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
作者 | 三北
編輯 | 漠影

9月19日13:05,在去云棲大會的車上,楊仁斌很緊張。他是AI教育公司精準學集團的CEO,也是本次云棲大會AI教育應用的主要Speaker。

令他緊張的不是分享內容本身,而是1個小時后,他就要向世界宣告:他和團隊花了6年時間,通過無數個日夜打磨的AI教育應用,正式問世了。因為AI大模型的成熟,這一天比他預想的早了至少20年:

首次讓AI扮演起一個超擬人的專業教師的角色,能夠一對一輔導孩子進行個性化的學習。這不只是楊仁斌的等待,也是萬千中國家長的等待。

市場終于出現了新聲音。

當所有人都在制造學習工具時,只有精準學,把聚焦點放在了如何給孩子提供服務而非工具,讓他們學會學習。

他們的答案不是“有問題問AI”,而是AI先開口幫孩子找問題。

▲精準學超擬人一對一AI老師體驗

一、AI輔導學習的理想場景本該如此

只有AI通用大模型“大腦”,無法解決輔導“煩惱”。

縱觀市場,教育領域的AI大模型不勝枚舉。百科問答、互動式答疑、啟發式答題……如果讓AI短時間內輔助學科問題解決,家長已經有不少選擇。但為什么教育場景最痛的輔導作業場景問題依舊沒有解決?

家長需要的并不是一道題的解題過程和答案,而是如何通過一道題把孩子不會的知識點教會,做對、記住并考對。這涉及到知識點的關聯、教育心理學的應用、學習習慣的糾正等諸多的教育專業領域儲備。

也就意味著,AI在教育的落地是一個體系化的應用,而非通識知識的獲取那么簡單。

目前AI工具大多僅是針對學生的某個薄弱環節做提升,距離一個能激發學習興趣和動機的老師還有很遠距離。

“可能這一輪AI技術對傳統行業影響最大的行業就是教育行業了。隨著IT與互聯網對各行各業帶來影響,像媒體、通訊、電商各種行業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教育行業卻沒有發生過根本性變化,魯迅100年前在三味書屋上課的場景跟我們現在的教學沒有本質區別。”楊仁斌說。

在現場的體驗中,精準學的超擬人AI老師在一堂數學課中,會一邊講課件一邊跟學生對話,詢問學生有沒有用筆劃重點的習慣,并鼓勵學生堅持好習慣,就好像一個真人老師一樣循循善誘。

在課堂開始時,AI老師會向學生詢問知識點、出題,對學生的知識水平有一定了解,而后實時自動地備課,包括講述內容、板書、練習題及講課節奏。換句話說,每個學生看到的課程其實是不一樣的,比如學生如果計算能力強,讀題能力差,AI老師側重點就會放在教學生給題目劃重點、養成好的讀題習慣上。

在課堂進行中,AI老師可以針對學生狀態實時調整教學方式。如果AI老師發現學生理解不到位,可能會轉而切換孩子感興趣的游戲等話題來切入,直到確定學生掌握了知識點。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學習中常遇到的一些專業詞匯,比如數學解方程中的“消y”等,AI老師都能快速準確識別,讓教學體驗和真人家教服務一樣絲滑。而通用模型對于“消y”的發音通常會被解讀成“校外”,以至于在解題中,可能會陷入雞同鴨講的尷尬境地。

這得益于精準學于8月推出的中國首個語音端到端垂直教育大模型“心流知鏡-s(V02)”。該模型使用端到端語音結構,避免了級聯ASR+LLM+TTS方式額外延遲,同時也更好地改善了純文本模型缺失情感節奏等豐富信息的現象,更接近人類的語音交互體驗。

過去一年多,大模型催生了一大批AI教育新應用,比如不久前GPT-4o跟可汗學院一起發布的AI講題、字節海外子公司開發的智能學習輔助應用Gauth APP等,都引起了市場關注。

直到精準學集團發布超擬人一對一AI老師,AI大模型終于從千篇一律的卷“AI做題”到“體系化地教”,開始成為一個“應用體系”。

而這一局中,不是GPT,而是中國的創業公司扛起了大旗,真正打響了全球教育垂直大模型落地的第一槍。

AI教育應用落地的首槍終于打響,但扣動扳機的居然不是GPT?

▲可汗學院創始人父子演示了怎么用GPT-4o來解數學題

二、什么是超擬人AI老師的“一對一”

19日14:00,在2號館里,在政府領導見證下,由精準學發起,釘釘和通義共同參與的AI普惠計劃在掌聲雷動中正式啟動。

那頭剛發布超擬人一對一AI老師,這頭就立志一定要做普惠。這也應了楊仁斌演講的最后一句話:科技首先是讓教育實現普惠,其次才是讓精英更精英。

很多家長在輔導孩子的時候面臨這樣的痛點,一方面自己缺乏時間或者能力來進行親自輔導,另一方面動輒200-500元/小時的家教費用,讓人望而卻步。

精準學的AI老師對標的家長心目中認可的一對一服務。

“教育行業最根本的問題是每一個學生都需要被個性化地輔導,與老師數量絕對稀缺之間的根本矛盾。人類歷史上所有技術加在一起,都不能復刻出一個老師來進行一對一輔導學生,所以,學校里一個老師帶幾十個學生,這必然以犧牲個性化教學為代價。直到AI大模型技術的誕生,因為LLM核心能力是具備自然語言的溝通能力,以及掌握與運用知識的能力,這恰恰是一個老師的核心能力。”楊仁斌說。

AI教育應用落地的首槍終于打響,但扣動扳機的居然不是GPT?

▲個性化輔導需求供需不平衡

三、GPT做不到的,國內垂直大模型為什么可以?

正如前文提到,幾個月前,知名教育機構可汗學院創始人父子演示了怎么用GPT-4o來解數學題,AI講題的視頻在全球引起了關注。本次精準學聯合通義千問推出的AI老師則更進一步,同時具備了備課、授課、講題、糾錯、陪伴等多種能力。

通過簡單對比我們發現,精準學AI老師至少在以下三方面趕超GPT版老師:

1、完整靈活的備課授課。GPT版老師目前只能講題,但精準學AI老師可以進行90-120分鐘的完整教學。這是一個長時間互動過程,在對應教學大綱和教材范疇內,AI老師不僅能提前備課,還根據學生實時反饋情況調整教學內容,而不是僅僅講一道題。

2、豐富多樣的教學技巧。相比于GPT版老師單一的啟發式提問講題,精準學AI老師通過AI學習了大量真人的教學視頻,具備提問、講故事、誘導等多種教學技巧,比如它會給學生“挖坑”,通過讓學生自己檢查出錯誤和遺漏,讓知識點變得更加記憶深刻。

3、有針對性的強化訓練。精準學AI老師能夠根據學生薄弱環節強化練習,包括講解同類題目、強化同類題練習等,這也是GPT-4o跟可汗學院產品目前不涉及的。

AI教育應用落地的首槍終于打響,但扣動扳機的居然不是GPT?

▲精準學超擬人一對一AI老師與GPT-4o版老師能力對比

GPT-4o做不到的,國內的教育大模型為什么可以?

筆者認為,核心的差異或許還是在于數據。精準學自研的心流知鏡大模型結合阿里巴巴的千億級通義模型,通過16萬小時的教育語音數據訓練,能夠自然地模仿超過20種個性化教學風格;精準學自研虛擬老師技術,僅需10小時的視頻數據訓練,即可創建專屬風格的高清AI老師,以每秒50幀的速度進行實時、低延遲的互動教學。

AI教育應用落地的首槍終于打響,但扣動扳機的居然不是GPT?

▲心流知鏡-s(V02)架構解讀

同時,精準學積累了千萬級題庫、學情數據所組成的知識圖譜,結合心流知鏡大模型的協同推理,這才使得AI老師可以“精通”各種教材、名師的解題和講解方法。沉淀的精準教學引擎和知識圖譜技術,結合AI大模型技術,相當于一個主腦加上一個副腦,這才能做出超擬人一對一AI老師。

結語:求解中國千年的教育理想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在2500多年前提出的教學理想。然而,大模型成熟之前,人類歷史上所有技術都無法創造性實現人類老師的一對一輔導。隨著大模型的出現,這一個性化教學的千年難題在今天有望被解決。

AI老師的突破再次印證了垂直大模型突圍在我國的可行性。未來,精準學計劃繼續利用過去六年與數千家教育培訓學校合作的經驗,全面向To C端市場布局,推動一對一超擬人AI老師普及。而沿著垂直大模型路線,我們更多大模型創業者有望挖掘出中國AI應用市場的更大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