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
作者 | 周炎
編輯 | 云鵬

就在一周前,富士康母公司鴻海精密發布公告稱,將取消與印度礦業巨頭韋丹塔共同建造芯片廠的合作,鴻海后續也將不再參與雙方的合資公司運作。從這場交易的結果上看,富士康直接損失可達194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440億元),莫迪政府寄予厚望的“印度造芯”計劃草草結束了。

最近一年多以來,富士康為了達成在印度建設芯片廠、蘋果代工廠等計劃,富士康董事長劉揚偉已經會見印度總理莫迪兩次了。

在跟隨果鏈外移以及開展新業務的過程中,富士康的營收和凈利額不容樂觀。7月5日,富士康發布了今年第二季度的財報,財報顯示,該公司第二季度營收約為417.6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2989億元),同比下滑13.8%。

而在此之前,今年第一季度,富士康營收約為47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3038億元),同比增長僅為4%,凈利潤為4.17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30億元),但同比下降了56%。

造芯遇阻、營收凈利潤大幅下滑的同時,富士康電子代工份額也正逐漸被吞食。知名蘋果分析師郭明錤爆料,立訊精密拿到了2024年蘋果最高端階iPhone 16 Pro Max的NPI(New Product Introduction),而在此之前,這家公司還拿到了蘋果Vision Pro頭顯代工的訂單,也就是說,富士康直接缺席了蘋果未來兩大重磅新品。

更為嚴重的是,富士康其他的代工業務也正在不斷被聞泰科技、和碩、印度塔塔集團等分走,富士康消費電子代工一哥的地位似乎已經不穩了。

深入消費科技領域,我們發現,這家代工35年的企業正在面臨著一系列的深層次挑戰:10余年未雨綢繆海外建蘋果代工廠,工廠數量卻不及國內1/5;國內代工廠崛起,中國“依賴”富士康的故事將要改寫;XR、汽車、造芯等新業務進展也各有各的挑戰?新業務所托非“良人”等等。已經“而立”的富士康能否真正邁入“不惑”?

一、海外建廠不順,富士康緊隨果鏈轉移“有心無力”

今年以來,富士康被彭博社等媒體爆出,其計劃在印度開設多家工廠。無論是在卡納塔克邦(Karnataka)生產iPhone零部件的工廠,還是在特倫甘納邦(Telangana)生產AirPods的工廠,抑或是計劃投資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34.5億元)在泰倫甘納邦(Tarangana)建設的新工廠,都顯示出富士康在緊緊跟隨著果鏈的轉移。

事實上,富士康跟隨果鏈的轉移可以追溯到10多年前,這些年來,富士康曾在巴西圣保羅、印度尼西亞、印度、越南等地建設工廠。

將時間拉回2011年,富士康曾計劃在巴西圣保羅投資數十億美元建設制造中心,可是由于當時爭取與富士康合作的政府因腐敗倒臺,新政府又難以兌現稅收減免的政策。在不得已的情況下,2017年,富士康關閉了圣保羅容迪亞伊的工廠,當地的另一家工廠也淪為空廠。

造芯受挫、訂單被搶、無緣蘋果Vision Pro,富士康怎么了?

▲從中國進口和在巴西當地組裝iPhone的百分比圖,來源:Counterpoint

而在亞洲,富士康的建廠之路依然不順,2014年富士康曾計劃在印尼投資100億美元投資,但2015年因為土地問題而不再投資。

富士康在海外建廠最多的國家是印度,但雙方合作依然面臨問題。2020年,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工業部長蘇巴什·德賽(Subhash Desai)稱,與富士康在當地合作建立的電子產品制造工廠取消,原因是富士康與蘋果公司發生內部糾紛。這名工業部長還指出,富士康曾在2015年于印度政府簽訂協議,計劃投資50億美元,建立10-12個工廠。

造芯受挫、訂單被搶、無緣蘋果Vision Pro,富士康怎么了?▲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工業部長蘇巴什·德賽,來源:印度時報

富士康當時發布聲明否定了這種說法,并稱正在配合主要客戶推動當地的建廠計劃。不過巧合的是,那一年,The Information挖到蘋果與富士康之間的秘辛,標題《蘋果和富士康關系逐漸惡化》(Inside Apple’s Eroding Par tnership With Foxconn)正好印證了那名工業部長的說法。

隨后的兩年,富士康先是增資印度子公司3.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24.6億元)生產iPhone 13,后來又對印度業務增加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35.2億元)擴大iPhone 14的生產。在這期間,包括金奈(Chennai)、佩倫布杜爾(Perenbudur)等地在內的多家富士康在印工廠由于工人問題停工。然而除了被迫造成的停工外,印度工人素質較低等原因也使其產品的良率遠遠低于中國。今年2月,富士康創始人郭臺銘弟弟郭臺強的公司正崴精密發生了嚴重的火災問題,損失超過1200萬美元。

造芯受挫、訂單被搶、無緣蘋果Vision Pro,富士康怎么了?▲正崴精密在印度工廠失火,來源:印度時報

相比之下,富士康對越南的投資更加謹慎,但是越南也有著很多不利因素。例如,供應鏈不完善,該國生產零配件的公司無法達到跨國企業的需求,生產蘋果設備所需的攝像頭模組、PCB線路板等部件依賴于中國企業,這進一步增加了企業運輸成本。值得注意的是,越南人口基數只有1億人,隨著越南工廠對勞動力的需求增加,越南工人工資正在不斷增長,勞動力成本優勢正在逐步下降。

造芯受挫、訂單被搶、無緣蘋果Vision Pro,富士康怎么了?

▲富士康越南工廠女工下班場景,來源:Bilibili

總的來看,缺少當地政府支持、工人騷亂頻發、工人素質較低導致產品成品率低、工廠安全問題、沒有完善的供應鏈等都是富士康海外建廠遇到的問題。有著30多年來培養起的中國工廠做對照,富士康很難再找到一個各方面都合適的遷出國。

據智東西不完全統計,在過去的10余年間里,富士康曾在海外建設了近15家工廠,但目前仍然保留下來的不足10家。而國內富士康代工廠可逼近50家,這個數目約為海外工廠的5倍,可見海外建廠的“失敗”。

更為嚴重的是,一旦富士康持續跟隨果鏈外遷,大幅降低國內代工份額,國內的代工廠無疑會“頂上”富士康的位置。

或許工業富聯的例子可以很好地展現為什么說富士康離不開中國?2018年,鴻海集團曾將工業富聯推向上市,這家公司是前者將5G、云計算、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等新業務進行整合而成的。從工業富聯股權結構可以看到鴻海精密100%控股中堅企業有限公司,同時后者與富泰華工(深圳)有限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等幾家公司共同控股工業富聯。

造芯受挫、訂單被搶、無緣蘋果Vision Pro,富士康怎么了?

▲工業富聯股權結構圖,來源:iFinD、東北證券

從該公司近5年的主營業務收入來看,雖然2019年有過短暫的下降,但主營業務收入呈上升趨勢。

造芯受挫、訂單被搶、無緣蘋果Vision Pro,富士康怎么了?

▲工業富聯主營業務收入情況,來源:iFinD、東北證券

同時,工業富聯歸母公司的凈利潤也一直呈現上升態勢,從2017年的158億元人民幣變為2022年的200.73億人民幣。

造芯受挫、訂單被搶、無緣蘋果Vision Pro,富士康怎么了?▲工業富聯歸母公司凈利潤情況,來源:iFinD、東北證券

當中國完全可以再造一個富士康,或許富士康的奇跡只能在中國續寫,富士康與中國的關系也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

三、富士康“失寵”,蘋果業務正在被瓜分

前文說到,富士康雖然聽話地在海外建設了許多工廠,可是它依然沒有逃過在蘋果面前“失寵”的厄運。

就拿今年要推出的iPhone 15系列來說,富士康要與立訊精密、和碩、印度塔塔集團等三家共同分擔訂單。其中,立訊精密將組裝25%的iPhone 15 、60%的iPhone 15 Plus、30%的iPhone 15 Pro Max,而去年立訊精密僅代工了部分iPhone 14和iPhone 14 Plus,完全沒有拿下高端機型的代工訂單。

造芯受挫、訂單被搶、無緣蘋果Vision Pro,富士康怎么了?

▲郭明錤推特發布內容,來源:推特

不僅如此,作為每次都生產更高端階iPhone的富士康,也被立訊精密奪走了2024年蘋果最高端階iPhone 16 Pro Max的NPI(New Product Introduction),而此前立訊更是被蘋果指定為蘋果Vision Pro的組裝的供應商,富士康生產更加便宜的第二代空間計算設備。

天風證券研究所曾經就Vision Pro頭顯的零部件進行拆解,可以看到,富士康目前僅負責用于手勢追蹤的單目結構光RX+TX中大立光/模組的供應,單價為10美元,立訊精密負責的OEM/ODM單價則達到了130美元。

造芯受挫、訂單被搶、無緣蘋果Vision Pro,富士康怎么了?

▲Vision Pro零部件拆解后的供應商和價格情況,來源:天風證券研究所

另一家代工商和碩將組裝35%的iPhone 15 Plus和30%的iPhone 15 Pro。去年12月,臺灣《經濟日報》稱,由于高階iPhone 14供應不足,蘋果要求和碩加入生產iPhone 14 Pro和iPhone 14 Pro Max,以緩解新機缺貨潮,那也是和碩首度拿下iPhone高端機型的代工訂單。顯然,今年和碩再一次拿下高端機型的訂單。

另外一家不得不提的就是印度塔塔集團,它將生產5%的iPhone 15和iPhone 15 Plus,這也是印度首次實現與中國同步生產新型號iPhone,若試點成功,這家公司將會在iPhone制造中占更大比例。今年英國《金融時報》曾爆出,塔塔集團下屬的霍蘇爾工廠生產的iPhone手機殼的良品率只有50%,為了改善生產質量,蘋果從美國和中國派遣產品設計師和工程師到印度,培訓當地工人。即使這樣,蘋果仍原因將5%iPhone 15和iPhone 15 Plus的訂單交給塔塔集團足以看出蘋果推進產業鏈多元化的決心。

造芯受挫、訂單被搶、無緣蘋果Vision Pro,富士康怎么了?

▲印度塔塔集團首次實現與中國同步生產新型號的iPhone,來源:塔塔集團官網

不止是iPhone業務,富士康的其他蘋果代工業務也正在被瓜分,聞泰科技去年拿到蘋果MacBook Air獨家組裝訂單,以及價值50億元人民幣的智能家居合作訂單,廣達電腦近期也計劃在印度生產新款MacBook電腦。

為什么會出現富士康“失寵”這樣的情況呢?一家名為SUPPLY MANAGEMENT的外媒分析稱,蘋果不斷優化產業鏈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蘋果對富士康的不滿和不信任。這家外媒采訪了Isaiah Research的高級分析師Eddie Han。該分析師進一步指出,一方面,蘋果公司希望通過對現有果鏈調整,實現對風險和成本的把控,從而提高競爭力。另一方面,蘋果也希望通過培養更多的“果鏈”的新合作商,向老合作商富士康施壓,促使其改善管理和服務水平,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

三、質量不達標、不誠信、無視蘋果政策,蘋果對富士康不滿背后的秘辛

上面所述種種,皆來源于蘋果對這位“果鏈一哥”的不滿,而不滿背后是富士康多年以來持續挑戰蘋果“底線”的結果。

據悉,富士康曾在生產制造方面偷工減料,前富士康工人指出,他們有時會在iPhone的X光檢查中發現iPhone出現質量問題,其中包括內部螺絲松動或者具有多余的金屬碎片。這些具有質量問題的iPhone本應從生產線上撤掉,然后再由工人拆解,解決好內部存在的問題,從頭開始組裝并重新測試。但是,富士康為了避免浪費材料,直接讓工人將有質量問題的手機從生產線上取下來,然后清除多余的金屬碎片就重新密封,不再重復組裝、測試的一整套流程。

還有就是富士康在蘋果面前并不誠信。2018年,當富士康開始試生產iPad Pro時,它曾告訴蘋果,它需要一定數量的工人來開發新產品。這本來是富士康和蘋果之間的“標準程序”,但是富士康卻夸大了員工數量,以此提高利潤率。

可能更加激發蘋果怒意的是,富士康無視蘋果的政策。報道稱,蘋果曾指責富士康帶領谷歌員工參觀了一家制造12英寸MacBook金屬框架的中國工廠。而那個時間點正好是這款電腦發布前。據悉,蘋果安全經理得知此事后曾向富士康索要相關錄像和訪問日志,但富士康拒絕合作。

另外一件就是,富士康在為蘋果競爭對手生產設備時,也使用蘋果的設備,在那之后,蘋果加強了對富士康員工及其設備的監控和跟蹤。The Information在報道中稱,那時蘋果也開始反擊,它將AirPods Pro的訂單給了富士康的競爭對手立訊精密。

總的來看,并非去年鄭州富士康工廠產能不足一件事影響了雙方的關系,這背后還有著富士康在生產質量、服務水平等很多方面的問題。這些都導致了蘋果最終將代工業務分給其他代工商,富士康“失寵”在那時就已經埋下了種子。

然而富士康出現這些問題并非沒有原因,一方面,蘋果給富士康的代工利潤太低。The Information稱,蘋果整體產品的毛利率接近40%,iPhone的毛利潤甚至更高,但是富士康的毛利率長期處于個位數,“在富士康成長為代工龍頭的同時,它的凈利潤和市值并沒有跟上富士康成長的步伐。”這也就很好解釋,為什么富士康會為了提高利潤率而向蘋果虛報員工數量。

另一方面,據蘋果供應鏈工作人員稱,與蘋果合作并不意味著“躺贏”,這些代工商必須承擔殘次品的成本。這也就好理解為什么富士康沒有將有質量問題的產品重新組裝、測試,而只是清除了多余的金屬碎片就重新密封了。說到底,作為代工商,富士康很難在合作中掌握主動權,只能在一些細枝末節之處為自己爭取更多的利潤,但不幸的是,這些都觸及了蘋果的底線。

四、減輕“蘋果依賴癥”不易,富士康進退兩難

在海外建廠不順、果鏈失寵的雙重困難下,今年3月15日,富士康發布了2022年全年財報,提出了2023年富士康的六大運營支柱,其中包括信息通信技術、電動汽車、半導體、軟件、全球足跡、ESG(Environmental、Social、Governance)。

從布局電動車和半導體來看,富士康并非不清楚當下減輕“蘋果依賴”的重要性,但是,這些方面目前帶來富士康的營收仍然比不上蘋果為其帶來的營收,鴻海曾設想2025年曾設想純電動汽車將占其集團營收比重的5%,足以可見目前的情況。所以它只能繼續在蘋果面前“爭寵”,富士康可謂“進退兩難”。

在第二項電動汽車業務上,富士康計劃在北美與傳統及初創汽車廠商全面合作。富士康在2023年第一季度財報中再次強調了這一點,但是目前進展似乎并不順利。2022年,通用公司將美國俄亥俄州洛茲敦一家生產電動汽車的工廠賣給了美國新能源汽車初創企業Lordstown Motors,同一年11月,富士康追加1.7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20億元)成為這家初創企業的最大股東。可是由于美聯儲加息,富士康投資的這家公司目前著破產風險。

造芯受挫、訂單被搶、無緣蘋果Vision Pro,富士康怎么了?

▲美國新能源汽車初創企業Lordstown Motors公司外面標牌,來源:CNBC

富士康曾“樂觀”地布局自身的芯片版圖,今年3月2日,富士康董事長劉揚偉海與印度官方就對導體領域投資進行交談。但彼時芯片項目一直卡在審批階段就暗示了開頭這個失敗的結局。

此外,富士康還計劃加大化合物半導體力度,今年5月初,劉揚偉稱,購自旺宏6時廠的鴻揚半導體已完成制程轉換,5月中旬,富士康電動汽車首席戰略官關潤宣布公司將與半導體公司英飛凌建立合作伙伴關系。日經亞洲分析稱,富士康希望年底前生產SiC晶圓,但考慮到擴大生產仍然存在的挑戰,它可能會依賴英飛凌的晶圓和質量控制。

2022年財報的第四項提到了軟件,富士康計劃將加強AR眼鏡的內容和應用布局,把握新技術和新應用的增長機會。此前據日經亞洲報道,蘋果選擇立訊精密作為Vision Pro頭顯的制造商,而富士康只能開發更加便宜的二代AR設備,蘋果希望后者的重點是實現大規模生產的自動化以及提高生產效率,以幫助其整體降低成本。昔日高端產品代工的“頭號候選人”,在沒拿到首款MR頭顯的代工后正開始一場“自救”。

富士康在2022年財報中第五項全球足跡中提到了繼續開拓新的BOL(營運本地化)市場,與各國政府合作打造彈性供應鏈。的確,在今年2月28日,劉揚偉與印度總理莫迪會面,這也是繼去年6月以來的這一年內,他們兩人之間的第二次會見。隨著雙方合作的加深,或許有助于減少富士康印度建廠中的困難。但是此次芯片廠建設失敗無疑增加了雙方的嫌隙。

造芯受挫、訂單被搶、無緣蘋果Vision Pro,富士康怎么了?

▲富士康董事長劉揚偉與印度總理莫迪會面后,富士康在推特發布的內容,來源:富士康推特

總的來看,富士康的關鍵動作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對當下海外落難、果鏈失寵等困難的解決,既包括加強技術儲備,以實現在蘋果供應鏈中的獨特性,獲得蘋果更多的訂單,又包括與各國政府合作打造彈性供應鏈,更好地推動在海外建廠。另一類是,富士康在其他領域所做出的開拓,無論是電動汽車業務,還是半導體業務,都展現了這個代工35年的企業已經不滿足單單做代工工作,它希望通過“去代工化”,繼而提升在供應鏈體系中的地位,但這又談何容易。

結語:“去代工化”成為富士康需解決的難題

在消費電子低迷期,富士康的營收和凈利潤下降或許可以理解,但是在財報背后,富士康面臨著更大的困難,海外工廠建設不順、中國國內代工廠的崛起、蘋果正在把更多的業務分給富士康的競爭對手、電動車半導體等新業務遇阻。

“去代工化”注定要成為已經“而立多年”的富士康要解決的難題,可是在此之前,分清國內外市場對于自身的重要性,重新評估自身的優劣勢所在或許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