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已行進尾聲。對于生成式AI而言,這又是波瀾壯闊的一年。
年初Sora的出現,在全球范圍內迅速掀起視頻生成大模型及應用的開發浪潮。在國內,從大廠巨頭、到院校科研機構、再到初創企業,爭相殺入視頻生成領域。各類產品百花齊放之下,視頻生成的技術路線之爭也躍上臺面。與此同時,基于多模態世界模型探索物理世界的征程在今年提速。目前正聚焦于多模融合,推動多模態大模型走向理解與生成任務統一。
推理模型o1的悄然出世,則更具革命性意義。基于思維鏈CoT+強化學習這一新范式,o1拉開了推理時計算這一新變革的序幕,新的Scaling Law有望形成,生成式AI正在邁入新的階段。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語言模型在狂飆一年多后,一方面加速行業賦能,推動規模落地;另一方面巨頭介入掀起價格戰和營銷戰,觸發市場洗牌的同時,也有望促進應用層的興起和創新。
大模型向邊端下沉的趨勢也日趨明顯,推動AI手機、AI PC為代表的AI硬件站上了風口。而GPT-4o與GPT-4o mini的相繼問世,不僅將輕量化模型和端側大模型的開發部署熱潮推向新高度,所開創的實時語音交互乃至多模態交互,為端側設備的交互方式革新指明了方向。不只是AI硬件,在大模型驅動的具身智能的推動下,通用機器人的探索也是熱浪翻涌。
這一年里,作為支撐大模型運行以及生成式AI應用開發的關鍵,AI Infra從幕后走到了臺前,發展勢頭強勁。其中,智算集群規模步入萬卡量級,并向十萬卡邁進;基礎軟件則是全方位興起,各類產品層出不窮。
在上述背景下,12月5日-6日,2024中國生成式AI大會(上海站)將正式舉行。大會由智一科技旗下智東西、智猩猩共同發起主辦,以“智能躍進 創造無限”為主題,計劃邀請50+位嘉賓對大模型、AI Infra、端側生成式AI、AI視頻生成與具身智能進行深入分享和探討,以前瞻性視角為大家解構和把脈生成式AI的技術產品創新、商業落地解法、未來趨勢走向與前沿研究焦點。
為此,上海站對兩天日程進行了全新設計,將由“主會場峰會+分會場研討會+展區”組成。其中,主會場將進行大模型峰會、AI Infra峰會,分會場將進行端側生成式AI、AI視頻生成和具身智能三場技術研討會。此外,上海站同期還將在會場外布設展區,展示生成式AI產業鏈優秀企業的最新技術、產品與方案。
2024中國生成式AI大會(上海站)是在今年4月18-19日成功舉辦2024中國生成式AI大會(北京站)的基礎上,由智一科技發起主辦的又一場生成式AI行業盛會,誠邀大家相聚上海灘!
一、中國生成式AI大會北京站盛況回顧
2024中國生成式AI大會(北京站)今年4月在京圓滿收官。大會以“重構世界 奔赴未來”為主題,聚集54位產學研投嘉賓代表同臺共探生成式AI全產業鏈的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為業界把握時代脈搏提供原創性、高質量的洞見參考。
大會首日,由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孫茂松領銜,25位嘉賓圍繞大語言模型、視頻生成、具身智能、音樂生成、世界模型、垂類行業大模型、AI全棧軟件、加速大模型端側部署等前沿議題,分享最新的研發與實踐經驗。
大會第二天,29位來自生成式AI前線的學術代表、商業領袖、技術專家、青年學者們,繼續分享了對關鍵技術創新、全棧軟件及智算基礎設施升級、AI應用落地探索實踐、可持續商業模式的趨勢洞察。

▲2024中國生成式AI大會(北京站)部分嘉賓
54位產學研投嘉賓代表全程干貨爆棚,大會報名咨詢人數逾5200人,超過1800位觀眾到場參會,線上觀看人次更是超過850萬。參會觀眾們的熱情溢滿了1230平方米主會場,連分會場收費制的具身智能、AI智能體技術研討會和免費開放的中國智算中心創新論壇都座無虛席,展區附近交流討論聲此起彼伏。

二、中國生成式AI大會上海站兩天日程安排
與今年4月成功舉行的北京站相比,2024中國生成式AI大會(上海站)在日程上也有所升級。兩天的大會將進行兩場主峰會和三場技術研討會。
主會場將于12月5日舉行大模型峰會,AI Infra峰會將在12月6日進行。在分會場,12月5日下午端側生成式AI技術研討會將率先開啟;12月6日上午將舉行AI視頻生成技術研討會,下午將進行具身智能技術研討會。

三、上海站首批演講嘉賓公布
經過近一個月的籌備,即日起將為大家陸續揭曉確認參會的嘉賓。今天將公布上海站的首批演講嘉賓!
1、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無問芯穹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戴國浩

戴國浩,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無問芯穹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承擔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在內的多個縱橫向項目,個人負責經費超千萬元。
戴國浩在電路設計自動化、異構計算、體系架構等領域發表高水平論文60余篇,谷歌學術引用千余次。擔任Ph.D. Forum at DAC 2024聯席主席。獲ASP-DAC 2019/ DATE 2024最佳論文獎、DATE 2023/ DAC 2022/ DATE 2018最佳論文提名、WAIC 2022優秀青年論文獎。獲WAIC 2022云帆獎、NeurIPS21 BIGANN競賽全球冠軍。
2、上海科技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 顧家遠

顧家遠,上海科技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畢業于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師從蘇昊教授。2018年本科畢業于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學院智能科學系。研究方向為具身智能,聚焦于服務于具身智能的三維視覺和可泛化的機器人決策模型,在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機器人等國際頂級學會會議(CVPR,NeurIPS,ICLR,ICRA等)上均有發表。參與的項目Open X-Embodiment獲得了ICRA 2024的Best Paper Award。同時,他也擔任相關領域會議的審稿人,并在RSS,ECCV,CVPR等學術會議上組織過相關的研討會和教程。
3、騰訊優圖實驗室天衍研究中心負責人、專家研究員 吳賢

吳賢,騰訊優圖實驗室天衍研究中心負責人,專家研究員,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博士。吳賢博士的主要研究興趣包括自然語言理解,深度機器學習,醫學大模型等。吳賢博士在Nature子刊,T-PAMI, NeurIPS, ACL, CVPR等國際頂級雜志會議上發表文章一百余篇,被引用超過5000次,有近50項美國和中國專利。吳賢博士獲得過華夏醫學科技一等獎,在國際MSCOCO評測中獲得過第一名,也在ICDM知識圖譜評測中獲得了第二名的成績。在加入騰訊之前,吳賢博士先后供職于IBM研究院和微軟人工智能和研究部門。
4、銀河通用機器人合伙人、大模型負責人 張直政

張直政,銀河通用機器人合伙人,大模型負責人。曾任微軟亞洲研究院主管研究員,主導多個copilot相關的基礎模型和多模態大模型項目的研發,有豐富的AI模型、系統的研究、產品化和管理經驗。中科大、哥倫比亞大學CSC聯合培養博士生。獲中國電子教育學會優博、安徽省優博、中科大優博、安徽省優秀畢業生等多個獎項。近三年在全球計算機視覺、具身智能、人工智能頂級會議和期刊上發表論文30余篇。
5、趣丸科技副總裁 賈朔

賈朔,趣丸科技副總裁,倫敦藝術大學碩士。賈朔帶領團隊孵化的唱鴨APP首次普及了無弦“彈唱”玩法,降低了“玩音樂”門檻,獲得華為最佳應用、小米年度應用。入選文旅部“文化和旅游數字化創新實踐十佳案例”。2024年,賈朔帶領團隊自研的全球首個多模態音樂生成大模型——天譜樂AI,榮獲中國人工智能學會主辦的第三屆琶洲算法大賽全球總冠軍。
6、國地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數據智能負責人 李廣宇

李廣宇,國地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數據智能負責人,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具身智能和自動駕駛行業從業多年,主導構建了多家企業的數據驅動系統,包括滴滴出行多模態駕駛數據挖掘系統,覆蓋滴滴百萬量級網約車數據,輕舟智航數據驅動系統,支持超40萬臺乘用車,日均超百萬公里的智能駕駛,以及國地共建具身智能創新中心數據閉環鏈路,并率先將多頭注意力機制引入多智能體學習領域,大幅提升了數據驅動效率。
7、Jina AI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技術官 王楠

王楠博士,Jina AI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技術官,博士畢業于德國波鴻大學計算神經科學專業。之后曾在歐洲知名電商Zalando和騰訊公司擔任高級算法工程師,負責搜索和推薦業務,并在這些領域積累了豐富的模型設計、實現和部署經驗。
自2020年起創立Jina AI,作為聯合創始人兼CTO,王楠博士領導團隊開發及開源了神經搜索框架jina。作為Linux Foundation AI&Data基金的TAC成員,他推動DocArray從Linux Foundation AI&DATA畢業。王楠博士組織開發和開源了多個文本和多模態向量模型,全球累計下載量超過1000萬。王楠博士熱衷于AI技術在搜索領域的實際應用,并且積極推動AI技術的開源發展,他在AI技術領域的杰出貢獻使他榮獲2023年中國開源先鋒33人的稱號。
四、上海站觀眾報名通道全面開啟
即日起,2024中國生成式AI大會(上海站)的觀眾報名通道也全面開啟。
上海站設置了三類電子門票,分別是免費票、通票和貴賓票。其中,免費票,申請后需經審核通過方可參會;通票和貴賓票均需購買。
大家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小助手“泡泡”進行報名申請及購買電子門票。已添加過“泡泡”的老朋友,可以給“泡泡”私信,發送“GenAI24”即可報名。
有演講需求、會議贊助的專家或企業也可以私信“泡泡”進行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