些問題也難免會暴露。誰能順利過考,誰又會面臨新的難題,還需要等時間來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