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東西(公眾號:aichip001)
作者 | ?心緣
編輯 | ?漠影

芯東西2月26日報道,昨日,一家“GPU獨角獸”橫空出世,成為業界熱議焦點。

這家名為摩爾線程的公司號稱“一百天,兩輪融資,數十億”,投資方不僅有AI時代互聯網黑馬字節跳動,還有鮮見投資的明星自動駕駛獨角獸小馬智行

盡管投資名單和融資金額都十分吸睛,摩爾線程身上仍有許多謎團待解:其董事長劉姍姍并不為業界所知,而坊間盛傳的創始人——原英偉達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經理張建中尚未出現在這家創企的工商注冊信息中。

而據一位投資圈知情人士透露,此次摩爾線程實際已融資金額為1億美元,相比官宣所稱的數十億人民幣,存在一定水分

這家創企憑什么攬得如此多資本的信任,它的底氣在哪里?假設傳言為真,張建中確實是其創始人,那么在與老東家以及一眾云端AI芯片創企的博弈中,它的勝算幾何?

從已經公開的種種信息來看,摩爾線程顯得沖勁十足,卻又疑竇叢生。

一、融資數十億?

雖然成立時間很短,摩爾線程的架勢已經拉得相當滿,官網、公眾號均已就緒,發布的第一篇新聞稿即是此次“數十億”融資消息。

摩爾線程的定位為提供GPU計算技術和服務,打造可視化計算、人工智能和高性能計算的平臺,目標是每兩年實現并發線程的數量翻一倍。

百日GPU獨角獸速成之謎!▲摩爾線程官網介紹

企查查平臺顯示,摩爾線程注冊日期為2020年6月,投資方和公司對外的口徑是創立于2020年10月,去年12月獲得天使輪融資,今年2月22日獲得Pre-A輪融資。

一位投資圈知情人士透露,此次摩爾線程實際已融資金額為1億美元。另一位業內人士稱其獲知的消息是摩爾線程第一輪投后估值是約12億人民幣,后續即便再加一輪融資,似乎也難以融到超過10億元。

雖然具體已完成融資金額存疑,但其公布的參投機構可謂是群星璀璨。

百日GPU獨角獸速成之謎!

從公開信息來看,這似乎是小馬智行第一次也是迄今唯一一家公開投資的國內公司,同時也是字節跳動子公司量子躍動少有投資的芯片公司。

摩爾線程自稱是國內唯一一支真正世界級的、能夠覆蓋GPU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市場銷售、服務支持等完整架構的成熟團隊

深創投芯片行業專家谷嵐也給予其很高的評價,說他們評估過很多GPU領域創業團隊,“摩爾線程是國內唯一一支具備世界級水平、擁有完整建制的成熟團隊。

不過在國內,做GPGPU(通用GPU)已經不算新鮮事。天數智芯、登臨科技、壁仞科技等AI芯片創企均聚焦在GPGPU賽道。

成立五年的天數智芯,其7nm GPGPU訓練芯片已于去年12月成功“點亮”;成立三年的登臨科技,其首款GPU+已經開始向客戶送樣,并剛剛完成A+輪融資;成立不到一年半的壁仞科技,去年累計融資近20億人民幣。

那么才剛剛起步的摩爾線程,在這趟看起來已經趕了晚集的競爭中,有多少取勝的機會?

二、摩爾線程“自我介紹”的隱藏彩蛋:NVIDIA

摩爾線程的自我介紹中,當前最大的吸睛點莫過于英偉達(NVIDIA)。

作為視覺計算和人工智能計算的通用平臺,英偉達GPU近年來發展迅猛,在圖形處理、人工智能訓練及邊緣計算等領域應用空間不斷擴張。

而摩爾線程在其自我介紹中直接寫明:核心成員主要來自NVIDIA

創始人的介紹也相當具體。

百日GPU獨角獸速成之謎!▲摩爾線程融資新聞稿中的介紹

15年、世界頂級芯片企業、建立中國GPU生態系統、推動中國成GPU最重要市場……這些描述指向一位關鍵人物——張建中(James zhang)

張建中個人微博最后一次更新停留在去年8月。去年9月的理想、英偉達、德賽西威戰略簽約儀式和10月的英偉達GeForce RTX 30系分享體驗會,似乎是張建中最后兩次以英偉達全球副總裁及中國區總經理身份公開露面的場合。

百日GPU獨角獸速成之謎!▲原NVIDIA全球副總裁及中國區總經理張建中在GeForce RTX 30系分享體驗會上致辭

那段時間前后,張建中被網上爆料因不明原因離職,或與“張建中在任期間,國內某品牌顯卡發展相對迅速,并脫離了同德/柏能,可能引起他陣營不滿”有關。

張建中畢業于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系,后又獲得冶金部自動化研究院碩士學位,曾任職于戴爾、惠普等國際頂尖IT企業,擔任銷售總監、事業部總經理等重要職位。

自2005年5月加入英偉達至去年,張建中在英偉達的任職恰恰滿15年。

作為英偉達CEO黃仁勛的副手,張建中在任期間,英偉達在中國的GPU市場占有率從2008年的不到50%一路上漲,到2020年市占率已經超過80%。

深創投芯片行業專家谷嵐評價說:“這足以說明GPU的業務成功不僅僅是產品研發,準確的市場細分定義、產品策略、生態建設以及配套的營銷體系缺一不可。”

雖然業務上確有建樹,但張建中在任期間的核心目標其實是市場開拓,說通俗點,就是“銷售”。

張建中的職業經歷,與摩爾線程對自身團隊有“幫助英偉達在中國取得成功的GPU生態和行業營銷專家”這一描述十分貼合。

而明星自動駕駛獨角獸小馬智行之所以選擇投資摩爾線程,也有了較可信的推測方向。

一方面,小馬智行聯合創始人兼CEO彭軍曾任百度技術領導團隊核心成員,負責指導廣告、基礎設施、大數據及云計算等多個領域的技術方向,隨后任百度自動駕駛部門首席架構師,而無論是云計算還是自動駕駛,都離不開高算力的支持,因此彭軍和張建中很大幾率因長期的合作關系而相識已久。

另一方面,穩定、成熟、高算力自動駕駛計算平臺,是推動自動駕駛走向落地的核心能力之一。英偉達近年來持續發力汽車賽道,自動駕駛芯片持續迭代更新,并預告未來的dGPU理論算力能達到2000TOPS,支持L5級自動駕駛。和英偉達選擇同一業務發展方向的摩爾線程,也有望在車規級芯片研發方面付諸努力。

不過,張建中究竟是不是摩爾線程的掌舵者?目前只能說可能性很大,但還沒有實錘。

摩爾線程的公開信息顯示,其董事長、法定代表人、實際控制人和最終受益人是劉姍姍,這個名字并不為業界所熟知。

百日GPU獨角獸速成之謎!▲企查查基于公開信息挖掘的摩爾線程股權結構

而如果摩爾線程的實際創始人確實為張建中,那劉姍姍無疑就是他的代理人。

有人推測,目前公開信息查不到張建中與這家公司之間的直接聯系,可能與競業協議有關。

三、技術團隊神秘,造芯能力存疑

但如果僅有張建中,摩爾線程還不足以被信任。

兩家世界級的GPU大廠,英偉達和AMD,都將核心GPU研發團隊保留在美國。

尤其是英偉達,對其GPU技術核心控制極其嚴格,在大陸只有銷售、市場和應用,并沒有培養專業的GPU架構師。

另一家AMD會將一些業務偏小、成熟、重要性相對低的產品放在中國做下一代研發,但其核心產品的架構同樣在美國實現。

一位行業專家透露,現在國內只有來自AMD和海思的人,真正有芯片完整設計經驗,其他人都只能說是了解一部分。

那么GPU銷售方面的大牛,有多大把握能帶出一只本土化GPU研發的精兵猛將呢?

要做出能用、好用的產品,顯然離不開專業的技術專家。而目前摩爾線程的技術團隊身份信息仍籠罩著一團迷霧。

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合伙人周逵稱“其首席技術官曾領導和參與了世界頂尖GPU公司最新架構的設計和研發工作”,但未透露這位CTO的具體身份。

他說摩爾線程吸引了眾多GPU驅動、編譯、AI芯片、軟件算法以及系統設計等領域超過10年以上經驗的資深工程師,并在國內搭建了最為完整的專業IC團隊。

聞名投資創始合伙人侯長青說自己被“摩爾線程這群年輕人的愛國情懷深深打動”,提到創始團隊里有“從海外回國的GPU專家”、抱著“赤子之心”投入“GPU國產化”的研發。

摩爾線程稱其“主要成員擁有多顆GPU芯片多代工藝大規模量產的豐富經驗,熟悉GPU芯片設計、生產、封裝、測試、系統、軟件應用等質量管理各個環節”。但一位消息人士透露,其技術團隊主要成員此前在英偉達的級別看起來并不夠高,很多事情見過但沒做過。

根據摩爾線程的“自我介紹”,其團隊其他成員還來自微軟、英特爾、AMD、Arm等科技巨頭研發和產品團隊的核心力量。另一位知情人士還提到其主要成員有來自地平線等國內知名創業公司。

除了已有團隊外,摩爾線程也在積極擴招。其官網正公開招聘9類崗位,主要面向上海和北京。

百日GPU獨角獸速成之謎!▲摩爾線程官網顯示的部分招聘信息

一位業內專家表示,國內優秀的GPGPU人才非常有限,而創業團隊要想挖到英偉達美國總部的GPU研發老將,難度非常大。

過去五年,英偉達股價一路暴漲,最新市值已超過3294億美元。加入英偉達時間久的技術專家,憑英偉達股票都能掙翻了,很難僅靠金錢說服這些人出來創業。

百日GPU獨角獸速成之謎!▲過去五年英偉達股價飆升

另一位業內人士判斷,摩爾線程獲得大筆融資可能因為背書的效應,團隊實際經驗未必足夠。

摩爾線程究竟能組建怎樣一支技術團隊?創始團隊將如何與老東家英偉達在中國市場展開競爭?……這些問題都將影響業界后續對這家公司的判斷和預期。

四、融資火熱、競爭加劇的國內云端AI芯片賽道

盡管落地進展尚不明顯,但國內圍繞云端AI芯片的競賽已經頗具火藥味。

如今國內已有多家創企競逐云端AI芯片賽道,除了前文提及的天數智芯、登臨科技、壁仞科技外,還有燧原科技、寒武紀、比特大陸、鯤云科技、依圖科技等創業玩家。其中多數創企的云端AI芯片產品已經推出或走向商用。

騰訊連續參投的燧原科技去年實現其云端AI訓練加速卡組成的AI訓練集群在客戶數據中心的商務落地,并推出其首款云端AI推理加速卡。

在GPGPU賽道,登臨科技自主研發的首款軟件定義的片內異構通用人工智能處理器GPU+產品,已成功回片通過測試,并開始客戶送樣。

從2018年啟動云端7nm GPGPU訓練研發的天數智芯,在去年下半年實現其訓練芯片的一次性成功流片、回片及點亮,計劃今年商用。

寒武紀的首款7nm云端AI芯片在今年1月正式亮出,作為首家科創板上市的純AI芯片玩家,寒武紀最近披露其2020年業績快報,去年全年營業總收入達4.59億元,與2019年基本持平。

鯤云科技是英特爾全球旗艦FPGA合作伙伴,其明星產品“星空”加速卡已廣泛落地。去年6月,鯤云科技推出首款數據流AI芯片CAISA,定位于高性能AI推理,已經量產。

過去三年多時間,比特大陸已經推出三代云端AI芯片產品。比特大陸AI業務線CEO王俊告訴芯東西,其新一代“云+邊緣”AI芯片BM1686預計將于2021年年中發布。

相比于這些已經或即將探索市場化的云端AI芯片玩家,摩爾線程入局的速度顯然略晚一步。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目前摩爾線程還未正式啟動自主創新本土GPU芯片的研發。

另一位業內專家認為,云端已經是大家所公認的大市場,云端芯片現在到了給客戶交貨、交板子的階段,后進者的壓力會很大。如果想把第一顆芯片做扎實,很難短時間完成,通常需要兩三年;而如果隨便先做一個應付了事,等見真招時,后面融資會越來越難。

隨著玩家變多,云端AI芯片賽道的融資和上市新聞也更為頻繁。

鯤云科技去年8月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寒武紀去年成功科創板上市,壁仞科技去年累計融資近20億,燧原科技今年1月宣布完成18億元C論融資,登臨科技本月宣布完成多家老股東持續追投的A+輪融資,依圖科技正在沖刺科創板上市,比特大陸也被不時傳出在準備上市的消息。

“這些公司都在趁著狹小的時間窗口,盡量融更多錢,過了這段時間融資就不容易了,因為要看產品了。”一位投資圈人士說。

結語:GPU取得商業成功難度極大

GGV紀源資本管理合伙人符績勛認為,要研發出世界級性能的GPU芯片、并在商業上取得成功的難度極大,團隊至少應具備三項能力:

首先,需要對行業發展有深刻的認識,能夠預測未來3-5年的市場需求,并為之定義合適的產品;

其次,要能兼顧圖形和圖像視頻處理(如DirectX、OpenGL、Vulkan等)及AI和高性能計算(如OpenCL、CUDA等),能用較低的成本支持任何AI和非AI軟件算法的迭代,并做到圖形圖像視頻處理和AI計算的交互,來滿足大多數實際場景的應用需求;

最后,要能夠在芯片硬件之上,建設軟件和應用的生態。

“而摩爾線程的團隊,就具備了這樣的能力。”符績勛評價道。

與此同時,多位業內人士表示,相較技術實力,目前摩爾線程更多被看好的點在于生態建設經驗和營銷能力上。

就像摩爾線程在新聞稿中提到的,張建中在“更加重要的GPU相關系統軟件開發商和主要行業的核心生態合作伙伴資源上具備了無可比擬的天然優勢”。

如果摩爾線程真正能做到如自己所稱的“完整建制的成熟團隊”,那對于后期GPU業務的市場拓展將大有裨益。

當然,受到市場認可的最關鍵一步,是交付出可用的、好用的產品。

我們也期待在如火如荼的通用圖形計算和高性能云端AI芯片競賽中,中國本土自主創新研發的芯片能早日在商用化道路上走得更快,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