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
作者 | 李水青
編輯 | 漠影

“AI(人工智能)走入大數據智能時代,標志著其從感知智能、識別智能向決策智能、專家智能演進,逐漸步入成熟階段。當前AI已成為數智化基礎能力,融入眾多智慧物聯解決方案中。”大華股份高級副總裁劉明說道。

作為2006年一畢業就加入大華股份的老將,劉明從產品研發、資源管理、項目管理人員一步步成長為這家年超264億營收(2020年年報數據)公司的技術領頭人,見證了大華從一家安防企業逐步轉型成為一家智慧物聯企業。可以說,在這個頭部玩家不多的行業,你很難找到更多能與之“煮酒論技術”的人。

3月22日,2022大華股份“云聯萬物 數智未來”高峰論壇順利舉辦,多位學術界領袖、行業專家、合作伙伴,共同就數字化前沿理念、行業落地實踐進行深入探討。在“數實融合”經濟發展大趨勢下,以大華股份為代表的智慧物聯企業逐漸走到時代聚光燈下。

起家于安防,潛心技術創新和應用落地,大華在行業圈中頗為低調。二十年來,這家杭州濱江的實干派企業已經把智慧解決方案落到了覆蓋城市交通、民生、環保、園區、制造、教育、工廠、能源、農業等數十個領域。

走過視頻監控發展的黃金時代,大華為何能持續保持快速增長?面向萬億智慧物聯新市場,企業又如何用技術的車輪驅動業務巨輪?通過與大華股份高級副總裁劉明進行深度對話,我們試圖找到問題的答案。

磨尖技術之“矛”,用技術內功突圍智慧物聯市場,對話大華股份高級副總裁
▲大華股份高級副總裁劉明

在近2個小時的對話中,這位秉持技術與市場協同發展的技術掌舵人不斷通過“平衡點”、“主航道”、“持續創新”等強調全局和變化的詞匯,讓我們看到更為生動的大華。

劉明強調:“技術和市場相互驅動是一定的。絕對不能說有一個脫離另外一個跑得特別快,那么車子肯定就散架了。”這種貼近客戶、對齊業務做研發的思路貫穿談話的始終。

而這種理念,也同樣體現在此前我們對談的大華其他幾位高管身上,從而勾畫出大華股份身上,不同于歷史進程中其他互聯網大廠、創業企業的ICT工程師式文化烙印。

一、智慧物聯大亂斗時代,“場景決定產品”

現階段,智慧物聯行業格局已發生大變——互聯網大廠、AI創企以及一些消費電子廠都紛紛涌入智慧物聯賽道,充當AI、云計算等新技術的“扛旗者”。而作為這一賽道的原住民,大華等視頻技術玩家過去很長時間都不事張揚,但他們已于無聲中成行業的實際沖鋒者和佼佼者。

劉明縱深行業10多年,站在行業舞臺中央的他也不斷聽到了闖入者、攪局者提出的激進技術路線。但對于劉明來說,大華不僅沒有被“革命”,反而在戰略布局上更加聚焦以視頻為核心的智慧物聯應用。

自2016年底以來,大華開始從安防切換到智慧物聯賽道,2021年11月又更新升級Dahua Think # 云聯萬物 數智未來戰略,提出聚焦城市和企業兩大市場業務,堅定AIoT和物聯數智平臺技術發展。而放眼技術路線之爭,大華也逐漸踐行了分層解耦、組件化的平臺賦能思路。

劉明依然堅持著多年來的看法,那就是“場景定義產品”。

智慧物聯場景具有碎片化特征,也就是說,由于行業具有差異化,場景需求也呈現出零碎的特征。

劉明認為,碎片化是長期難以改變的。“如果說我們承認千行百業存在的合理性,那么場景的需求也是千變萬化的,解決方案也具備碎片化特性。我們認為,產品和技術要服務于場景,以業務為牽引,深化技術與業務融合。”

他指出,很多場景的需求,不是僅靠軟件升級能夠解決的,而是要使軟件和硬件實現最優組合。最終目的還是為了給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

從業績來看,過去五年里,大華業績逐年提升。而從業務來看將500多個行業解決方案、超8000個細分場景、超1800個開發業務組件等能力更好地使能在城市與企業數智化轉型中。背后,離不開其研發能力和技術選擇的戰略作用。

磨尖技術之“矛”,用技術內功突圍智慧物聯市場,對話大華股份高級副總裁

二、從五大研究院,看到大華路線選擇的智慧

據大華股份2020年年報所示,其研發投入達到近30億元,占總營收超11%,預計未來也將延續這一研發投入力度。大力的研發投入是保證大華技術和業務驅動增長的關鍵。

很多人對行業里的研發智囊團關注較多,比如谷歌Deepmind、阿里達摩院、華為的2012實驗室,幾乎每一家AI、云計算技術的代言人背后,都有一個聽起來隱秘而精銳的實驗室。

作為智慧物聯領域的領軍者,大華也有自己的研究院。不過,大華的研究院并不像這些實驗室那樣高舉高打,卻非常聚焦和獨特,是大華在集團層面的一大技術 “戰略重心”。

劉明告訴我們,相比于頭部,公司研究院更加聚焦在貼近客戶需求領域。具體來說,五大研究院一一對應的是聚焦領域:中央研究院會重點突破多維感知技術,先進技術研究院大數據研究院主攻AI和大數據,另外還有兩個顧名思義,網絡安全研究院、智慧城市研究院分別主攻網絡安全和智慧城市。

當下,隨著安防玩家紛紛游入萬億智慧物聯賽道,不愿將自己圇于“視頻”,有的玩家也呈現出“什么都做”的態勢。而作為一位熟練的“泳者”,大華在戰略上卻保有難得的克制。劉明坦言,這是大華的戰略定位決定的,也就是認清楚自身的邊界,聚焦智慧物聯和視覺賽道交叉處,從而避免“虛耗”。

“我們一直也在考慮怎么樣構建我們核心的技術競爭力。”劉明說。大華正帶領其研發團隊把自己技術“矛”磨得更鋒利,“盾”鍛造得更堅實。

磨尖技術之“矛”,用技術內功突圍智慧物聯市場,對話大華股份高級副總裁

那么這位領頭人一直去深入思考的重點攻防的點是什么呢?

劉明表示,在步入智慧物聯賽道之前,大華的主要優勢在圖像視頻方面。現在,已經它升級為全感知、全智能、全連接、全計算、全生態的“五全”能力。首先,我們一直堅持以視頻為核心的技術和積累,持續保持在行業內的領先性;其次,根據千行百業的業務需要,不斷拓展其他智慧物聯能力;最后,繼續做好專利和標準上的布局規劃,實現技術沙盤防守。

目前,基于“五全”能力,大華已經形成了以AIoT物聯數智平臺為代表的數智賦能底座。劉明告訴我們,以視頻為核心的智慧物聯技術體系,將更好地支撐城市和企業完成從單點、單線、到成面、立體的數字化轉型升級,助力千行百業實現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的量變到質變的升華。

當下,大華已經構建了完善的技術體系,標志其“里程碑”目標達成。通過提供包括多維感知、多元連接、智能計算、控制交互AIoT平臺四大引擎服務,以及數據在線、視圖智能引擎、數據智能引擎、業務使能物聯數智平臺四大能力,大華能為城市和企業市場豐富的解決方案。

磨尖技術之“矛”,用技術內功突圍智慧物聯市場,對話大華股份高級副總裁

下一步,大華的任務就是與行業伙伴、客戶一同,在這一技術體系上做量化更新迭代。

三、謹防技術與市場“雙輪”脫軌,大華如何做研發管理?

在劉明看來,當下角逐萬億智慧物聯市場,行業競爭的焦點已從產品的競爭轉向了整體解決方案的競爭。

在這種背景下,新老入局者都需要解決一個難題——技術創新如何與市場需求接軌,是通過技術擊穿行業,還是從行業突破技術?這也導致了許多新技術難以深入行業,進行推廣。

對此,劉明認為:“技術和市場相互驅動是一定的。絕對不能說有一個脫離另外一個跑的特別快,那么車子肯定就散架。”

如何站在全局“一盤棋”高度,讓技術研發真正貼合市場需求,不走彎路?

劉明表示,大華已經形成了城市和企業兩大SDT解決方案部門、軟件和硬件兩大產品中心、五大研究院的“2+2+5”研發體系。這一研發體系經過不斷傳承與接力,大華已打造了一個高效靈活的研發體系陣型。

“2+2+5”研發體系是大華實現市場和技術雙輪驅動的關鍵抓手。具體來講:

1、兩大SDT解決方案部門負責洞察市場趨勢、精準識別客戶需求,并通過有效的技術與產品組合構建有競爭力的解決方案。對研發內部來說,它代表市場,將客戶訴求轉化為研發語言,定義前沿產品。

2、兩大產品中心則承擔產品開發與管理、預研產品定義等主要過程,是大華產品研發承載的主體。它結合SDT與五大研究院的需求與指導輸入,實現產品化與產業化落地。

3、五大研究院主要圍繞著前沿技術探索、突破和實踐。一方面洞察技術趨勢,一方面規劃未來技術與產品研發方向。

“通過三大組織緊密咬合,交互迭代,我們的產品定義出來就更精準了。”劉明說。

此外,除了在“2+2+5”的研發體系保障下,大華還形成了誕生于濃郁工程師文化的創新體系,讓每位員工都能成為創新的參與者和推動者。大華已經連續三年舉辦自下而上的全員創新大賽。每年有幾千人、幾百個團隊參與其中,優秀創新者在獲得激勵獎金、專利成果、實現實踐價值轉換的同時,也被推舉到國家級大賽,有項目成國家級一等獎中唯一民企衛冕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選擇聚焦的背后,大華技術研發“一盤棋”全局策略最終不忘生態。劉明指出,術業有專攻,大華不做供應上的端到端的覆蓋。會選擇找到一個平衡點,而不是說把所有東西都抓在自己手里。

大華的技術研發思路講求平衡,是在保證視頻和智慧物聯主航道上的核心競爭力基礎上,與行業伙伴共同研發。

結語:技術與市場雙輪驅動,大華的技術創新智慧

通過與劉明對話,深入大華的研發體系和研發能力,我們發現,這家公司時刻認清自己和所處的主航道。同時對于變化著的局勢,他們及時保持著動態的關注,也保持著深刻的定力——那就是時刻緊貼客戶需求,保持技術和市場雙輪驅動。

在行業中16年,劉明十分強調保持一個敬畏心。“一方面來講的話是敬畏技術,遵循客觀規律,持續探索打磨出真正好的產品;另一方面是敬畏市場,一定是要真正地去理解客戶的需求和場景,才能真正地打開局面。”

至此,我們已經和劉明等多位大華高管進行了對談。我們發現,這種敬畏心已經成為大華文化中的一部分,并成為這些掌舵人身上的烙印。劉明說,正是這種企業文化,使他們走得更穩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