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
作者 | 李水青
編輯 | 心緣

四年前,阿里巴巴的名字幾乎成為“落魄巨頭”的代名詞:反壟斷重罰、螞蟻上市擱淺、頻繁的組織調整,讓這家互聯網巨頭股價從超300美元一路跌到60美元,被外界視為“失速的大船”。

對比之下,騰訊穩坐社交和游戲護城河,字節靠抖音和豆包破圈爆發,百度因文心一言率先“蹭上”AI熱點,阿里則被批評“掉隊”,深陷與拼多多的低價競爭,缺乏新的增長故事。

然而,700天過去,局面已徹底改寫。蔡崇信與吳泳銘接手后,阿里以“重新創業”的姿態押注AI。

阿里深夜大漲13%!3個月凈賺423億,云和AI殺瘋了,700天重造自己

▲蔡崇信(左)與吳泳銘(右)

它不是靠單一的爆款應用,而是以模型、云、應用三條戰線全面突圍:通義千問在開源模型中登頂,視頻生成模型萬相2.2躋身全球第一梯隊,AI編程模型Qwen3-Coder以低價打爆市場,最近3個月超20款亮眼新模型“井噴”,拿下眾多SOTA(最佳表現);淘寶、釘釘、夸克、高德、閑魚、優酷等業務全面AI化,隔幾天就“顛覆一個行業”,逐步把AI變成阿里業務的新底色。

阿里在被唱衰的低谷里,重構了屬于自己的新敘事。

8月29日晚間,阿里發布2026財年第一季度(對應自然年2025年第二季度)財報,財報顯示,阿里實現營收2476.52億元,同比增長2%;凈利潤為423.82億元,同比增長76%。其中,阿里云收入同比增長26%,創三年新高,AI相關產品收入連續八個季度實現三位數同比增長。

如下圖所示,在過去八個季度里,阿里云收入增速已去寒回暖,走出一個“U型”大逆轉。其本季度營收增速水平重回巨頭行列,接近谷歌云,超過AWS和微軟智能云。

阿里深夜大漲13%!3個月凈賺423億,云和AI殺瘋了,700天重造自己

▲阿里云在吳泳銘接手后近兩年里營收增長率一路上揚(智東西制圖)

今天的阿里,股價已在AI熱潮中反彈。市場重新審視這家公司:它不再是電商巨頭,而是一家正用AI重塑商業版圖的科技公司。

截至8月29日美股收盤,阿里股價上漲近13%,報135美元(約合人民幣963元)/股;市值達321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2949億元),再破3000億美元大關。

阿里深夜大漲13%!3個月凈賺423億,云和AI殺瘋了,700天重造自己

▲阿里昨日美股股價走勢(圖源:百度股市通)

在騰訊還在默默推進“應用落地”、百度仍為文心一言的產品化苦苦探索時,阿里憑借更堅決的投入和更龐大的戰略執行力,率先完成了從理念到商業化的全方位躍遷,借AI鋪就了一條重造自我之路。

一、千問大模型登頂,業務全面AI化,AI收入八連跳

重造自我,阿里AI轉型的第一張王牌,是模型層的突破。

2023年8月,阿里首次開源通義千問(Qwen),到2025年已迭代至第三代Qwen3,累計推出200余款模型,覆蓋從0.5B到百億級參數,橫跨語言、多模態、數學、代碼等領域:

– Qwen3發布僅一個月下載量突破1250萬,多個版本在權威榜單上超越Meta Llama 4和DeepSeek R1。Qwen3不斷衍生出至少20款新模型,這一數字超過月之暗面、智譜、字節跳動、騰訊、百度、階躍星辰等其他企業或研究機構在期間的開源模型總和。

– Qwen3-Coder引爆開發者社區,性能可比肩GPT-4.1,卻以Claude 4三分之一的價格橫掃市場。Qwen Code每天可享2000次免費調用,免費政策拉爆使用門檻。

– 萬相Wan2.1視頻生成模型在VBench測試奪冠,首創視頻生成與編輯統一解決方案。而后推出的Wan2.2可節省約50%的計算資源消耗,在復雜運動生成、人物交互、美學表達等維度上取得了顯著提升。

-通義千問系列中的首個圖像生成基礎模型Qwen-Image,共獲得通用圖像生成測試GenEval等12項SOTA(最佳表現),能準確生成不同語種的文字,編輯版本Qwen-Image-Edit更是讓人直呼“干掉PS”。

– QwQ-32B推理模型和Qwen3-235B-A22B混合專家模型,讓阿里在AI推理這一新戰場與OpenAI、DeepSeek正面競爭。

……

這些動作不僅讓阿里在學術和開發者社區聲名鵲起,還直接推動其被《時代》評為“開源AI領導者”。截至2025年4月底,基于Qwen的衍生模型已超過10萬個,成為全球最大的開源模型家族。

如果說模型是阿里的底座,那么應用就是讓AI真正跑起來的戰場。

淘天、釘釘、夸克等阿里的核心拳頭業務,正在塑造全面AI化的“新阿里”。

在核心業務淘天電商線,AI早已不只是“推薦商品”。淘天集團算法技術負責人、阿里媽媽CTO鄭波帶領的技術團隊提出了完整的AIGX體系,涵蓋索引、推薦、出價、拍賣、創意和數據的全面AI化。春節高管會上,阿里電商事業群 CEO蔣凡直言:“AI現階段的目標,是先幫商家降本。”從智能客服到個性化視頻種草,再到跨境電商的自動翻譯與合規檢測,AI正一點點改造電商的基本面。

在C端業務方面,阿里副總裁吳嘉帶隊的夸克,是阿里沖擊C端AI的“快艇”。全面升級后的“AI超級框”,集合了對話、搜索、寫作、健康、教育等功能,并相繼推出了AI相機、深度研究等應用。其目標是成為首個DAU過億的AI應用,直接對標百度搜索。吳嘉直言:“我們要做的不只是聰明助手,而是全民第一的AI入口。”

在B端業務方面,曾一度沉寂的釘釘,如今借AI重新崛起。阿里重組后,釘釘核心骨干回歸,結合通義模型推出智能會議、自動紀要、AI助理,直面飛書和企業微信。釘釘的復興,被視為阿里B端業務AI化的關鍵節點。其于8月25剛剛甩出的釘釘AI“全家桶”,軟硬件“組合拳”一起上向騰訊、字節發起了猛攻。

在出行與本地生活方面,全民級應用高德地圖也已全面AI化。高德地圖于今年8月推出全球首個AI Native地圖應用,“小高老師”能對話式推薦路線、預測路況、甚至協助駕駛。AI不再是附加功能,而成為應用的核心體驗。

除此之外,1688、優酷、閑魚等都在其應用場景中加速AI化,覆蓋電商、二手交易、內容推薦等多個場景。

從電商到地圖,從辦公到搜索,阿里在C端、B端和本地生活多線出擊,幾乎形成了“全域AI化”的版圖。

資本市場最關心的問題是:AI能否轉化為真金白銀?阿里的答案是肯定的。

2024年12月季報顯示,阿里云收入重回13%高增速。到2025年6月季報時,這一趨勢繼續,阿里云單季收入增長26%,AI相關產品收入已連續八個季度三位數增長,廣泛滲透到互聯網、零售、制造和傳媒等多個行業。

阿里深夜大漲13%!3個月凈賺423億,云和AI殺瘋了,700天重造自己

▲阿里云在吳泳銘接手后近兩年里營收及增長率一路上揚(智東西制表)

阿里云也是全球少有、國內唯一(公開盈利情況)已持續盈利且不斷增長的云廠商,2025年6月財季經調整EBITA?逼近30億元,同比增長26%

阿里深夜大漲13%!3個月凈賺423億,云和AI殺瘋了,700天重造自己

▲阿里云在吳泳銘接手后近兩年里的利潤及增長率也穩定在高水平(智東西制表)

盡管阿里云收入占阿里整體收入的比例仍然有限,但阿里云及AI的技術產品正全面接入阿里各條業務線,試圖成為整個阿里集團的業績增長一大新引擎。阿里本季度實現營收2476.52億元,同比增長2%(若不考慮高鑫零售和銀泰的已處置業務收入同比增長將為10%)。

凈利潤為人民幣423.82億元,同比增長76%;經調整EBITA(一項非公認會計準則財務指標)為388.44 億元,同比下降 14%,這一變化主要歸因于對 “淘寶閃購” 業務的投入,以及在用戶體驗、用戶獲取和科技研發方面的支出;不過,阿里中國電商集團實現的兩位數收入增長,以及多項業務運營效率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上述投入帶來的影響。

阿里深夜大漲13%!3個月凈賺423億,云和AI殺瘋了,700天重造自己

收入增長之外,AI還讓阿里的資本開支迅速放大:本季度阿里對AI+云的資本性投入達38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20%

這正是吳泳銘口中“未來三年的3800億元人民幣AI投資”的縮影。

二、吳泳銘的豪賭:3800億押注、KPI重構與人才攻堅

阿里AI化的背后,是戰略的徹底傾斜。

吳泳銘2023年上任不久,就提出“用戶為先,AI驅動”。此后的一系列動作清晰表明:阿里幾乎把全部籌碼押在這兩件事上。

阿里深夜大漲13%!3個月凈賺423億,云和AI殺瘋了,700天重造自己

▲吳泳銘

2025年2月,阿里宣布未來三年投入3800億元用于AI和云計算基礎設施,超過過去十年總和。蔡崇信則在2月的《南華早報》撰文指出,AI競賽的重點應從“極致智能”轉向“實用應用”,強調開源與小參數模型的普惠價值。

未來三年阿里AI在以下三大領域加大投資力度:AI和云計算的基礎設施建設,預期將超越過去十年的總和;大幅提升AI基礎模型的研發投入,并推動AI原生應用的發展;現有業務的AI轉型升級,運用AI深度改造升級各業務。

在組織層面,為了讓通義千問團隊更加專注于模型研發,阿里將通義App剝離阿里云,進入智能信息事業群,確保模型研發與應用推廣兩條腿走路。

為了加速AI創新,阿里還簡化匯報流程并強調快速決策。據晚點報道,阿里業務高管帶領團隊開會時有疑問,現場當即打電話聯系吳泳銘,得到答復后立刻做出了決策。

此外,阿里KPI全面轉向AI,從電商降本到應用創新,幾乎所有業務考核都指向AI化。人才方面,阿里引入了頂尖科學家許主洪等人加盟,通義實驗室也實現普漲職級,全面加薪。

馬云多次內部現身強調AI的重要性:“AI時代剛剛到來,一切才剛開始。”

2025年2月,當DeepSeek憑借推理模型震動全球時,阿里巴巴內部正經歷著一場壓力測試。據外媒The Information報道,就連退隱的馬云也開始頻繁過問通義千問大模型的進展。馬云的關注提醒Qwen3團隊成員,Qwen3不僅是阿里云的當務之急,也是整個阿里巴巴的當務之急。

阿里深夜大漲13%!3個月凈賺423億,云和AI殺瘋了,700天重造自己

▲馬云

壓力往往是最好的催化劑,AI敘事讓阿里股價應聲而漲。過去一年,阿里股價已上漲近67%,遠高于一年前的83美元(約人民幣合594元)/股,期間最高漲幅達83%。反壟斷罰款、被拼多多趕超擔憂等陰霾逐漸散去,AI巨頭阿里逐漸被認可。

阿里深夜大漲13%!3個月凈賺423億,云和AI殺瘋了,700天重造自己

三、深水區的挑戰:人才暗戰與競爭焦慮

AI的核心是人才,阿里AI轉型面臨的一大挑戰是人才爭奪。

隨著字節、騰訊等巨頭全面入局AI,阿里通義實驗室遭遇挖角風波。為了穩住隊伍,阿里不僅給研究員加薪晉升,還強調“長期投入”的戰略信號。但在行業普遍缺人、全球頂尖人才稀缺的背景下,這場暗戰遠未結束。高薪并非唯一手段,如何保持團隊初心與技術凝聚力成為關鍵。

DeepSeek、微軟與OpenAI等對手的壓迫,依然是阿里通義千問面臨的挑戰。

2025年初,DeepSeek憑借R1推理模型震驚業界,一度讓Qwen2.5的聲量黯淡。阿里旗下的飛豬甚至短暫使用R1作為AI旅行助手。雖然Qwen3發布后重新追趕,但阿里深知,競爭對手的速度可能隨時改變格局。模型競爭“各領風騷30天”,阿里需持續保持技術領先性與發布節奏感。

應用落地與商業閉環的平衡,是阿里業務部門在AI化時的另一大挑戰。

淘天集團蔣凡提出“AI先幫助商家確定性降本”,反映出AI在核心電商場景仍處于工具賦能階段,而非徹底重構業務。如何實現從“降本”到“增值”的跨越,是阿里能否真正成為AI公司的關鍵。

結語:技術—商業—生態的飛輪已起,但護城河在人才

經過700天的全面AI化,阿里已初步構建起“技術-商業-生態”的三角飛輪:通義千問代表了全球開源模型技術高度,淘天、釘釘、夸克等業務成為商業落地抓手,開源生態則形成廣泛開發者護城河。3800億的投入、堅決的組織調整與戰略定力,使其成為中國互聯網巨頭中AI布局最全、最先賺到錢的玩家。

這不僅是技術的勝利,更是蔡崇信與吳泳銘掌舵700天以來,阿里全面AI化戰略的一次集中爆發:從模型開源、業務重構到生態布局,一場由AI驅動的深刻變革正在這家巨頭的血脈中奔涌。然而,模型和資本都可以被復制,人才與長期創新文化才是阿里真正的護城河。AI不是短期競爭,而是長期創新。

對于阿里而言,700天只是起點。未來,它要在技術的前沿、商業的落地和生態的開放之間,持續保持動態平衡;讓AI不再只是“后驗股價的指標”,而是成為驅動增長的核心引擎。能否守住人才高地,將決定這家中國最典型的互聯網巨頭,能否真正完成向AI公司的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