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
作者 | 夏舍予
編輯 | 李水青
智東西11月5日消息,近日,在2022云棲大會上,阿里云與中國移動等運營商宣布將共同推動湖倉一體作為下一代大數據技術的解決方案。會上,中國移動還與阿里云聯合發布了《面向智算的算力原生白皮書》。
“20年前,在3G時代,中國運營商是落后者,在4G時代,中國運營商是追隨者,在5G時代,中國運營商是領先者。”阿里云智能文化傳媒通訊行業總經理汪瑩在會上說。
運營商與阿里云的合作由來已久,比如在AI視覺算法、AI應答機器人、3D數字人等方面,它們都達成了深度合作。當下,隨著算力產業進去發展新階段,運營商與云計算大廠正尋求新的合作方式。
一、算法、機器人、數字人,阿里與運營商三大AI合作
阿里云智能運營商行業技術總監湯文俊說:“自十四五規劃以后,運營商作為東數西算的參與者,有特定的優勢。從省到市再到區縣,運營商具有范圍龐大的覆蓋網絡。而阿里云作為頭部的云計算廠商,有先進的高性能計算能力。兩者合作,能夠更好地助力算力網絡體系建設。”
據工信部數據,早在2019年三大運營商在全國的用戶就達到了16億用戶,運營商占據了龐大的C端市場份額。

▲阿里與運營商的三大AI合作
具體來說,阿里云與運營商的AI合作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在視覺AI算法層面的合作,目前阿里達摩院已經積累了250多種細分領域的算法,已經與三大運營商的部分業務進行了融合。
第二個方面是AI應答機器人,這主要體現在電話防漏接、攔截騷擾電話等應用上。目前阿里達摩院的AI機器人也與三大運營商達成了合作。
第三個方面是3D數字人。在今年的冬奧會上,阿里與中國聯通共同推出了3D虛擬數字人“冬冬”,在冬奧會的全程轉播過程中獲得良好反饋。

▲阿里云的飛天智算解決方案
此外,湯文俊還用三個詞為我們總結了阿里云關于算力的最新思考。
第一個詞叫做綠色低碳。算力建設本身是一項龐大且耗能的工程,如何在電力等能源上面更好地去降本增效,是阿里發展算力時需要思考的問題。
第二個詞叫做技術先進。阿里如何通過飛天的計算平臺,來把計算、存儲、網絡、數據庫、大數據中心等結合起來,打造技術的先進性?這也是阿里釋放算力時需要考慮的重點。
第三個詞叫做安全自主可控,阿里將思考如何100%地適配國產自主化的芯片,如GPU、CPU、MPU等,這也是阿里在建設整個算力網絡時需要關注的地方。
二、聯合發布智算白皮書,預計2030年智算占總算力的70%
算力原生技術是解決大規模異構計算資源,實現應用跨架構無感遷移的核心技術。因此,中國移動和阿里云攜手發布了《面向智算的算力原生白皮書》。

▲《面向智算的算力原生白皮書》發布
中國移動研究院網絡與IT技術研究所所長張昊為我們深度解讀了白皮書內容。白皮書顯示,當下智能算力有三大發展趨勢。
第一,智能算力將成為一種主流的計算形態,預計到2030年,智能算力將占全社會算力的70%。第二,智算內核呈現異構化特征,智算芯片的生態將相互隔離。第三,智算形態呈現泛在互聯特征,將在部署節點間高速傳輸。

▲智能算力發展三大趨勢
什么叫做泛在?或許我們可以從“泛在網”的定義中找到答案。“泛在網”是指一種廣泛存在的網絡,它的基本特征為無所不在、無所不包、無所不能。它的目的是實現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人、任何物間的順暢通信。所以將來,智算將會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

▲智能算力發展的三大挑戰
目前在智能算力發展上,應對三類人群,分別有三類不同的挑戰。對于應用開發者而言,智算的開發成本高。對于算力服務商而言,智算資源利用率低。對于芯片制造商而言,智算生態構建困難。
為了應對三大挑戰,他們構建了全新 “算力原生技術”。與其說這是一項技術,不如說這是一套技術架構體系,因為算力原生技術中涉及到了很多技術。這技術的最終目的,是希望實現應用的跨架構遷移,加速產品和應用的創新與開拓。

▲算力原生的定義
三、十年增長2300倍,我國算力規模占全球1/3
數字技術是當前驅動產業技術變革的最主要動力。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總工程師許志遠在論壇上與我們進行了關于經濟計算和算力的探討。
許志遠為我們展示了中國2010-2020年的一些硬件參數變化。2010年,手機的晶體管只有3億個,2020年,晶體管的數量已經超過150,增長了50倍以上。這些數據中,增長最驚人的就是云計算的計算能力,十年間增長了2300倍。

▲我國云算力十年增長了2300倍
今年,我國的物聯網連接用戶數在今年首次超過了移動用戶數,這意味著未來物聯網的發展前景將更加廣闊。
許志遠說:“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曾計算過,我們每往算力資源建設中投入1塊錢,它就會帶動3-4元的經濟產出。”他還告訴我們,目前,全世界算力規模前20名的國家中,有17個是全球GDP排名前20的經濟體,這足以說明算力規模與國家經濟高度相關。
其中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2021年中美兩國的算力資源規模各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合占三分之二。這意味著,中美兩國的算力資源遠超其他國家。
雖然我國算力的發展速度迅速,但是目前仍無法滿足技術發展的需求。
以元宇宙技術為例,目前我們的技術可以達到單眼4k分辨率,4k分辨率在手機上綽綽有余,但在VR上只達到了及格線。要想有更好的沉浸體驗,VR技術會要求8k甚至16k。
許志遠認為,目前我們認為VR設備的使用體驗不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的技術還沒有過關。面對多元化的技術和數據,我們也面臨著多元化的算力需求。現在,先進計算已經來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目前,如英特爾、英偉達、AMD等各種芯片行業巨頭已經開始了多元算力布局。從硬件到軟件,從CPG、GPU到XPU等等。從大的發展趨勢上來看,異構計算將會成為主流的計算模式。

▲各大行業巨頭都選擇發展多元化算力
結語:云計算大廠攜手運營商,共建智能算力網絡
對于運營商而言,用戶達到16億后,運營商的to C市場已經幾乎見頂,它們需要尋找新的市場發力點。
對于阿里等云計算大廠而言,它們也需要向to C市場的個性化、精細化服務發力。兩者合作,是一件互惠互利的事情。
從產業層面,兩者達成合作后,能夠讓算力服務更加普惠、易用,共同推動智能算力網絡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