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
作者 | 李水青
編輯 | 漠影

“2024年底DeepSeek爆火很好地教育了一波市場,帶動整個行業的熱度高漲。”大華股份大數據研究院院長周明偉告訴智東西,大量客戶主動要求將大模型與智能體深度嵌入業務鏈,降本增效需求呈現“井噴”之勢。

他坦言,不少客戶寄望于“一個DeepSeek解決所有問題”,大華則引導客戶聚焦技術的能力邊界與可落地的實際價值,推出聚焦垂直場景的智能體產品。

2025年6月,大華股份問數智能體一體機通過中國信通院“大模型驅動的智能數據分析工具”專項測試,其中應用的智能體包括智能問數、知識中樞、通識問答、智能搜圖等不同功能、專長的智能體。用戶通過統一入口提問,即可觸發多智能體協同響應,實現復雜問題的高效和精準解答。

一句話查數據,效率提升百倍!對話大華股份周明偉解局AIoT智能體落地潮

▲大華股份智能體演示視頻

與互聯網、AI獨角獸推出的智能體不同,大華的差異化在于聚焦AIoT垂直領域。其智能體以政企獨有的多模態數據資源,以及深植行業的Know-How為護城河,驗證垂直領域大模型在政企場景的落地路徑。

在市場被DeepSeek“點燃”之前,這家靠智能安防崛起的AIoT巨頭已悄然起跑。 “看到DeepSeek再動就晚了。”周明偉強調,“早在2023年底行業熱潮未起之際,大華便前瞻性布局‘AI for Data’戰略,探索大模型與大數據的融合;2024年初領先行業推出智能體原型,落地客戶側。”

大模型與智能體能給AIoT行業帶來什么樣的變革?大華股份推出的智能體是什么樣的?背后有什么樣的技術亮點和產業邏輯?通過對話周明偉,我們對此進行了深入探討。

一、AIoT革命:行業智能體打通數據價值閉環

“原來查份數據要半天,現在一句話搞定。”周明偉說,“大模型賦予機器語言和推理能力,而智能體如同裝上手腳——讓數據自己‘跑’起來。”

在大華股份的設計中,AIoT智能體不僅能調用大模型,還能將外部實時數據轉化為知識和記憶,把任務規劃很好地銜接起來,這樣就有機會去解決客戶實實在在的問題。

以智能問數智能體為例,其支持多維剖析數據,自動渲染直觀可視化圖表,為用戶提供深度的數據洞察。

今年5月,寧波市公安交通管理研究所搭建的寧波交警“鷹智”大模型v2.0版本,已接入大華問數智能體一體機,其中智能問數智能體可通過自然語言問答方式,實現跨業務、跨系統的數據深度挖掘,高效完成交通領域的大數據自動提取、精準分析與價值洞察。

以交通肇事逃逸、模糊線索追蹤場景為例,原本需人工跨系統篩查數小時的任務,智能體10秒內完成,效率提升超百倍。根據獲得的線索查詢“3月15日00:30左右在興寧路上被抓拍的尾號是7的白色奔馳轎車”,智能問數智能體可精準解析語義指令,快速完成數據篩選、輸出結果。

一句話查數據,效率提升百倍!對話大華股份周明偉解局AIoT智能體落地潮

▲問數智能體一體機使用界面

雖然都叫智能體,但與市面上互聯網大廠、大模型獨角獸推出的不同,大華股份智能體的差異化在于“行業深耕+融合數據”雙輪驅動。

基于高質量多模態數據及數據處理能力、多年積累的政企行業KnowHow,以及自研星漢大模型與DeepSeek等外部模型混合架構支持,大華股份打造了其技術護城河。

眾所周知,早期大模型的“幻覺”都比較嚴重,這對to C場景來說尚可接受,但對to B客戶來講是巨大的信任危機。大華股份推出的智能體通過“大模型+智能體+實時更新數據”,有望解決大模型To B落地的巨大信任危機。

二、數據割裂嚴峻,“賈維斯”級的數據服務如何煉就?

政企行業苦數據割裂久矣,智能體或許是一劑良藥。

數據中臺爛尾,是前些年政企數字化進程中多發的痛心案例。很多企業、政府搭建了數據中臺,將很多數據匯在一塊,然后就沒有后文了。政企普遍完成了數據存儲與線上化管理,但海量割裂的數據正異化成負擔。

周明偉認為,癥結主要就在于“取數難”和“數據質量差”兩個痛點。在多元異構的數據割裂的情況下,即便AI取數難度降低,但80%曾被忽視的數據的質量問題將集中爆發,治理效率成為新瓶頸。

面對數據沼澤,大華試圖用“賈維斯”級智能助理破局——讓數據從負擔變為流動的資產。

賈維斯,漫威電影宇宙中鋼鐵俠的AI助手,是很多人對智能體的終級想象。“從企業角度來說,如果別人有這個賈維斯了,我們還是用自己雙手在地里‘鋤禾日當午’的話,肯定會被淘汰的。”周明偉說。

這非簡單工具升級,而是依托一個全維度的“五全”技術基座,如同智能體的‘骨骼系統’”,構建徹底釋放數據價值的企業終身式助理:

全感知:通過視覺、多頻譜、時間、空間等多維融合應用,保持產品與技術的場景精準適配,構建一套行業領先的全方位感知體系,在數字世界真實呈現物理世界;

全智能:面向行業需求,為實現從感知智能到數據智能,再到業務智能的閉環,基于算法、大數據和業務平臺,構建了一套自治系統,實現客戶數據價值挖掘和智能決策;

全連接:構建適應多元化場景需求的數據連接體系,夯實物聯感知和信息互聯相融合的數據價值連接基礎,持續提升物聯感知接入與集成能力;

全計算:全面實現包括圖像算力、AI 算力、通用算力等計算資源化,統一調度協同端邊云算力和算法,構建一套全網計算架構體系;

全生態:全面開放業務、軟件、算法、硬件等合作生態,構建共建、共贏、共生的生態圈,打造智慧物聯生態共同體。

為了深化“五全”能力,大華股份進行了大規模研發投入。根據財報,2024年大華股份研發投入達42.13億元,同比增長6.2%,營收占比超13%

從技術投資圖譜來看:聚焦數據智能,大華股份依托云原生、大數據框架、異構融合計算、數據中臺等技術,提供視圖和信息融合,集成、治理、開發、服務等一站式數據智能底座;基于AI、圖數融合、數據挖掘、知識圖譜等技術深入挖掘視圖數據內涵,大華股份還構建了圖數融合高價值數倉,釋放數據價值。

未來,智能體將進一步連通互動,向數據服務的賈維斯更進一步。據悉,大華股份正加速智能問數、知識中樞、通識問答、智能搜圖等智能體融合協作,推動AIoT從“單點智能”邁向“群體智能”,喚醒更多沉睡數據的價值。

三、AI 3.0生存之道:立足數據資產,漸進式釋放

從部署智能體到構建企業的“賈維斯”,周明偉并不主張“一步到位”。

由點及面,小步快跑。我們最怕客戶‘梭哈’式投入,半年不見效就放棄。”周明偉建議企業從可量化的小場景切入。例如某能源企業,先從單臺設備故障預測起步,驗證價值后逐步擴展至全局能效優化,最終實現數據資產滾雪球式增值。

“數字化轉型沒有萬能藥,每次聚焦解決1-2個問題,讓效果說話。”周明偉說。

在AI 2.0時代,計算機視覺技術催生智能安防行業繁榮,卻也留下“時代的眼淚”——高昂投入與碎片化場景的錯配,讓一批AI企業陷入困境。周明偉直言教訓:“客戶只為可量化的業務價值買單,而非技術本身。”

隨著AI 3.0時代開啟,數據智能如何避免重蹈覆轍?周明偉指出兩大生存法則:

1、泛化能力是底線:客戶期望AI如人類般適應碎片化場景。“初期‘三板斧’可行,但若無法持續突破業務邊界,終將被淘汰。”

2、普惠決定生命力:技術必須下沉到千元級終端。“AI 2.0時,當普通攝像頭都能加載AI算法,才是行業變革的真正起點。”

而實現這兩點,需要企業“躬身入局”:這也是融入到大華股份工程師骨髓里的理念。在過去數十年里,周明偉及其團隊堅持走進每一個具體場景,目前已將AIoT、AI、軟件運營技術落地到了全國幾百個城市的千行百業。

“我們的政企客戶有大量的數據,其中百分之七八十都是視頻物聯數據,在這種場景之下怎么讓數據更好地服務用戶,是我們思考的事。”周明偉說,“我們不做底層模型軍備競賽,目標是用最小算力解決客戶最大痛點。”

結語:數據驅動×智能體:政企決策鏈的重構時刻

當DeepSeek點燃政企AI熱情時,大華股份選擇了一條更艱難的路:不做大模型軍備競賽,而是躬身潛入千行百業的場景深水區。

當行業不少選手沉迷于參數競賽時,大華的選擇揭示AI 3.0的本質:用垂直場景的“數據驅動×智能體”小閉環驗證價值,讓數據從負擔變為資產。這或許是對普惠AI的重新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