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
文 | 四月
虛實無界,創新無限。
4月16日,由智能行業第一媒體智東西及全球酷玩試用導購平臺極果共同主辦的2016中國(北京)VR/AR產業峰會在北京新云南皇冠假日酒店揭開大幕。在這場千人行業盛會上,來自政府主管部門、學術界和產業鏈各方超過40余位大佬登臺演講交鋒,直擊VR/AR產業痛點,分享了最前沿的實踐、思考和判斷。
在下午的圓桌論壇環節中,ARM生態圈總監李陳魯、蟻視CEO覃政、亮風臺CEO廖春元、奧圖酷鏡CEO葉晨光、3Glasses CEO王潔、Alfareal CEO劉俊峰與ACT創始人龍兵華就“技術驅動下的新硬件革命”的主題展開了對話和討論。
以下為圓桌論壇的要點精摘:
1.ARM生態圈總監李陳魯——上游企業如何推動硬件
ARM作為上游的企業,更注重高端芯片在VR/AR市場的發展。在過去一兩年中,芯片商業應用倚仗英特爾和NVIDA的努力。ARM正在突破提供供解決方案的公司定位,希望能拓展對開發者支持的形式,如提供軟件層面的優化建議、SDK工具,同時也會和其它行業公司合作推動。另外,在VR/AR產業的創業過程中,雖然產品在底層技術方面基本一致,但通過思路擴寬,嘗試更多的細分領域,仍存在很多機會。
2.蟻視CEO覃政——堅持彎道超車
前段時間在GDC大會的展示過程,由于展臺頂棚的大燈照射影響到現場很多使用采用HTC位置追蹤方案的廠商。HTC位置追蹤方案雖然在可控條件下十分精準,但存在弊端,如追蹤范圍和兼容性方面的問題。蟻視通過另外解決方案提供適合大面積的位置追蹤方案,可做到3千平米甚至更大的面積的應用,而成本幾乎沒有明顯的上升。我們認為努力做出差異化的方案,不僅能達到更好的效果,而且能得到業界應有的尊重。相反,如果采用雷同的方案,同行看來沒有任何技術含量。
蟻視堅持“彎道超車”,在技術上尋找新的突破口。 此外,我們認為今年VR/AR硬件市場的新進入者將面臨很大壓力,唯有擁有自己的核心能力才能價值最大化。
3.亮風臺CEO廖春元——AR使人工智能存在落地的可能
AR技術實際上是人工智能的分支,具有垂直化、碎片化的明顯特點,但人工智能整體仍屬處在探索研發階段 ,現階段并不能解決實際問題。這點非常明顯的。AR產業是人工智能在垂直領域應用的優化,存在落地產品化的可能。也正是因為AR產業的這個特點,帶給很多創業者一機會。
此外,數據是推動人工智能的巨大動力,當掌握足夠多的數據信息后才能在人工智能應用上達到很好的效果。
4.Alfareal CEO劉俊峰——VR/AR需要提供更多本土服務
VR/AR廠商如果想獲得潛力巨大的中國市場,需要跟中國本土服務相整合。國外硬件到了中國缺少本土服務,僅是硬件產品的優化意義不大,比如谷歌眼鏡在中國很難推廣。另一方面,與本土服務與需求的融合正是中國廠商的優勢所在,相比中國廠商以往的技術發展,AR/VR目前和國際接軌的速度非常快,所以這個領域的未來存在 很大的空間。此外,AR/VR產品的落地與本土化需要聚焦,并且場景聚焦服務一定要到位。
5.3Glasses CEO王潔——中國不一定是落后者
我不認為中國廠商在VR領域一定是落后者,僅停留在向國外學習的角色。縱觀全球市場,中國VR無論是從產業熱度還是資本熱度在很長一段時間是后進者,但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各方面都正在迎頭趕上,
從3Glasses自己來說,2014年第一代的開發機作為全球第二款量產的虛擬現實設備,2014年10月份一直到2014年6月份,市場上能掏錢買到的虛擬現實設備只有3Glasses跟Oculus。Oculus是行業標的,但Oculus建立在巨大的資源跟資本量級條件下,他們有Facebook20億美金的支撐和強大的資源,有卡馬克神一樣的人物在前面搖旗吶喊。
在國內,一批新秀或者新生力量正在死磕技術底層,并且在此之前中國資本仍認為這樣的技術太新太遙遠。海外的資本熱度和國內努力推動,在資本和產業層面,大家都拿出了足夠的熱情。這個行業的平均日工作時間在12到16小時之間,每個人心里都非常清楚。我們以3倍的努力和時間去趕上之前我們的落差。現在隨著資本跟資源匯聚,我相信在這個產業里,中國企業會形成更大的影響力。
6.奧圖酷鏡CEO葉晨光:AR背后有大數據交互
我們選擇AR產業與團隊核心的力量和創始背景有關。我們看重AR產業的大數據交互特點,它有大數據在后面支持,具備實時聯網的功能。相比VR相對室內場景的使用局限,目前在娛樂、直播泛娛樂狀態,我個人更喜歡AR的實用功能。
給用戶帶來大數據服務,以及便攜式的佩戴方式,更多的第三方應用都將為AR產業的發展與進步提供可能。VR產業與AR產業都存在巨大的發展潛力,只是存在先后順序。
以下為“技術驅動下的新硬件革命”主題論壇的演講全文:
主持人:接下來進入下一輪的圓桌論壇,這一板塊論壇叫做技術驅動下的新硬件革命,首先特別邀請一下論壇主持人,新銳科技媒體ACT創始人龍兵華有請。
龍兵華:我們第一個環節應該是所有嘉賓自我介紹,根據上一個慣例是90秒,我們把這個環節壓一下,大家自我介紹越精煉越好。
李陳魯:ARM來自英國劍橋從事芯片研發的公司,把研發好的芯片授權給我們能夠制造的合作伙伴,用這樣的方式盈利,去年一年,基于ARM架構各種類型的芯片全球總的出貨量超過150億,在250年整個生涯當中累計在整個地球上面750億顆各種采用ARM架構的芯片問世。大家會問,ARM怎么樣取得這樣的成功?我們能夠設計更快更省電的CPU和GPU嗎?對,但是不完全。其實我們真正的秘訣在于我們的獨特商業模式。也就是說我們通過圍繞ARM的技術建設一個由產業鏈上各個環節強大的合作伙伴共同構成的生態系統,通過它來和更加強大的競爭對手競爭,通過它把我們的產品更好推向人們生活中各個領域。對于生態圈來說,VR/AR是最大的熱點,所以ARM在這個領域寄予非常強的期望,同時我們著眼于長遠的規劃,并不只針對一兩年產業的發展。最后,因為我們獨特的生態系統、獨特商業模式,我們是一家希望跟大家共同取得成功的公司,不管你是不是AMR直接的客戶或者說合作伙伴,即使你是做游戲、做內容開發、VR電影制作,同樣有很多的機會在未來與ARM以及合作伙伴進行深度合作,從而幫助VR/AR產業獲得成功,謝謝!
王潔:我是深圳市虛擬現實3Glasses的王潔,很高興有這樣機會跟大家交流。3Glasses是深圳市虛擬現實,前身是深圳經緯度科技,我在05年成立的,我在02年切入這行,我跟我們團隊也算是國內最早嘗試把虛擬現實商用化的團隊,那個時候算是入錯行,但是因為太喜歡堅持到現在。我們從2012年立項3Glasses知道我們,我們立項的時候國內第一批把虛擬現實民用化的團隊,3Glasses從2012年到現在整整將近四年時間過去了,分別每一年迭代了硬件產品,分別是3Glasses第一代跟第二代開發機包括上個月剛剛發布的第一代消費者版本,3Glasses藍破系列。3Glasses做的事情以我們的硬件以我們這么多年對虛擬現實及行業的理解串聯開發者、用戶甚至我們這些大的平臺方,以我們的技術跟我們的硬件去串聯,為大家提供服務,服務的板塊會3Glasses現在獨立的部門來承擔,3Glasses的VR秀的部門。VR秀希望把開發者跟我們的平臺方通過3Glasses已有線上線下渠道進行串聯,把內容給到更多的用戶去分享,這是目前3Glasses在做的事情,硬件技術服務還有SDK,謝謝。
葉晨光:我是2010年奧圖酷鏡,我們取這個名字斯坦福小鎮的名字,我們 總部在北京、美國、深圳有兩個分公司,現在在融資階段在B輪,有興趣可以聊一下。我們不是最早做AR,在中國大陸把AR產品真實落地并且售賣第一款增強現實體驗酷鏡,是目前僅次于谷歌眼鏡全球最輕的智能眼鏡,偏泛運動狀態,打電話、拍照、直播、導航等等,馬上SDK開發出來,用戶基于SDK作為第三方的應用。我們今年的7月份也會發布一款VR的產品,跟暴風也不太一樣,我們是打虛擬互動的方式,我們會有兩款相對于VR/AR的硬件落地,大家可以關注一下。
廖春元:我是亮風臺的廖春元,我們公司創立兩年,我們就想做虛擬現實,現在還處于枯木的狀態,非常高興有這么多人這么多同仁坐在這里,并不是火了,我們才做,而是在座在做,所以火了。我們專注在增強現實,我們團隊重技術,技術驅動型的產品,回國以后在國內推出軟硬件增強現實的平臺,今天這個展示有一個模型在那里,我們今年會有新的亮相版出來,在這里非常高興有這個機會跟大家交流。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跟我聯系,我們極缺人才。
覃政:大家好,我是蟻視的覃政,我們是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的公司,從2013年底開始,我們最核心是光學技術的部分,所以我們一直是在探索一些新的技術方向,包括虛擬現實的光學成像的技術方面我們提出來全球第一款無機面的虛擬現實光學方案,在這套架構里面。之后提出了全球第三個獨立架構的位置追蹤系統,光學的位置追蹤系統,區別于Oculus系統。我們這套系統沒有限制,同時追蹤你的手部運動,我們做的一些我們認為比較新的有突破性的方向,我覺得在現在VR行業內部,一方面做產品,另一方面探索新的技術方向,做技術者人不可辯駁的責任。
劉俊峰:大家好,我叫劉俊峰是AlfaReal的CEO,我們是清華校友創立的公司,主要致力于VR/AR兩個方面產品研發。我們在幾天以前推出了我們首款AR運動智能眼鏡,這也是國內首款的主打于戶外運動的AR智能眼鏡。大家可以關注AlfaReal世界微信公眾號,大家注意到里面會有一些鏈接,今天晚上在鳥巢會有女神高原原夜跑,我們做的現場直播,用AR運動智能眼鏡做的直播,大家可以關注。
我們公司中文叫眾景世界,英文是AlfaReal,這是我們推出產品的品牌。我們產品不僅涉及到AR而且在公司成立伊始就已經開始了VR方面的研究,我們在去年的6、7月份其實就已經做出了VR一體機,率先達到了用一體機的形式實現了20毫秒以內顯示延時非常不錯的效果。作為我們來講也是和各位兄弟單位,我們目標是大家一起做,這個市場才能越做越大。
龍兵華:謝謝各位介紹,我們做了這個事情行業才爆發,王總做了14年,你這么多過來,到目前為止,現在這個行業生態是什么樣的,一路發展走來什么是最艱難的?
王潔:其實從02年開始接觸虛擬現實,我覺得之前對于我來說就是在2014年以前,對于我以前最難是解釋什么是虛擬現實,我每天在不停跟所有人解釋什么叫虛擬現實,包括我父母在內,包括我先生在內,說實話他們在我的頭盔出來之前他都不是那么明白到底什么叫虛擬現實。大家都會覺得那像三維動畫或者是游戲,干脆跟我媽說,我是做游戲。過去10年、12年的時間每天都在解釋什么是虛擬現實,我們在座也是虛擬現實行業解決方案,大家很容易理解的房地產、智慧城市,我們還做過很奇葩的項目,像碎鈔模擬,今天看來很熱門的一些詞匯,但在那個時候其實是沒有人知道虛擬現實可以跟這些產業怎么結合?所以我們是在一遍遍試錯嘗試,最終找到愿意嘗鮮并愿為此買單客戶,雖然難,但是碰到希望用新技術來解決傳統的社會問題或者行業問題,這是之前最難的。到現在,大家說王潔算熬出來了,從媳婦熬成了婆,熬到現在的虛擬現實到風口上,變成風口上的豬了,讓我受寵若驚了,我們以前是螞蟻,在覓食,搭建小小的蟻穴,現在讓我最欣喜每天斗志昂揚,在座這么多人關注虛擬現實,不需要解釋什么叫虛擬現實,第二,越來越多人的加入大環境,不僅是普通用戶說我想用虛擬現實來玩東西,而是更多的產業鏈的上下游所有的,從GPU到屏幕廠商到歌爾制作工廠到內容引擎方都在迎接這次顛覆和整個行業的革命,這兩年以來最大的變化,也正是因為這個變化讓我們這樣第一批的從業者更有信息走到最后。
龍兵華:我想問ARM的李總,我們看VR無論頭盔未來一體機或者和PC結合Oculus,ARM在這個里面做了什么事情,硬件各個環節,無論鏡片、陀螺儀等等這些東西到底發展到什么程度?
李陳魯:ARM是非常上游的企業,鏡片或者陀螺儀發展到什么程度,這可能由我們合作伙伴回答這個問題更加合適。我們做了什么呢?很慚愧說一下,我們賣了更多的特別是高端的一些芯片,所以我們非常高興非常歡迎這個產業繼續發展。特別是在過去一兩年中,我們看到在移動VR設備上面,BC這邊仰仗英特爾和NVIDA的努力,移動這邊通過Oculus、三星、移動半導體緊密合作,我們誕生一款Gear。作為上游企業,雖然不是做某一塊芯片或者做硬件,依然通過自己的努力對產業發展做出很大的推動,這個推動由ARM或者其它,嚴格意義上在VR扎根的人真正完成。在中國土地上有非常多非常棒的創業者正在不斷努力,我經常會有國外同事問我一個問題,為什么中國這邊VR這么火,他們看到很多的新聞,他們后邊會更加驚訝,未來幾個月的中間會有很多新產品的問世和發布,同時資本市場也非常火熱。ARM正在做的是還有一點,我們希望拓展對開發者支持的形式。不僅僅把我們想象成提供解決方案的公司,提供軟件層面很多優化建議,SDK工具,同時會和其它從業公司合作做這些事。另外我們也很關心,從更長遠來看希望產業獲得成功,大家都有錢賺形成良性循環,對于ARM每一款產品生存周期都很長的時間,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利潤。
另外我個人感覺除了ARM行業給我反饋的信息,最深刻的印象王總講過,過去十幾年變化都很慢,但最近幾年變化非常快,這樣的變化未來會走向什么樣的方向,事在人為,除了產業本身客觀因素之外,在座的各位以及ARM本身我們付出多大的努力有緊密的聯系。
龍兵華:我其實今天上午就來了,從上午聽各位嘉賓演講,我發現一個問題,第一,技術這個事跟我們中國人好像沒什么太大關系,跟海外四大巨頭差得很遠。大家搖頭,王總已經開始搖頭,我不懂得技術,所以我搞不清楚 這個論調是不是對的?如果不對,你們都是搞技術的,能不能給大家講講,到底我們在這塊發展到什么程度。王總你搖頭,你先講兩句。
王潔:首先我不覺得在這個產業里一定像原來的我們說早期在手機在電腦的這個行業,中國一定是后者,一定是那個只會學習的那樣一個產業。從今時今日來看,首先在全球來看,VR目前在中國應該說不管是從產業熱度還是資本熱度,至少我覺得之前是落后的,但是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也開始在努力趕上,從3Glasses本身來說,我為什么一直在搖頭,從2014年第一代的開發機出來的時候,當時是作為全球第二款量產的虛擬現實設備,2014年10月份一直到2014年6月份,掏錢買到的虛擬現實設備只有我們跟Oculus,Oculus是行業標的了,但是請問Oculus是在怎樣的資源跟資本的量級前提條件之下,他們有Facebook在后面20億美金的支撐,有Facebook強大的資源,有卡馬克神一樣的人物在前面搖旗吶喊。在國內靠我們一批新秀或者新生力量在自己死磕技術的底層,索性之前在中國資本層面很多層面沒有認識到這個問題,因為覺得,太新了,這個神話故事是不是太遙遠了,這是不是在做夢。但是海外的熱度讓大家感受到了,國內努力推動,不管資本層面、產業層面大家拿出足夠的熱情,這個行業,就拿工作時間,我相信在座所有的VR創業者沒有誰,每天沒有準時8點鐘下班,應該沒有,我相信平均工作時間應該在12到16小時之間,這個在場的各位每天的工作小時是12到16小時之間,每個人心里都非常清楚。我們以3倍的努力,3倍時間去趕上之前我們的落差,現在隨著資本跟資源匯聚,我相信在這個產業里,第二跟第一會差很遠嗎?第三跟第四會差很遠嗎?而且我們還有更快的速度。
龍兵華:王總相信很快追趕。
王潔:上個月發布的(藍擴)系列,這個產品我們就可以很驕傲說,在很多地方我們已經超出了海外Oculus甚至是HTC,當然我們還有我們不足的地方這是在不同市場細分領域大家的定位。
龍兵華:我想請覃總,你很早做這個事情,你的觀點是什么,你覺得我們現在在技術層面的優勢和劣勢是什么?
覃政:我也是剛從硅谷轉一圈,前段時間是GTIC的大會跟很多硅谷創業者聊天,硅谷創業者也是很努力,每周6天,每天工作很長時間,Oculus也是這樣。在虛擬現實這個行業群雄逐鹿的時代,大家朝著一個方向去跑,賽道已經固定,大家都是添油加醋往里面加各種燃料,往前跑,拼的是什么?就是你的燃料,你的速度、馬力。這個里面有多少錢多少資源有多少人,這方面創業公司真的一點優勢都沒有,這是毫無疑問,這個世界是資源極度集中化的世界,這樣的情況下,很自然你會想到需要尋找其它突破口。我們蟻視在2013年底真正投入做產品的階段,我們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當時其實Oculus這一家做出來東西之后,我們認為它已經做得足夠好了,在那個時候,當然它現在在不斷改進和迭代,這條路線OK,你在一個方向上做到一個方向,但是沒有任何一個技術路徑是完美的,一定是有些其它路徑可以去突破。我一直堅信,在國外其實沒有那么多眼鏡,就是Oculus一家,為什么HTC能夠做第二家?Valve跟Oculus鬧掰了然后和HTC合作。國外的廠商發現有一個巨峰橫亙在那之后,不是爬過去是繞過去尋找下一個山峰,看到國外周邊各種各樣的應用,周邊技術在做,包括Magic Leap,獲得資本上非常大的成功,有很多核心技術。
但是反過來在中國看到中國人其實很愿意去做這件事情,瞄準一個目標去奔,這個事情讓你覺得有對標,尤其中國投資企業非常尋找對標,我們一直不把Oculus當作對標,我們希望做一些更多的事情,因此我們一開始定位就是一家可穿戴頭戴顯示器,我們布局增強現實相關應用,我們專注做不同有差異化的方向,位置追蹤以后,你再做出來干嗎?我們在GTIC大會,現在有追蹤技術就是蟻視其它用的HTC,大會開始頂棚大燈點想,現場的位置追蹤都癱瘓了,用HTC支起三米的圍欄關在小黑屋里。這套系統不是完美,雖然在可控條件下可以做到完美,但是有弊病。此外追蹤范圍和各種各樣的兼容性有問題,我們有機會通過另外解決方案,我們這個技術方案非常適合大面積的位置追蹤,做到3千平米甚至更大的面積,成本幾乎沒有明顯的上升,沒有幾何級數的上升。我覺得做出差異化的方案,達到好的效果,你會得到應有的尊重。如果你做跟對方雷同的方案,在老外看來是沒有任何技術含量的,我們堅持說彎道超車,在技術上尋找新的突破口。
龍兵華:上午優酷的李總測試了所有的硬件,國內全都不行,做內容就盯著四大家就可以了,國內不用看。各位怎么看?
劉俊峰:不能夠單獨說這一點,你想把一個產品在中國做好,你得跟中國本土服務相對應,你拿國外硬件到了中國沒有本土服務,比如像谷歌眼鏡很難推廣,硬件好是沒有意義的。國內硬件做得不錯的,國內硬件技術團隊尤其是現在的AR、VR也是進展比較快,相比以前一些其他的技術,AR、VR目前和國際接軌的速度還是非常快的,所以說以后在這個領域還沒有那么悲觀。而且國內找這些落地產品,我們現在首推是AR產品,AR產品,它需要有一個本土化的一個落地一個聚焦,你沒有聚焦就散開了,那可能有問題,場景聚焦服務一定要到位。
龍兵華:我請廖總和葉總發表觀點,廖總聚焦AR,你說你們為什么選擇,現在不是正火的VR?
廖春元:其實AR這一塊,VR很火,但AR這塊技術對我個人經歷來講到今年將近20年,這個過程中看的技術,算法、硬件慢慢成熟,從研究所變成原型產品過來,我對AR的一些看法。我挺贊同差異化這個,整體上講,客觀講,Hololens肯定是AR界的標桿,拋出來說搞定一個超過它,不現實。另外一方面看到AR是人工智能的分支,具有特別明顯的特點,垂直化、碎片化,站在這里我敢說,微軟的老總在這兒我也敢說,你覺得你人工智能解決問題嗎?這點非常明顯的。現在對于AR人工智能對垂直領域進行優化,垂直方向上是可以落地可以產品化,這一點AR的特點也是給很多創業者一個機會,阿爾法狗很厲害,你讓阿爾法狗辯花它行嗎。
第二,作為中國人不要太自卑,我們團隊四位合伙人三位在美國待十多年的海歸,包括我自己,中國人是聰明的,為什么懼怕。人工智能或者是計算機識別大會上,絕大部分是華人面孔,中國人和猶太人數學都很好,人工智能這一塊不怕,需要時間和耐心去積累。
第三,數據,現在人工智能最后是數據推動,你掌握足夠多的數據在人工智能效果上達到很好。中國人臉簡單的識別,不管說從合作方拿數據,還是對方,差異化和地域化有很多的機會。再回到傳統市場文化差異,包括有些市場對中國有些敏感,比如軍用警用對外國是屏蔽。綜上所述,我們市場定位差異化、技術差異化以及你的產品,大家不要懼怕,需要一些時間和耐心,機會是很好的。
葉晨光:我先說為什么做AR再做VR。誰都不知道未來發生什么,媒體炒作VR先起來。如果Oculus不是被Facebook買了,是AR火還是VR火?再假設一個問題,谷歌說不是小三毀了我的事,有些事情是實事決定,我們為什么做AR,跟這些沒關系。原先創始人的性格團隊核心力量還有跟我個人看AR、VR產業點不一樣,我看AR點有大數據的交互,有大數據后面的支持,有實時聯網的功能,VR相對室內場景的東西,目前在娛樂、直播泛娛樂狀態,我個人喜歡能增強我個人功能的東西,比如手機,你可以打電話給你千里之外的母親,它可以增強你的功能,比如說平衡車可以增強你行走的功能,汽車讓你跑起來,孫悟空怎么到火焰山是請土地公公出來,是因為他沒有大數據,當時推這個產品的時候,Oculus我也看,也在選擇方向,當年(吳友明)說你做VR,我投一百萬,但是我說吳媽,AR前景更好一點,因為它跟大數據有交互。還有包括我們團隊。為什么?VR這個設備不完全是手機改出來的東西,Oculus像谷歌眼鏡這樣的產品是安卓phone,今天上午浩基先生說了增強現實,戴著谷歌眼鏡是不是替代手機功能,工信部如果沒有一個條例說頭戴式設備沒有多少距離不允許內插SIM卡,我們的眼鏡就能插SIM卡了。我相信給用戶帶來大數據服務,便攜式的,第三方應用更多,你拿iphone打打電話發發短信,增強現實第一代完成這些功能,只要未來我們一起來努力把這個事情做起來,這個產業方向是我們可以把握住的,特別是CPU,制造工藝、外觀,我覺得達到最基本,比如普通眼鏡造型,包括價格下去大家是愿意買的。這就是當年我為什么先做AR,你為什么還有VR的產品,我們覺得VR是我們公司本身在原來定位誰先走誰后走的問題,今年7月份會發布炫鏡,虛擬互動方面。
龍兵華:你理想中AR的產品會是什么樣?
葉晨光:目前來講可以做到或者現在技術剛剛能達到你臉上這副眼鏡很普通到看不出來是增強現實眼鏡,但是提示很多信息,晨光講完已經結束這個話題。
龍兵華:剛才說的風口,因為有Oculus出來或者有微軟Hololens出來谷歌眼鏡出來,這個行業資本涌進來了,人才涌進來了。這一波浪潮什么樣的因素決定我們不會飛著飛著掉下去的那只豬,資金團隊,那些是最重要的。
劉俊峰:我比較同意葉總的觀點,AR和VR都是不錯的方向,只不過說最近VR比較火。有一個報告,VR/AR有1500億全世界的總盤子,20%是VR,80%是AR,AR是很大的未來是一個很好的方向,我個人看好這個方向,它是一種人機合一的一種感覺,你以前你用一個手機都是你主動去做各種命令它接受,現在完全不一樣。
龍兵華:成功的話,不要飛著飛著掉下來,是技術還是哪個方面。
劉俊峰:所以這一塊,也不能完全按照大家都愿意做的方向,也許大家暫時還不是那么熱的,其實它反而走起來更穩,比如說你這個產品以及你配套應用,你是有明確的客戶,你比如說我們推出的運動,AR運動智能眼鏡,針對戶外運動,騎行,騎行雙手扶把,根據這個推出來相應的語音就能操控,我就能顯示我的心跳。
龍兵華:你是方向性差異化的選擇可能會決定未來是不是能飛得更遠。
覃政:頭戴屏幕化是未來的趨勢,任何致力于把屏幕往人頭戴上的技術未來都有發展空間,這個風是不會停。大家在飛的時候別大家作死就行了。
廖春元:剛才這些因素都重要,綜合的,任何單一因素擺在那有問題。你做豬的時候,你順著風飛。這點回答,AR這一塊還是有點心得,我本科就是在清華人機交互研究所當時是出于興趣參加,20年以后天天講人機交互還是很有趣,20年前沒想那么多,但是20年后是發展的一部分。有些因素也是機緣,開一個玩笑,跟美圖蔡總聊過,他40歲以前是 比較信人定勝天我想要怎么怎么樣,40歲以后他覺得我比較信命,我覺得是一種心態。很多時候順勢而為,剛才看到的因素在教科書上在投資人這兒都能看到很多東西,在努力做就行了,最重要還是心態,現在有這么多資源投進來不要浮躁,是要沉下心來,這是最重要的,所有的機緣最后落到內心的沉靜,做事情就成了。
龍兵華:我相信來的人是創業者,想創業或者想投資想跟這個行業發生關系的人,我想請在座各位大家簡短一點給后來創業者大家作為先行者一些建議,你們建議進到VR領域應該做什么。我們從ARM這邊開始。
李陳魯:兩句話,第一句話不要怕,剛才談很多差距的問題,我在這里首先鄭重聲明,ARM角度提供給中國和世界提供的芯片技術是一樣的。第二優勢和劣勢都是相對,打個比方,硬件比較好,軟件上面花了很大的優化價值就會低一些,反過來也是一樣,很多事情會變,機會一定會有。
另外一點,我比較同意早上的觀點,我們還是需要思路拓寬一點百花齊放,不要盯著已經競爭非常激烈的領域,其實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小小的不起眼的產品投入到市場當中引起很大的變化。
最后一點,從ARM本身,可以看ARM歷史,我們的產品不是在所有時期最強,但最后我們成為最成功的公司。再比如蘋果,大家做有血有肉的產品,并不是像我們做芯片,最終要放到消費者的手中,優秀產品的設計,AlfaReal很漂亮的眼鏡有很大的不同給別人的體驗,這是最重要的。
王潔:首先我覺得很清晰明白虛擬現實跟增強現實僅僅是一個技術,這個技術是可以跟很多的行業相關聯,我想說當下在整個VR也好或者AR這條創業路上要選擇就跟我們買房子一樣,有三個關鍵詞,地段地段地段。其實在當下整個VR/AR創業當中依然是三個詞,方向方向方向。這個方向是要根據每個人自己所擅長的領域和擅長的地方因地制宜,你到底擅長什么?為什么可以這么來說?每個人擅長領域都不一樣,千萬不要因為這個時候可能硬件很熱,因為這個時候內容比較好拿錢所以我選擇了內容,所以我選擇了硬件。而是應該說,因為我現在對整個VR在房地產行業,對房地產足夠熟悉,我覺得VR這項技術可以解決房地產目前在營銷設計上的某些痛點,這些痛點是用戶真的所需要,這樣虛擬現實跟房地產的結合就是一個特別好的方向,但這個方向是不是適合你?就需要看看你在這個專業或這個領域里你是不是有你獨到的地方,我覺得方向是現在所有從業者,方向是你的心里,而不是市場這邊,整個大方向是沒錯的。
葉晨光:基本上同意王潔說的,你擅長什么再做什么,基本創業方向大不了硬件軟件還有內容平臺,如果你是背景是做手機出來做硬件出來可以考慮做下一代的智能穿戴設備,做硬件,硬件特別多,如果你天使輪沒有一兩千萬就不要燒它,軟件像Oculus都可以去用。內容平臺,蘭亭數字也是創業公司,他們一直從航拍開始,他們很擅長360拍攝內容,所以現在進入影視進入現場直播包括直播技術,我覺得這是可以去的,還是看你感興趣什么,這個方向沒有數一數二大產業出來,融資把這個做大就有機會。
廖春元:細節市場看自己擅長的東西,還有一點,其實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有點誤導,現在很多小朋友,本科沒畢業創業,我覺得是有些危險,很多時候創業是綜合的,你技術的壁壘、市場壁壘包括你個人的為人處事積累是需要時間。我覺得年輕朋友們在學校的時候靜下心來學習東西,工作的時候根據愛好興趣選擇到大公司或者我們創業公司鍛煉,有積累之后再做你們自己的事情我覺得靠譜一點。
覃政:我特別同意廖總說的,硬件浪潮已經起來已經過去了,你現在再做硬件很危險了,那現在這個階段是不是適合做內容,其實也不是,你真正拿虛擬現實做出來真正比較好用而且普世性的應有沒有出來,你在移動互聯基礎設施已經非常完備,你在微信上面做公眾號你都能掙很多錢,基礎設施完備情況下才會有百花齊放,基礎設施還不完善,還在迭代情況下,除非你有很好資源不然很難做好,現在這種情況下,加入創業公司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我經常說一句話,中國人特別喜歡自己立一個山頭拉虎皮創業,而不是一幫人湊起來做偉大的事情,國外有很多牛人喜歡湊起來做一件事情,使自己價值最大化。
劉俊峰:首先你要喜歡熱愛這件事。第二,你要堅持,其實就像我們AlfaReal運動智能眼鏡,我們有一個口號激勵自己也跟大家分享這個觀點,為熱愛和創造而設計。
龍兵華:時間關系我也不總結了謝謝各位到場的嘉賓,也謝謝各位的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