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東西(公眾號:aichip001)
作者 | ?高歌
編輯 | ?Panken
芯東西2月22日報道,近日,一封德國芯片龍頭英飛凌發向其經銷商的通知函開始在網上流傳。
在這封通知函中,英飛凌聲稱,行業供需失衡將持續整個2022年度,隨著主要原材料、能源和物流成本的上升,英飛凌需要已無法內部消化這些負擔,需要將其分攤在整個供應鏈。

與這封通知函呼應的是,英飛凌正加大投資力度,擴充功率半導體產能。上周四,英飛凌召開全年股東大會,宣布投資超過20億歐元(約合143億人民幣),在馬來西亞居林建造一個前端晶圓廠,這是其位于當地的第三個廠區,預計于2024年投產。建成之后,新廠區將用于生產碳化硅(SiC)和氮化鎵(GaN)功率半導體產品,每年可創造20億歐元的收入。目前英飛凌的SiC產品已有3000多家客戶,較其他硅基產品在效率、尺寸、成本、性能等方面更加優秀。
作為汽車芯片、功率半導體等多個領域的頭部供應商,英飛凌如果上調其芯片價格,無疑會對其下游廠商造成一定的壓力。而在中國市場,英飛凌的產品漲價可能將影響從MEMS到功率半導體等領域的多家國產半導體龍頭。
根據上交所信息,自去年12月至今,三個月的時間里,英飛凌已出現在東微半導、希荻微、國芯科技等多家上市公司的招股書中,成為了這些科創板新貴們比較與關注的對象。
更加重要的是,英飛凌對于這些國產半導體玩家的意義并非單純的競爭對手那么簡單。在充當“關底Boss”之余,英飛凌還是很多國產玩家的晶圓供應商和架構授權方,對于歌爾微、宏微科技等公司來說,英飛凌正在供應鏈里正扮演著更加復雜的角色。
一、制霸汽車、安全IC,一個月5家上市公司文件出現“英飛凌”
英飛凌的前身是西門子的半導體事業部,1999年獨立,并于次年上市。從創建至今,英飛凌多次精簡自身業務,先后剝離了DRAM、無線解決方案等部門。
在不斷精簡業務的同時,英飛凌也在不斷強化自身布局深度。2015年,英飛凌完成了對美國國際整流器公司(IR)的收購,加強了在功率半導體方面的市場地位。2019年,英飛凌更是宣布以87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美國半導體巨頭賽普拉斯,提升了自身在MCU、電源管理芯片、傳感器等領域技術實力和市場份額。
2020年,隨著整合完成,英飛凌成為了全球十大半導體公司之一,并將自己的業務分為了四大部門,分別為汽車(Automotive,ATV)、工業電源控制(Industrial Power Control,IPC)、功率和傳感器系統(Power & Sensor Systems,PSS)和連接安全系統(Connected Secure Systems,CSS)。
英飛凌2021財年(截止至自然年的9月30日)年報顯示,其汽車芯片占全球市場13.2%的份額,排名全球第一。
對于汽車部門,其最核心的業務為碳化硅等功率半導體、MCU、傳感器和存儲芯片。對于這些業務,傳感器方面英飛凌以15.5%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二、微控制器市場份額落后于瑞薩電子和恩智浦排名第三、功率半導體則以30.2%的市場份額遠超第二名意法半導體。
▲英飛凌汽車部門各業務市場份額排名
缺芯潮下,英飛凌的汽車芯片也成為了各大車企競相追逐的目標。有代理商向媒體反饋,終端客戶甚至需要提前至少一年下訂單,汽車相關芯片的交期也在45-52周左右。
英飛凌的IPC部門主要包括IGBT芯片及模組與IPM(智能功率模塊)產品。
年報顯示,英飛凌IGBT芯片和IGBT模組的市場份額分別為29.3%和36.5%,遠超第二名富士電機15.6%和11.4%的市場份額。至于IPM產品,英飛凌的市場份額為11.6%,排在三菱和安森美之后。
▲英飛凌IPC部門各業務市場份額排名
Power & Sensor Systems部門負責的產品主要為MOSFET(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晶體管)、電源管理IC和MEMS。在MOSFET和MEMS領域,英飛凌的市場份額都是全球第一,分別占據了24.4%和44.2%的份額。
▲英飛凌MEMS業務市場份額排名
在安全芯片領域,英飛凌同樣力壓恩智浦、三星、意法半導體等芯片巨頭,排名全球第一,占據著24.6%的市場份額。
▲英飛凌安全芯片市場份額排名與收入組成
由于在眾多領域的強勢,英飛凌也頻繁出現在國產廠商的上市文件中。
僅從2021年12月至今,滬股便有銀河微電、希荻微、國芯科技、華潤微、芯海科技5家公司在各自披露的上市招股書、可轉債公告等文件中將英飛凌視作自身的競爭對手。
“……英飛凌等龍頭廠商憑借著更為豐富的產品種類和更為優質的產品性能,擁有先發優勢。”這是希荻微電子在招股書中對英飛凌等國際巨頭的描述,而類似的話語也經常出現在各類上市文件中。
二、供貨國產半導體龍頭,收購賽普拉斯提供存儲授權
雖然英飛凌是多個領域國產芯片上市公司的主要競爭對手,但對國產芯片公司來說,有時英飛凌也會從需要打倒的大魔王變成鼎力相助的合作伙伴。對于歌爾微、宏微科技這樣的廠商,英飛凌的芯片已成為搶占市場份額的利器。
歌爾微在其招股書中直言:“······公司通過向英飛凌采購芯片以提升產品性能、提高客戶滿意度,從而搶占市場份額。”通過這種策略,歌爾微2020年在MEMS聲學傳感器市場的份額達到32%,首次超過美國MEMS廠商樓氏位居全球第一。
2021年9月1日,國產功率半導體廠商宏微科技上市。根據招股書,宏微科技連續三年的第一大供應商都是英飛凌,從英飛凌采購芯片的金額占總采購額的比例在2018年-2020年分別為21.01%、28.43%和16.71%。
宏微科技采購的英飛凌芯片主要用于向其第一大客戶臺達集團銷售的模塊產品,這也是臺達集團指定的芯片供應商。
宏微科技招股書顯示,2018年-2020年,自研芯片的采購單價分別為6.21元/粒、6.17元/粒和5.96元/粒;而同期外購芯片的價格則為4.74元/粒、4.53元/粒和3.63元/粒。
從這一方面來看,宏微科技采購英飛凌的芯片能夠更有效地降低產品成本,外購英飛凌芯片帶來了更高的產品毛利。
▲宏微科技原材料采購平均單價
宏微科技并非個例,根據2020年上市的國產功率半導體龍頭斯達半導招股書,其報告期內的最大芯片供應商均為英飛凌,董事長、總經理沈華也曾擔任過西門子半導體部門(英飛凌)的高級工程師。
而去年上市的普冉半導體則在此前購買了賽普拉斯的40nm和55nm SONOS工藝授權,隨著英飛凌收購賽普拉斯,這一授權交易也轉移到了英飛凌。如果授權終止,普冉半導體基于SONOS工藝的NOR Flash產品將無法繼續設計、生產,而該產品的銷售金額2020年占主營業務收入的68%,是普冉半導體的主要收入來源。
三、全球工廠“靈活”供貨華為,拒加歐盟半導體計劃
從各種數據不難看出英飛凌對各類市場乃至部分部分國產半導體企業的重要,但這樣一家左手“大棒”、右手“胡蘿卜”的國際巨頭難免讓人憂慮:英飛凌是否會受美國制裁等因素影響成為國產半導體的安全漏洞?作為德國企業,英飛凌一向保持著較為務實的態度,甚至有時候還會直接和歐盟政策唱反調。
整個2021財年,英飛凌來自大中華區的銷售額達41.95億歐元,占總營收的38%,是英飛凌最重要的收入來源地,遠超日本、美國、德國等市場。
▲英飛凌各地區營收占比與Top客戶情況
在英飛凌最新的報告中,其四大部門的關鍵客戶包括比亞迪汽車、阿里、百度、中國中車、美的、華為、陽光電源等多家國產廠商。
事實上,英飛凌的前身西門子半導體早在1995年就進入了中國,并在無錫建立了工廠,總投資3億美元,主要負責生產分立器件和智能卡芯片。目前英飛凌在中國員工總數已超過2200人,在深圳、上海、北京等地都設有分公司。
有趣的是,在地緣政治愈發緊張的今天,中、美、日、韓、歐各個國家和地區都在尋求自身的供應安全,為了吸引廠商建廠、研發先進制程芯片加大補貼力度。為了獲得建廠補貼,英特爾CEO帕特·基辛格就多次前往歐洲會見歐盟專員、參與活動并進行演講,號稱要在歐洲投資800億歐元。
相比之下,英飛凌這家德國公司卻顯得不那么“政治正確”。在19個歐盟成員國簽署“加強歐洲開發下一代處理器和半導體的能力”計劃后,將于今年4月1日卸任的英飛凌CEO萊因哈德?普洛斯(Reinhard Ploss)卻高調質疑了這一計劃的真正效果。
▲英飛凌CEO萊因哈德?普洛斯
他直言,歐洲缺少需要先進制程的計算機產業和消費電子行業,在科技產業落寞的歐洲大力投資本土晶圓廠,只會幫助處于競爭的美國或亞洲科技巨頭,拒絕參與這一計劃。
普洛斯稱:“除非我有無限的金錢還想要打發時間,我才會投資生產90nm制程以下的芯片。英飛凌一家公司在這個行業單打獨斗毫無意義。”
這種“政治不正確”還體現在了美國制裁上。2019年,美國就將華為列入了實體清單。但在英飛凌2021財年的報告上,華為的商標赫然出現在了英飛凌的前十大客戶中。
對于制裁問題,英飛凌的發言人曾公開表示,其提供給華為的大部分產品都不受美國限制,其產品也能夠從歐洲、亞洲以及中國等地的工廠向華為這樣的中國客戶供貨,英飛凌多產地的布局能夠靈活、快速地應對變化。
結語:英飛凌或受益于中美關系緊張
半導體作為科技產業的基石,保障供應并擁有先進芯片制造實力是全球主要經濟體和國家的共識,對中國半導體來說,國產替代大潮正在推動各個細分領域快速成長。
但同時,半導體也是全球化最高、技術難度最大的產業,國產半導體企業既要擁有自研實力,也需要不受地緣政治影響的國際合作伙伴。目前來看,在中美關系緊張的局勢下,英飛凌等歐洲企業或將成為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