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
作者 | 三北
編輯 | 漠影

視覺智能正為AIoT行業帶來「新故事」,也對通信連接技術提出「新要求」。

當下,視頻信息占據了互聯網信息超82%,大模型、泛智能的深化應用讓視頻場景變得更多元復雜,AIoT產業關注的焦點也不再是為攝像機、智慧屏幕、邊緣盒子等終端和邊緣設備裝上「智能大腦」,而是如何讓「智能大腦」發揮效果。

用于支撐智能業務的底層網絡連接系統,正是迫切需要升級的一環。

大模型又改變一個行業!解構AIoT巨頭大華股份研發體系,技術大進化

10月24日,2023大華股份“星河璀璨 萬象新生”年度峰會在深圳圓滿結束。大華股份中央研究院、未來通信研究院院長鄧志吉在會上以《智融升級,視連未來》為主題發表演講,正式宣布未來通信研究院成立,并發布「3+N」融合連接能力體系,從端、云、網、智、生態全維度布局視覺智能新時代。

鄧志吉告訴智東西,在傳統的視頻應用中,連接只需要保證設備在線、數據可連接就行了;但現在,面向大規模視覺物聯的大算力、大模型應用,對網絡、數據獲取提出了更多需求,推動全連接技術實現跨代升級。

大模型時代,視覺智能對AIoT產業帶來了什么新變化?面向大規模視覺物聯的智能應用,又對通信技術提出哪些新需求?對此,大華股份有哪些獨特洞察和深遠布局?通過對話鄧志吉,本文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一、視覺智能帶來AIoT新故事,驅動未來網絡發展

AIoT行業的「新故事」在于視覺智能,視覺智能的進化正驅動未來網絡的發展。

鄧志吉告訴智東西,大模型等新技術已經在改變AIoT行業。在一些涉及較不規則行為和事件的場景、素材缺乏的識別場景、偏動態的復雜場景等,聚焦較強推理能力和泛化性的大模型已經發揮很多作用。大模型會大大提高數據的價值轉化率,形成一個遠大于原本視頻監控市場的數千億元級別新藍海。

回顧以前的視覺智能,更多是識別性應用。早期的視覺智能難以應對各種碎片化場景,多用于替代人的一些觀測性的決策,智能化程度有限。進入大模型階段,更多的能力承載不是在識別,而是在認知,可以用來解決很多難做的精準判斷,行業價值不言而喻。

“連接能力重要性此刻已經變得更強。”鄧志吉說:“機器決策的自主性增強,要求數據在不同系統間動態交互的時效更強、可靠性更高,它就需要網絡體系要有一個新的能力架構。”

具體來看,面向大規模視覺物聯的智能應用,網絡需求至少發生了以下三大變化:

1、滿足海量和多種類數據連接需求。大規模數據量無需贅述,而大量的視覺內容通過邊緣端智能化識別之后,會產生很多結構化的感知數據,比如“讀表場景”中不是一個視頻傳回來,而是表的數值,也要基于視覺網絡通路傳輸,要求連接能力增強。

2、需要它算得更快。因為智能化應用很難去建立完整的邊緣計算,更多還是云邊端協同的分布式算力應用,就需要數據在網絡中進行多次轉發。多次轉發,就會導致數據延遲、丟包重傳概率增大,導致數據傳輸延遲變大。

“你不知道給一個結果,它什么時候能算出來,有可能是0.1秒,也有可能是2秒。所以它的波動會導致很多應用無法保證實時性。”鄧志吉說。

3、要用得更好。這其實是涉及到打破「數據孤島」的問題。不同網絡系統的網絡協議是不同的,網絡數據格式也不同,需要網絡在處理數據時打通他們之間的信息解析力、互聯互通性和兼容性。所以,我們需要面向大規模視覺連接的大模型應用,打造所需要的「基礎承載網絡」。

值得一提的是,這里提到的「基礎承載網絡」,與我們常見的通用ICT網絡有所區別。傳統網絡系統主要的功能是數據傳輸,對數據內容及數據應用意圖的理解是沒有的。所以大華股份認為,其需要在ICT的基礎設施網絡之上,對專用的網絡系統做研究。

為此,大華股份面向大模型時代對網絡的特殊要求,通過創立未來通信研究院,以及構建體系化的全連接能力底座,來支撐未來的大規模視覺下的智能化應用。

大模型又改變一個行業!解構AIoT巨頭大華股份研發體系,技術大進化

▲大華股份中央研究院、未來通信研究院院長鄧志吉

二、從全連接到融合連接,「3+N」補齊視覺智能落地短板

構建未來智能網絡,是推動AI發展的重大需求。

“我們要讓網絡理解數據,讓數據跟隨網絡進行動態地適應。”鄧志吉談及大華股份未來通信研究院的研究重點時說,“以前是適應不同的網絡,現在是要跟不同的網絡進行融合增強。”

適應跟融合最大的區別是什么?

鄧志吉告訴智東西,流媒體過去的傳輸模式,對網絡的適用性極差。“發一個數據,等網絡確認一下,你沒有收到就給說一下,或者是超時了,然后就再重發一個。”

進入AIoT時代,大華股份推出的感知系統首先能夠“適應網絡”,簡單說,就是去根據對網絡的預測來調整收發策略。比如,當發現網絡的帶寬已經開始下降,系統就會調整發送序列及時發出;如果網絡丟包率變高了,這時就不進行重傳而是進行糾錯,把它恢復。這樣就可以讓數據傳遞過程更具有適應能力,讓數據對網絡有一定的抗性。

進入新的視覺智能時代,在適應網絡的基礎上,我們則需要進一步尋求融合連接。視覺類智能應用對數據傳輸提出了一些特殊的網絡性能要求,鄧志吉告訴智東西,大華股份團隊在研發過程中發現,它不能按照功能性的開發來作為能力承載,而是需要系統級的云-邊-端-網”的協同能力提升,這就是融合連接。

比如大華股份重構了交換設備的底層系統平臺,以此支持數據在網絡中做預處理,交換機能理解傳入的數據是什么并進行一些處置,就能避免數據因為網絡傳遞不好而出現大量的丟包、重傳等故障。通過這樣的融合連接,我們能實現傳輸速度和算力平臺壓力紓解。

那么如何實現從適應網絡到融合增強的跨越?

大華股份推出了一個全新的「3+N」能力架構。鄧志吉談道,這是一個承載各種網絡基礎設施的能力底座。

這一能力底座可以用于交換機、網關、邊緣計算甚至是攝像機產品,讓這些網絡基礎設施就有很強的視覺適應性和智能增強性。

具體來說,「3+N」中的「3」是指3個用于融合連接的重要技術基座:第一大技術底座是“多網融合,一網統管”,讓復雜的網絡更簡單化的管理:第二個技術底座是打造了大華股份專用的網絡操作系統;第三是構建了專用的視網融合協議,使云邊端網實現貫通互聯。

「3+N」中的「N」是指N個面向視頻視覺智能應用的增強特性。通過在視頻領域的多年積累和對視頻的深入理解,大華股份構建了N項的視頻增強特性,讓整個網絡系統,在傳遞視頻數據的時候更加的高效。

2021年,大華股份提出了全感知、全計算、全智能、全連接、全生態“五全”能力戰略定位。時隔一年,大華股份對「五全」進行了全新思考,使得“全連接”能力進一步升級為“融合連接”。

對于大華股份來說,全感知一直都是其長板,是立身之本。全計算和全智能,是其在發展過程中很重要的能力增強的地方,是主要投入點。全連接的升級,其實是隨著智能和計算的發展而提出來的,這個就是新的要求,大華股份要在它變成短板之前就把它補上去。

鄧志吉告訴智東西,隨時間變遷,大華股份始終堅持“五全”能力底座,同時具體內容填充發生了變化。“五個碗,以前我裝的是米,現在裝的是肉,以前是求飽,現在要吃的好。”「五全」的升級是木桶的短板和長板兩個效應的并發。

三、布局未來通信:業隨網動,網隨業優

大華股份未來通信研究院積極布局“融合連接”,是要用最懂視頻的網絡,讓數據連得更多、算得更快、用得更好。

按照大華股份的布局,融合連接主要在以下三個層次進行融合:

1、業網融合。要讓網絡理解當前的業務意圖。比如當前的業務意圖是決策性業務,要時效性,網絡傳遞數據的時候要進行優先級的調度,保證決策數據的優先傳輸。業務要實時根據網絡的動態性調整數據傳遞的一種策略,從而保證在動態網絡當中有確定性的業務延遲,做到「業隨網動,網隨業優」。

2、數網融合。因為我們大部分復雜動態的分布式智能計算,都需要將數據進行不同網絡路徑的傳輸,對于網絡系統來說造成了很大的數據傳送壓力,并且因為網絡的擁堵網絡狀態的某一段不好,導致整個網絡出現重傳,因此在網絡當中會出現很大的數據壓力。所以我們在網絡當中數網融合就是做網絡計算,讓網絡進行標準化的處理。

大華股份前段時間發布了很核心的新技術,在網絡設備內置了流媒體調度引擎,可以監測網絡設備連接的數據到底是不是流媒體的數據,并且根據流媒體數據的持續特征,對連接的視頻終端持續調整。

3、網網融合。在同一個場景當中,智能化會催生多樣化的業務,在同一個場景有不同物理場景的網絡同時部署,像對低功耗的大概率用藍牙,對于低延遲的網絡可能選擇5G,大帶寬的網絡可能選擇無線,這些不同的網絡如何進行統一的管理、統一的部署和統一的運維,在未來的復雜網絡當中對工程化實施和極簡化管理提出了重大挑戰。

構建網網融合的統一管理架構,是大華股份在融合連接能力很重要的核心。通過構建融合連接的新能力,可以讓業務系統更精簡,業務應用更穩定,這就是大華股份最核心的全連接網網融合的能力。

沿著融合連接的三大層次,大華股份未來通信研究院主要有三大研究主線:

第一條是連接能力研究,主要是面向新的網絡類型去構建所需的連接系統。第二條是在數據交換,主要從物理層、數據層和應用層,構建云邊端網的一體化交換能力。第三條是研究更前沿的新一代通信技術,比如說通感一體化語義通信等。這塊是為了讓連接促進整個數字化系統的顛覆式發展,它是螺旋上升的一個關鍵。

鄧志吉談道,在大模型時代做通信研究,大華股份是最懂AIoT數據的團隊。

“這么多年以來,我們積累了對視頻數據和智能化應用的理解,所以對網絡傳輸業務的意圖有一定的理解力。在做通信能力構建的時候,我們更能讓通信能力適用于業務所需的數據傳輸要求。所以我們是最懂AIoT數據的連接系統構建廠家。”

可以看到,大華股份不僅要做大模型時代的智能感知龍頭,還要親自上陣做大模型時代的「水管工」,促進像水一樣的海量數據實現融合連接,打造視覺智能落地的「新管道」。

結語:從全連接到融合連接,推動視覺智能加速落地

隨著大模型掀起AI新浪潮,作為AI落地一大最佳場景的AIoT領域也有了「新故事」。「新故事」怎么講,這不僅涉及行業大模型算法的研發,還涉及端、邊、網、云、生態等各個維度能力的配合,是一件長板和短板效應并發的事。

作為AIoT領域的行業龍頭,大華股份從系統全面的視角,更新其“五全”能力底座和五大研究院體系,為大模型落地提供了制度保障。大華股份未來通信研究院通過「3+N」架構打造融合連接的底座能力,有望成為其在視覺智能時代一道新的技術護城河。與此同時,這一領域當下尚且沒有更多的技術參考,需要大華股份克服更多未知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