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
編譯 | 知淮
編輯 | 云鵬
智東西4月13日消息,據《日經亞洲評論》(Nikkei Asian Review)報道,受上海疫情影響,全球第二大iPhone代工廠和碩(Pegatron)將暫停上海和昆山兩家工廠的生產活動。值得注意的是,暫停生產活動的這兩家工廠,是和碩目前僅有的已經投產使用的iPhone代工廠,產能占全球iPhone產能的20%到30%。另有消息稱“和碩”在印度的工廠,預計也將在本月開始生產iPhone 12。

截至目前,和碩方面并沒有給出這些工廠復工的具體時間,僅僅表示“能否復工取決于兩家工廠是否獲得政府批準”,同時蘋果方面也并未對此事做出回應。
一、疫情沖擊下,蘋果大陸代工廠接連受挫
3月初國內疫情的反撲,已經開始逐漸影響到蘋果在大陸這些代工廠的生產活動。不只是和碩,在此之前,負責生產MacBook的廣達(Quanta Computer)和Apple Watch、iPad的仁寶(Compal Electronics)都因為疫情的原因相繼暫停了位于上海和昆山的工廠活動,而早在3月14日,富士康就已經宣布將暫停深圳iPhone代工廠的相關生產活動,但好在3月24日,富士康方面稱深圳的工廠已經“基本恢復正常運營”。

和碩作為第二大蘋果iPhone EMS(Electronic Manufacturing Services,專業電子代工服務)代工商,是華碩集團(ASUS)的下屬子公司,其正式投產的工廠目前只分布在上海和江蘇昆山,為蘋果代工制造iPhone和iPad。和碩于2014年起正式代工大小iPad,并在蘋果積極扶持第二供貨商的策略下,開始逐步增加iPhone組裝代工的業務比重。
直至2014年,和碩已經拿下了約三成4.7寸iPhone 6的訂單。在此之后,由于當時大屏幕iPhone開始逐漸擠壓iPad mini的市場,于是在2015年,和碩雖然仍舊正常出貨iPad mini,但是已經在計劃逐步關停iPad mini的生產線,將產能更多的投入到iPhone的生產中。

▲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預測和碩復工要到4月底或者5月初
此次由于上海疫情波及到與之距離較近的昆山,目前昆山政府已經命令和碩暫停為消費電子制造商生產設備,一起被暫停生產的還有緯創(Wistron)。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認為,樂觀估計,和碩復工可能也要到4月底或者5月初。
二、供應鏈分散化幫助蘋果緩解壓力,未來代工或將向印度偏移
有不少人擔心在這波疫情的沖擊下,中國大陸的“果鏈”代工廠紛紛關閉,會對蘋果產品的產能帶來沖擊,結果可能并不樂觀。在全球范圍內,截至目前蘋果的組裝代工廠一共有18家,其中14家位于中國、2家位于美國、1家位于南美、1家位于歐洲,大陸地區占比大,且多分布于上海、昆山附近,這波疫情的沖擊勢必會對蘋果產品的產能和交付時間帶來影響。
另外,根據數據機構TrendForce的分析,目前人員配備、物流和運輸問題正迫使代工廠們更加依賴自己的可用庫存,才能勉強滿足生產線的需求,但長此以往,由于各零件的庫存數量不同,最終真正能夠相互匹配,組裝出整套產品的“零件套數”,要比單一零件的庫存數少得多。
即使受疫情影響的地區解封,工廠恢復生產,短時間內工廠的大量出貨以及工廠為了追趕產能而激增的采購零件,都會讓海關系統異常繁忙,導致出現潛在的交貨延誤風險。并且因為疫情導致的頻繁“封城”、“封小區”,消費者已經開始將消費重心轉移到日用必需品的囤積上,所以對iPhone的需求也可能會降低。

不過我們有理由相信,蘋果憑借著強大的供應鏈和各方關系,可以將疫情的影響降到最低。日前蘋果確認已經開始在印度生產iPhone 13,這或許能緩解大陸代工廠因疫情而受到的產能縮減問題。未來,蘋果或許會將更多的代工組裝業務向印度傾斜,擴大供應鏈覆蓋的地區,以此來應對疫情所帶來的各種突發情況。
結語:疫情之下,供應鏈分散化需求凸顯
一直以來,全球的手機制造公司和芯片制造公司都高度依賴中國和整個東南亞地區的生產力,而在如今疫情尚未穩定的情況下,任何突發的疫情問題,都會讓那些供應鏈地區分布比較集中的企業措手不及。受此次疫情影響的臺企不止有和碩,據臺灣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稱,截至4月7日,共有161家臺資上市公司報告在上海和昆山停業,其中41家是電子產品。
疫情期間,供應鏈問題持續不斷,影響著各行各業。比方說,特斯拉就不得不關閉其上海工廠以遵守政府嚴格的防疫措施,全球芯片短缺則使得購買各類消費電子產品變得難上加難,在這樣的環境下,唯有那些“供應鏈分散化”的企業才能有足夠的資源去處理相關的突發情況,就像“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那樣去分散風險。而已經受到波及的企業,也應該開始去思考今后應該如何擴充自己的供應鏈,因為在疫情之下,“供應鏈分散化”的優勢和需求已經日漸凸顯。
來源:Nikkei Asian Review、Reuters、The Ver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