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由AI生成
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
作者 | 三北
編輯 | 漠影
近日,“人工智能+(AI+)”在2024年兩會中首次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意味著國家將加強頂層設計,加快形成以AI為引擎的新質生產力。
當下正值生成式AI狂飆突進,大模型以重構和變革之勢進入千行百業。相關提案火遍了本次兩會,來自全國各界的至少20位代表圍繞AI大模型建言,從模型基座、算力方案、應用落地及法規制定等多個方面獻策。
值得一提的是,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的董事長劉慶峰帶來了8份提案,均是緊密圍繞“AI+”展開。這些提案涉及《通用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制定、國家級數據開放平臺建立、大模型賦能工業、教育、司法等多個方面,進入兩會最受關注的AI提案之列。

▲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
實際上,隨著ChatGPT、Sora等技術一次次震撼產業,國內的大模型公司方案也已方興未艾。而憑借一支名為“星火軍團”的精銳隊伍,科大訊飛在過去大半年里,將大模型落地到了傳統行業的研發、生產、裝配、銷售、運營等多個關鍵環節。
從訊飛星火軍團的“AI+”商業化探索,我們或許能看中國新質生產力變革的未來之路。
一、AI成新質生產力,大模型加速工業數字化轉型
數字經濟時代呼嘯而來,今年的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首提開展“人工智能+”行動,目的正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
政府工作報告提到:“要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制定支持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政策,積極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對此,劉慶峰建議,加快大模型賦能工業領域,確保關鍵領域自主可控,從而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那么在經濟增長的主引擎工業領域,如何加快大模型的賦能?
劉慶峰提出以下三大建議:
一是在工業領域加快推動大模型賦能提質增效,同時在金融、能源、通信等關鍵領域確保使用自主可控的國產硬件和國產大模型;在保障核心基礎設施自主可控的同時,加快打造國產大模型應用生態;
二是在央國企加快推動自主可控的大模型底座建設,并與人工智能企業分工協作,發揮各自優勢,聯合創新、協同發展;
三是在軟件行業領域加快推動代碼大模型的深度應用,助力工業領域數字化轉型,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著眼微毫,詮釋盛大。宏大的工業數字化轉型,需從關鍵的小切入點著手。
數實融合的抓手是軟件。根據工信部披露,我國開源軟件開發者數量截至2023年4月突破800萬,大模型能在工業領域賦能代碼上做什么文章?對此,科大訊飛基于訊飛星火V3.5的智能編程助手iFlyCode,已經與上百家企業對接應用,幫助軟件從業者在編程設計、編碼、測試等階段大幅提效。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隨著中美科技交鋒升級,科研在數智時代的地位更加凸顯。如何讓科研人員減負轉而更專注解決核心難題?對此,基于訊飛星火V3.5的科技文獻大模型已經助力科研人員提高成果調研、論文研讀、學術寫作等各個環節的效率。
AI技術產出加速涌現,AI新質生產力的爆發勢不可擋。
根據政府工作報告,過去一年我國在AI、集成電路、量子技術等前沿領域創新成果不斷涌現,2023年簽訂技術合同95萬項,成交額達到6.1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8.6%。
二、數字化深水區,AI企業聯合行業龍頭重構業務壁壘
“AI+”時代,所有行業都值得用大模型重做一遍。
劉慶峰在兩會期間表示,目前行業頭部企業,都在積極推進大模型等技術在行業的深度應用。而我們從訊飛的實踐經驗來看,訊飛星火大模型自發布以來,攜手保險、銀行、能源、汽車、通信等領域龍頭企業,已打造了大模型賦能的應用標桿。
在金融領域,某國內大型保險集團通過部署行業首個全鏈路信創的私有化大模型平臺,打造了保險行業數字勞動力。基于星火大模型,該平臺結合保險行業豐富的應用場景, 大幅提高了研發崗、綜合服務崗、審計崗的工作效率。
同時,多家銀行已經與訊飛開展合作,共同探索大模型在金融行業的信貸審批、風險管理、代碼開發等場景應用,訊飛已聯合某國有銀行打造大模型代碼能力應用的標桿。
在科研領域,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與科大訊飛合作推出的星火科研助手,提供成果調研、論文研讀和學術寫作三大功能,為科研工作者打造高效精準的科技文獻助手,助力科研工作。測試顯示,基于科技文獻大模型,學者成果調研的效率可以提高超10倍,模型的論文研讀有效率和學術寫作采納率均超90%。

北京交通大學“飛鷹寫作平臺”于2月宣布上線。該平臺基于訊飛的AI+能力,可助師生快捷地進行文本校對、及時糾正文本錯誤,節省大量人工校對工作。
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借助科研助手增強科研文獻檢索和分析能力,并通過科技文獻大模型為科研人員提供建議指導,從而提高了研究效率和質量。
在能源領域,科大訊飛攜手國家能源集團,基于星火大模型底座能力,構建針對能源行業多業態、多場景的行業大模型,驅動國家能源集團各板塊持續提質增效。在3月科大訊飛中標的一個新項目中,可以看到中國煤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將建設AI基礎大模型及數據訓練平臺,這有望成為又一個“AI+能源”案例代表。
在文旅領域,全國人大代表、無錫拈花灣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國平提出“文旅行業更要擁抱人工智能新技術”,劉慶峰則更進一步建議依托大模型能力,構建國家文旅大模型,推動文旅產業智能化高質量發展,并且科大訊飛已在利川市建設文旅大模型,在提升旅游體驗、優化旅游服務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推動利川市文化旅游產業的持續創新和繁榮發展。
可以看到,多個大模型賦能的應用標桿雨后春筍般涌現,如劉慶峰所說,各行各業已經開始探索加快推動自主可控的大模型底座建設,與AI企業分工協作。
AI企業也不僅充當“賣鏟人”的角色,而且積極融入并扎根行業的土壤。比如科大訊飛在2023年7月就打造了一支名為“星火軍團”的精銳隊伍,作為訊飛星火大模型在B端應用價值落地的戰略業務組織,助企業探索出大模型的B端商業之路。
三、突破產業化瓶頸,打造國產大模型應用生態
過去一年,我們見證了席卷全球的ChatGPT、Sora、具身智能等風暴,窺得AGI將為人類社會帶來的深遠變革,也正視現階段面臨的技術差距和外部制裁挑戰。
站在歷史轉折處,國內大模型產業如何突破發展瓶頸?今年兩會,各界代表委員們的提案從不同角度給出了意見參考。
比如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云泉建議集中AI芯片研制力量突破算力瓶頸。還有一些企業代表從發展生成式AI教育、建立AI數據交易市場等方面提出建議。
作為大模型國家隊的重要參與者,劉慶峰則從系統性出發,建議加快制定國家《通用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建議圍繞自主可控算力生態構建、高質量數據開放共享、科學的評測標準制定、源頭技術前瞻研發、人才培養等維度打造優勢。
而綜合這些代表的建議,可以看到,無論是著眼人才、算力還是應用、系統規劃,當下產業的一大當務之急,無疑是要打造國產大模型應用生態。
正如劉慶峰在另一份提案中所建議的:加快形成以國產大模型為核心的自主可控產業生態。國產大模型向開發者開放,支持大模型對工業互聯網、軟件行業的賦能,也要支持大模型在汽車、家電等領域的應用,以“人工智能+”推動我國自主可控的大模型產業生態蓬勃發展。
落實到行動,國內自主可控算力生態構建已初見成效。
去年10月,首個支撐萬億參數大模型訓練的國產算力平臺已經啟用。這是訊飛與華為聯合推出的國產算力平臺“飛星一號”,今年1月發布的訊飛星火V3.5、星火語音大模型、星火開源大模型都是基于“飛星一號”訓練。
作為國內首個基于全國產算力訓練的大模型,訊飛星火V3.5實現了文本生成、語言理解、知識問答、邏輯推理、數學能力、代碼能力、多模態能力七大核心能力升級。其中,語言理解、數學能力超過GPT-4 Turbo,代碼能力達到GPT-4 Turbo的96%,多模態理解能力達到GPT-4V的91%。

為了豐富大模型應用生態,科大訊飛發布了130億參數規模的星火開源大模型系列。星火開源大模型也基于飛星一號實現了全棧國產適配優化。這也意味著,科大訊飛為企業客戶提供了另外一種“大模型+算力”的選擇。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國產大模型自主可控產業生態的建立,還需要產學研政各界長期共同努力搭建。
結語:生態共建,推動AI新質生產力變革
從剛剛結束的兩會來看,無論是政府工作報告,還是來自社會各界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他們都十分關注AI技術產業的發展,而大模型技術正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新質生產力。
透過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的8份提案,以及訊飛過去一年在大模型技術產業領域的落地實踐,我們看到了AI企業在推動大模型在金融、教育、科研、能源、文旅等關鍵領域落地探索。
機遇與挑戰并存。一系列大模型落地案例讓我們看到了“AI+”的廣闊想象空間,也了解了大模型的真實提效價值,同時技術局限和算力瓶頸等挑戰依然嚴峻,需要我們加快國產大模型自主可控產業生態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