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
作者 |? 徐豫
編輯 | ?心緣
智東西1月19日報道,2025甲骨文中國創新峰會17日在京舉行,主題為“數聚中國,智領未來”。甲骨文公司副總裁兼中國區董事總經理吳承楊、甲骨文公司副總裁兼中國區CTO謝鵬博士等多位甲骨文高層,拆解了過去一年該公司開發的“以AI重塑底層的一切”的原生AI架構。
臨近春節前夕,剛登臺吳承楊先給大家拜了個早年。2025年,他的新年愿望是“成為一名AI人”。

▲甲骨文公司副總裁兼中國區董事總經理 吳承楊
怎樣才算一名合格的AI人?吳承楊給出了他的答案:第一件事是你的生活中要有AI,第二件事是你的工作中要有AI,第三件事是你要學會用AI的方式思考。
為此過去一年,甲骨文嘗試轉型為非政府性質,其主線從深耕數據庫,轉向用云和AI重塑數據庫等一系列企業級底層架構,從而繼續在中國市場保有其產品、服務、價格的優勢。吳承楊直言這個過程“痛并快樂著”。
這一AI化的努力也反映在財報數據上。2024財年甲骨文總收入為530億美元。其中,研發投入有將近90億美元,這一數值不包括相關收購交易的花銷。
同期,甲骨文的中國客戶已超過26萬家,包括獵豹移動在內的多家合作伙伴,也到場分享了各自企業AI化的最新進展。在媒體溝通環節,吳承楊分享了他走訪多位甲骨文客戶的感受。他發現雖然每位客戶都有專門的團隊、公司高層跟進企業級AI部署,但不得不正視的是,短時間內現有的企業級AI項目效果有限,并不能給企業帶來很多實際性的幫助。
在吳承楊看來,AI不是一種技術創新,而是一場技術革命,并且今年最迫切需要重構AI架構的是獨立軟件開發商(ISV)們,“否則很有可能被淘汰”。
一、AI-centric數據中心可跨公司兼顧多ID,兼容英偉達架構
今天談到云,一般都是指公有云的概念。在當下的AI時代,數據中心如果只能提供計算資源,那是遠遠不夠的。
因此,吳承楊認為,以AI為中心的數據中心需達到四個要求,分別是彈性、效率、安全和智能。其中“彈性”指的是,基于一個多云互聯的數據中心,企業可以自由選擇是同時使用2個ID、6個ID,或者是同時連接自家和友商的多個ID。

據吳承楊分享,目前甲骨文每10天可交付1萬塊GPU。其ZettaScale級云計算集群,集群算力達到2.4Zetta FLOPs。
此外,甲骨文現有的AI架構與英偉達的架構兼容,按吳承楊的說法是“在一定程度上已英偉達化”,可滿足大部分AI企業平滑遷移數據庫的需求。
二、開發者可用自然語言交互的AI架構,破解企業AI部署3大痛點
吳承楊說道:“企業AI化不等于做一個AI項目。”因此,企業仍然需要一個全新的AI架構。他告訴智東西,預測獨立軟件開發商將是今年最急需底層架構AI化的群體,而這些獨立軟件開發商可能會先通過具體的、快速見效的AI項目試水。
企業級應用當前面臨3大挑戰,一是模塊和模塊之間的關聯較為復雜;二是企業可以用AI生成代碼,但難讀懂AI寫的代碼,也難找AI“擔責”;三是“絕對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對此,甲骨文通過模塊獨立性、可信性和統一數據模型解決上述痛點。具體來看,其利用JSON關系二元性消除了數據重復及其隱患,并且整個結構內數據和應用解耦,企業可整取整用。
據吳承楊分析,其AI-centric企業應用開發架構與同行相比,有獨立、可信可發展、簡潔的聲明式語言、可擴展性、可靠性、一致性和安全性等優勢。這對于企業開發者而言,則是幾百行、幾十行的代碼,可以縮減為幾行代碼,從而檢查起來會更方便,降低出錯率。

謝鵬博士在會上提出了AI就緒的6項指標,包括戰略、基礎設施、數據、治理、人才和文化。會后,他接受媒體采訪時強調如果從長期主義的技術路線來思考,首先要考慮的是以AI為中心的基礎設施重建、數據平臺和開發架構圖。
換句話說,甲骨文所謂的長期主義路線,主要是堅持做原生AI的融合。謝鵬博士也進一步詳細拆解了原生AI底層架構的一些最新趨勢。
首先,AI正在重塑基礎設施。隨著生成式AI的發展,數據中心的設計更注重提高機架的功率密度和計算密度,以B2B、B2C、C2C等商業模式構成的傳統互聯網,將融合大量的M2M、A2A場景。盡管AI應用主要集中在云端,但考慮到成本、時效性和安全性等因素,AI向邊緣下沉已成為趨勢。
未來,以AI為中心的基礎設施不區分“公有云”和“私有云”,混合云已是基礎設施近年來的主要模式和發展方向。在云、邊、端融合的趨勢下,所有芯片資源將傾向用來構建CPU、GPU與NPU協同的算力底座。
其次,數據庫內AI就緒。AI就緒的意義在于整合數據操作、開發運維以及針對大型語言模型等操作,形成一個統一的操作平臺。借此,從數據清洗、編排到調用AI模型,讓用戶能夠在本地這個平臺上完成所有數據相關的操作,從而縮短生成式AI的路徑。
同時,企業要建立數據庫內的數據管線(Data pipeline),這是一種用于在不同系統、應用程序或數據存儲之間,傳輸、處理和轉換數據的架構或流程。一方面,它可以完成從向量化到檢索,為大語言模型調用做好準備;另一方面,這里還包括notebook、各種編排、開源的工具鏈等功能的集成。
除此之外,AI正重塑企業軟件開發架構。在軟件架構上,構建式架構轉為生成式架構;在軟件工程上,以人為中心的協同開發,轉向以數據為中心的生成式開發;在軟件交互上,鍵鼠+觸摸交互,轉為自然交互,例如語音和空間交互;在軟件交付上,一切即服務轉向服務即智能體。

▲甲骨文公司副總裁兼中國區CTO 謝鵬博士
結語:企業級AI部署待破碎重組,AI-centric架構助化繁為簡
當下,AI模型、AI Agents等AI技術落地概念如火如荼。不過當你進一步追溯AI產業鏈的上游,那么在推動AI模型、AI Agents落地前,更為基礎性的原生AI架構仍需打碎重構,才能適應這個AI變革的時代。
未來,甲骨文所選擇的從底層架構適配AI的路線,有望借助多個AI Agents簡化底層的數據層,讓企業安全地、快速地、穩定地用上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