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前瞻(公眾號:robot_pro)
作者 |??許麗思
近日,由中關村智友研究院與青年科學家50人論壇聯合編寫的《2024具身智能科技前沿熱點》正式發布。該報告揭曉了過去一年中具身智能領域所迎來的六大科技前沿熱點,具體包括具身智能靈巧操作大模型、空間智能、人形機器人、大規模仿真訓練平臺、觸感靈巧手、具身智能導航大模型等。

▲中關村智友研究院,由王田苗牽頭發起設立
報告由北航機器人研究所名譽所長、中關村智友研究院院長王田苗擔任戰略顧問,攜手北京郵電大學教授方斌,清華大學教授劉華平,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博導陶永,智平方創始人兼CEO郭彥東等14位來自高校與產業的青年科學家,依托自身深厚的學術造詣與豐富的產業實戰經驗,跟蹤Nature、Science等國際頂級期刊以及全球重點實驗室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時結合產業實際數據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分析與研究,為過去一年具身智能的技術發展“劃重點”。

▲《2024具身智能科技前沿熱點》涉及了具身智能六大前沿熱點
在《2024具身智能科技前沿熱點》發布現場,王田苗就具身智能發展過程中的諸多熱點問題展開了探討。
提及通用智能機器人硬件本體成熟度對具身智能發展的支撐情況時,王田苗指出目前存在諸多難點。具身智能載體的穩定性和適應環境性方面,履帶、四輪及固定機械臂尚可,但雙足還難以支撐;在智能功能上,簡單陪護跟隨尚可,操作尤其是靈巧操作還存在很大距離,如醫療縫合演示多有局限性。此外,大模型的實施性推理主要集中于空間智能,與靈巧操作庫尚未打通。
對于何時能打通,王田苗認為可能需要10至20年,科技發展往往需要較長時間,人們對其發展速度期待過高,現實較為漫長,當前大家都在期待特斯拉能在工業上實現商業閉環。并且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王田苗覺得中美存在差距,從當前狀態看,在“1至10”或“10至100”的階段,中國一旦確定形態和結果,憑借供應鏈、成本、迭代環境等優勢會很厲害,但在“0至1”的創新階段,這是一個適合“小天才”的階段,而國外“小天才”較多,中國在此方面有差距。
人形機器人能否難以取代工業機器人的位置?王田苗覺得這是難以做到的。工業機器人適合大規模、標準化、高效的生產場景,而人形機器人更適用于小批量多品種、非結構化且工作范圍較小的情況,在工業中只是起到特定場景的補充作用,例如在一些不需要靈巧手操作的上下料環節等。不過,當人形機器人在工廠普及后,因其在精巧操作和非結構化場景的優勢,會使工業機器人價格下降,馬斯克曾預測人形機器人成本是汽車的4%,但這取決于量產規模,目前大家對此持觀望態度。
在人形機器人的發展主體方面,王教授比較看好有產業背景的汽車企業和創業小公司。汽車企業擁有強大的供應鏈體系,在加工設備等硬件資源上有天然優勢,當涉足人形機器人領域時,很多加工設備無需額外采購,且在標準管理方面經驗豐富,有助于其圍繞自身主流業務快速布局人形機器人產業,像吉利等車企拆分出專門的業務部門,就能更靈活地進行創新發展,避免受到大企業體制的束縛,從而在市場中快速迭代產品和技術。
而創業小公司則具有迭代速度快的顯著優勢,能夠敏銳地捕捉市場的細微需求,專注于特定領域進行深耕細作,迅速挖掘出屬于自己的市場空間。比如在一些特定場景的應用開發上,它們能夠快速響應并優化產品,滿足多樣化的市場需求,為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注入創新活力,在市場競爭中爭得一席之地。
▲王田苗接受現場媒體采訪
中關村智友研究院,是由中關村創新合伙人、北航機器人研究所名譽所長王田苗教授牽頭發起設立的高科技智庫和早期硬科技創投服務平臺。本次《2024具身智能科技前沿熱點》的發布,是中關村智友研究院在推動具身智能領域發展的突破性進展,依托“硬科技孵化+科學家基金”模式,智友研究院匯聚頂尖科研力量,不斷加速具身智能技術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