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前瞻(公眾號:robot_pro)
作者?|??許麗思
編輯?|??漠影
2025年,人形機器人產業正迎來歷史性轉折點。據摩根士丹利報告,全球人形機器人百強企業中中國占據63%份額,產業生態加速形成,政策紅利持續釋放——深圳、北京等地明確2027年量產萬臺目標,行業市場規模預計2035年突破萬億。
技術革新成為破局關鍵,而大模型與具身智能的融合,正推動機器人從專用功能向場景化智能演進。
3月26日,魔法原子在場景戰略發布會上推出行業首創的端到端“原子萬象大模型”,獨家創建快慢雙模協同架構模擬人類認知模式,融合多模態感知、自主導航與運動控制,讓人形機器人能夠在垂類場景中進行自主規劃、自主作業。
軟硬件全棧自研,是魔法原子自成立以來就一直堅定踐行的發展線路。目前,其已經實現了人形機器人小麥90%以上零部件自研,特別是靈巧手和關節模組這兩大核心部件,有分析機構預測,其有望使得產品成本降低60%到70%。魔法原子也成為了少數同時自研人形機器人本體和靈巧手的企業。
技術革新的背后,是魔法原子由需求驅動創新、由場景定義價值的核心研發邏輯。這種對場景的深刻洞察,使其已將人形機器人小麥應用到工廠、商場、會展、新聞傳媒等多個領域,后續還將拓展1000個合作伙伴,打造1000個人形機器人落地應用場景。今年,魔法原子預計將有400臺人形機器人進入工業、商業場景。
一、實現本體90%以上硬件自研,獨創快慢雙模協同架構大模型
早些年,波士頓動力Atlas憑借液壓驅動的空翻動作驚艷世界,顯示出其在動態平衡、復雜地形行走上的巨大優勢時,讓不少人對人形機器人進入真實場景充滿期待。
但后來由于高功耗、高噪音、高維護成本等問題,使其難以進入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曾經風光無限的波士頓動力,最后也難逃幾經轉手后被現代汽車收購的命運。
人形機器人的根本技術路線變革,出現在2020年前后。隨著電機技術逐漸成熟,以及功率限制和關節動力輸出等難點被攻克,電驅人形機器人迎來了全新的機會,國內的新一波人形機器人浪潮也蓄勢待發了。
正是在這個時候,魔法原子開始了自己在機器人領域的研發布局:魔法原子CEO吳長征是中國最早一批參與到四足機器狗研發的人,團隊還在全球首次實現了單批次千臺量產;后來開始自研人形機器人,并且將關節模組峰值扭矩做到了超過了500Nm,出色的爆發力使其成功實現了全球首個電驅人形機器人空翻。
除此之外,魔法原子采用高強度輕量化材料設計機器人本體,從而降低機器人整體重量,并且不斷優化能量管理系統,提升機器人的續航能力。
今年年初,魔法原子發布第一代自研靈巧手產品MagicHand S01,可實現抓、握、雙指操作等復雜動作,并支持20公斤以上的負載能力。

數年來在本體研發上的沉淀,讓魔法原子的人形機器人小麥的成長速度越來越快:不僅能夠實現仿人行走、跑步,還可以在奔跑狀態下適應馬路、跑道、草地、山坡等多種環境,走路速度從0.3m/s逐漸提升,目前跑步速度可以達到2m/s。值得一提的是,小麥已經實現了90%以上零部件自研。

但要讓人形機器人能夠在跨場景中處理各種需求、具備泛化操作能力,還需要配備強大的大腦。
吳長征強調,大模型是人形機器人實現能力進化的“智能引擎”,大模型結合機器人,未來機器人的智能化能力存在百倍、千倍、萬倍增長的機會。因此,魔法原子堅持研發原子萬象大模型,目標就是要構建具備環境適應能力的人形機器人。
原子萬象大模型,融合了多模態感知、自主導航、操作抓取、運動控制等功能模塊,在端到端框架中實現人形機器人在空間智能、語言智能和行為智能的有機統一。該模型通過模擬人類認知模式,讓人形機器人具備了多維思考路徑、持續學習機制與類人行為范式,能夠在垂類場景中進行自主規劃、自主作業。

更特別的是,該模型獨家構建了快慢雙模協同架構,這種架構理念源自自動駕駛領域的應用驗證。具體來說,基于動作專家模型的“快系統”結合了端到端模型和經典控制方案,能夠響應環境變化,保障機器人各個部位動作的精準性;基于多模態大模型的“慢系統”負責理解復雜環節,并規劃長期任務。
快慢系統的協同,讓人形機器人具備深度場景理解能力,可以精準處理語言邏輯、視覺信息及動態環境參數,同步實時運動。魔法原子副總裁陳春玉進一步解釋,之前采取明確的指令傳遞的形式,但人類窮舉的指令是有限的,所以現在采取的是特征的向量形式,讓模型在任務執行過程中,通過特征向量對小腦運動技能進行規劃。這種特征向量雖不可直接表達,但通過訓練系統形成了端到端的閉環架構,實現大小腦系統協同,支持復雜任務的動態規劃。
二、打造軟硬一體的系統性交付,核心部件成本有望降低60%到70%
對人形機器人來說,硬件決定了物理能力的邊界,軟件則定義了智能的上限。回看魔法原子數年來對硬件與軟件全棧自研的堅持,背后是對技術創新和行業本質的深刻洞察。
在吳長征看來,人形機器人的終局,一定是“軟硬一體的系統性交付”。不同于智能手機依賴外部軟件應用生態來拓展功能、實現“通用”,人形機器人如果要成為全能的物理世界執行者,必須要有一套統一的系統,能使其在多種場景中完成環境感知、理解指令、動作執行。這種深度整合的系統,本身就包含了硬件控制與軟件智能。
而從行業發展邏輯來看,軟硬件融合也是必然趨勢。如果一家公司只做硬件本體,另一家只做系統軟件,那么兩者在交互效率、功能協同上必然存在鴻溝——就像讓不同廠商的大腦和身體配合,短期難以實現真正的無縫高效協作。
尤其是當人形機器人發展到后期,技術路線收斂,可能還會存在一些沒有軟件能力的本體公司,但這類公司對純粹系統軟件的需求,很難形成規模優勢。
因此,企業要想讓人形機器人實現通用性,自身必須同時掌控硬件設計與系統開發,軟硬件深度耦合,才能讓機器人的每一個關節、每一個傳感器都能被系統高效調度。
在人形機器人價格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堅持全棧自研也是企業推動降本的必然舉措。陳春玉提到,特別是靈巧手和關節模組,這兩個核心部件據人形機器人接近一半的成本。有分析機構預測,魔法原子通過自研靈巧手和關節模組,有望使得產品成本降低60%到70%。
在智能手機行業中,蘋果的成功源于其打造的硬件、系統與生態的閉環,但手機的“通用”是通過外部應用實現的。陳春玉認為,人形機器人行業未來也可能形成類似的“蘋果+開發者生態”模式——一邊是人形機器人公司打造軟硬件一體的整機產品,一邊是開發者基于通用本體開發垂類技能,使用者可按需選擇。
三、深化場景應用,從工具替代走向人機共生
今年以來,多家人形機器人廠商憑借以極具視覺沖擊力的表演、極致運動能力觸發公眾傳播情緒,火爆全球。但也引發不少對人形機器人何時能夠實現商業化的疑問,行業的分水嶺逐漸到來:到底是追求突破物理極限的運動控制能力,還是在真實場景深耕、技術回歸現實需求更為重要?
具身智能的發展是為了讓機器人具備高度智能,能自主理解環境、規劃任務并執行操作,在這個過程中,機器人的環境適應能力和靈巧操作能力可以說是是重中之重。
越來越廠商開始讓人形機器人去到汽車車間、3C制造工廠、物流工廠等實訓、應用,例如不久前Figure推出首個VLA模型Helix,并將其應用到Figure 02人形機器人上,讓機器人進物流工廠分揀快遞。可以看出,當前機器人技術的突破方向呈現出朝著操作能力傾斜的趨勢。
吳長征提到,“人形機器人行業的競爭終將回歸到‘能否真正創造價值’”。魔法原子一直堅持從場景出發推動創新、讓技術回歸真實需求,造出來的機器人必須是“有用、易用、有人用”。研發團隊一方面通過深入理解工業、商業服務等高需求場景中的實際情況,另一方面不斷增強自身供應鏈的全環節能力,從而推動人形機器人小麥在多個場景中的實踐應用。
從去年11月開始,小麥進駐家電制造工廠,在零部件上下料、物料搬運、點膠、產品檢測等崗位實訓,多個人形機器人還可以實現有序協同作業。從最初的視覺識別、位姿估計和軌跡規劃的經典技術路線,進化到快慢雙系統的技術路線,小麥已經成長為工廠中的“熟練工”。經過三個月的訓練,小麥在高速數字馬達上下料工序中的成功率和效率實現了多倍提升,比如在參與點膠工作時,成功率提升了3倍,超過了85%,展現出強大的工業應用潛力。
談及為什么選擇家電制造領域切入,吳長征解釋道,家電制造存在“品種多、產線柔性需求高”的特性,既有簡單場景,又有復雜場景。人形機器人需要大規模、群體性工序場景做數據采集、訓練學習與能力驗證,有利于加快人形機器人的落地時間。
在追覓的家電制造工廠中,通過持續采集生產環境中的真實數據,魔法原子已經累計形成數百萬條高價值訓練樣本,這些數據還原了真實物理交互,真正讓人形機器人從“能理解”進化到“能行動”。
以家電行業為起點,在家電制造的多樣性場景中訓練,小麥未來有望能夠無縫切換覆蓋到各行各業,成為更通用的人形機器人。
而在商業場景中,小麥的身影也出現得越來越頻繁,展現了出色的視覺識別、理解和人機交互能力。
在3月的全國兩會期間,小麥以特邀記者的身份在演播室與網友進行互動,在街頭對路人進行隨機采訪;在汽車門店,小麥擔任機器人導購,主動識別進店用戶需求,再通過自然語言向用戶介紹車輛參數、功能配置及優惠政策;在多場展會活動上,小麥還負責了迎賓接待、講解等工作;在美容美發場景里,小麥還會根據用戶的發質情況選擇吹風機的不同模式。

陳春玉談道,在大量場景實踐的過程中,發現人形機器人存在交互延時、操作技能級有限等問題,團隊后續會著重在人機交互流暢性、技能級、決策能力等方面進行優化。另外,為進一步加快人形機器人場景應用步伐,發布會上,魔法原子還宣布將啟動“千景共創計劃”,將拓展1000個合作伙伴,打造1000個人形機器人落地應用場景。
今年,魔法原子預計量產400臺人形機器人。在陳春玉看來,人形機器人邁向量產的路上,還存在兩大挑戰:一方面是技術工程化問題,從樣機過渡到批量生產,需要解決一致性、穩定性和可靠性問題。盡管人形機器人領域缺乏成熟經驗,但可借鑒工業機器人、協作機器人及汽車行業的質量管理體系。另一方面,是應用場景拓展,量產后需驗證場景需求的真實規模,這依賴于行業整體的技術突破情況。
當人形機器人從人類手里結果越來越多的活,人類又該如何看待與它之間的關系?吳長征覺得,雙方從來就不是人形機器人替代人類的關系,人形機器人本質是工具,它的存在是替代現有的工具,比如工業場景中一些柔性作業能力差的工業機器人,幫助人類完成任務。
之后,人形機器人的能力不斷延伸,能夠解決技工人才短缺的問題。下一個階段,隨著智能化與泛化能力提升,它們將成為人類社會中的新角色——“硅基生命”,人類社會會逐漸進入“雙生時代”。到那個時候,人形機器人不只是進工廠,而是可以幫助人類探索未知世界,能夠去到深海、太空等極端環境,幫助人類拓展生存邊界。
四、結語:技術自研加速通用化的飛輪效應
對魔法原子來說,自研的硬件性能突破、垂直場景的數據積累、軟硬一體的系統耦合,三者相互疊加,形成加速通用化的飛輪效應,進一步構建起生態壁壘,也讓機器人有望滲透至更廣泛的場景。
當行業逐漸邁向規模商業化與量產,這種長期主義的自研積累,會讓技術優勢如“滾雪球”效應一樣放大,加快人形機器人的應用,而應用又會反過來反哺人形機器人,助力人形機器人真正從專用設備變成通用的“硅基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