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東西AI前瞻(公眾號:zhidxcomAI)
作者 | 江宇
編輯 | 漠影

智東西8月7日消息,由前百度小度CEO景鯤和CTO朱凱華在美國聯合創辦的AI初創公司Genspark,在過去4個月內依托其核心產品Super Agent,將年化經常性收入(ARR)從10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7178萬元)迅速拉升至36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5億元)。

這款產品于4月2日正式上線,由一支約20人的小團隊開發,迄今已實現13項功能模塊更新,成為業內罕見的“周更Agent”。

據Genspark聯合創始人兼CEO景鯤在X平臺披露,Super Agent上線僅第9天,ARR即突破1000萬美元;5月初升至22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5億元),5月中旬進一步增至3600萬美元。

Genspark在平臺上直言:“就年化經常性收入(ARR)而言,我們或將成為有史以來增長最快的初創公司。”

前百度高管赴美創業,做出“周更Agent”爆款,ARR沖上2.5億

▲圖源:領英

背后支撐這一增長的,是他們幾乎每周上線一個新功能的產品節奏。那他們具體都上線了哪些功能,又是如何保持這樣的速度?可以看看Genspark過去4個月的完整更新動態。

一、從AI搜索轉型多Agent平臺,Super Agent四個月狂飆上線13項功能

Genspark最初于2024年6月由MainFunc孵化,起初聚焦AI搜索,用戶數很快突破500萬。但公司毅然轉向推出全新產品“Super Agent”——不再依賴靜態搜索流程,而是以任務導向的方式,動態調用最合適的工具或子Agent,在執行過程中實時調整策略。

Super Agent于今年4月2日正式上線,由Anthropic的Claude模型驅動。朱凱華稱,“我們仍然把它看作一種搜索,只是技術上更高級了。”這一產品能將白領一下午的工作壓縮至5分鐘內完成,包括打電話、下載文件、事實核查、制作播客、撰寫文檔、進行深度調研、生成表格和幻燈片等。

自上線以來,Super Agent幾乎保持每周一次的更新節奏,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核心能力模塊:

4月22日:發布AI Slides,提供數百套演示模板

4月28日:上線可定制“性格”的Super Agent,支持多風格響應

5月8日:推出AI Sheets,一鍵生成可編輯表格

5月15日:發布AI Drive和下載Agent,用于文件管理和高速下載

5月22日:上線具備自動撥號功能的通話Agent

6月4日:推出AI秘書,可管理Gmail、日歷和Google Drive

6月10日:上線AI瀏覽器及工具市場MCP Store,拓展瀏覽能力

6月18日:發布AI Docs,支持文檔生成與編輯

6月25日:推出Design Studio,實現類Canva視覺創作體驗

7月10日:發布AI Pods,用戶可通過簡單提示生成播客

7月17日:AI Slides功能升級,支持多種高級編輯操作

7月31日:上線AI Slides 2.0上線,進一步優化交互與內容質量

8月1日:推出多智能體調度系統,單任務最多可并行10個Agent

二、Genspark怎么干?20人團隊組“復聯”,超八成代碼AI寫

Genspark把上述這種高頻交付的節奏稱為“gen speed”。背后的核心方法論,是一套“AI原生工作法”:沒有管理層級,每個成員都配備一組AI Agent當“助手”,可以獨立完成產品從設計到上線的全流程。

團隊內部將這種扁平協作的方式稱為“vibe working”。它借用了圈子里的“vibe coding”概念——后者主打“邊試邊寫”,不拘流程快速出活,而vibe working則將這種狀態擴展到整個產品開發過程,讓非工程師也能“帶著AI邊做邊試”。

朱凱華談到:“我們只需一支極小的AI原生團隊,像復仇者聯盟那樣開超級英雄模式。每個人都帶著一隊AI Agent當‘下屬’,一個人就能端到端把功能做出來。”在傳統公司,成百上千人的團隊往往需要多層管理、協調開會,效率被“流程”反復稀釋;而在Genspark,“這些摩擦幾乎為零”。

Genspark目前團隊規模僅約20人,超過80%的代碼由AI生成,再由工程師通過嚴格審查流程校驗質量。他們采用的是“少管控、多工具”(less control, more tools)的方式,避免傳統流程束縛。

不過,他也強調這不等于“vibe coding”式的隨意開發。Genspark依然堅持工程質量,只是在AI輔助下提高了整個團隊的交付速度。

事實上,Genspark早期也曾受到“固定流程”的困擾。當年Perplexity采用的三段式工作流(擴展關鍵詞→獲取網頁→重排摘要)在處理復雜任務時,“就像在迷宮里只能按固定路線走”,而Genspark一開始也走了類似路線,直到Super Agent上線后才真正跳出“既定路徑”的限制。

目前,Genspark基于MoE(Mixture-of-Experts)架構,接入了九種不同規模和專長的語言模型,能根據任務類型進行自動拆解、合理分配和交叉驗證。此外,平臺還配備80多種專用工具和十多個數據源,同時調動Claude、OpenAI、Gemini、DeepSeek、Grok等多個模型協同工作,并由匯總模型進行比對分析,挑選最優輸出路徑。

盡管也在自研前沿模型,但Genspark并不追求性能上的極致突破。朱凱華談及原因稱,“很多專有模型對于一些相對簡單的任務來說,太大、太慢、也太昂貴了。”Genspark的目標是讓模型承擔底層簡單但繁重的工作。

至于更大眾化的愿景,他提到了“vibe coding”的普及化,“很多非程序員覺得,‘聽起來酷,但我不會IDE、不會寫代碼’。但用Genspark,他們真的可以vibe起來。”

結語:AI原生公司如何跑出“gen speed”?

Genspark的案例展示了一種新的運作方式:小團隊、多Agent協作,全員成為自身產品的深度用戶(即“eat your own dog food”),再配合高頻更新和快速迭代的節奏。

在AI工具不斷泛化的背景下,這類模式或可為更多創業公司提供一條低人力高產能的路徑。Genspark給出了一個極端的參考值,但問題也隨之而來:這樣的節奏是特例,還是預示著一種新常態?

來源:VentureBe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