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東西(公眾號:aichip001)
編譯 | 許丙南
編輯 | 程茜
智東西9月28日消息,9月24日,臺積電在硅谷圣克拉拉,集中展示了“用AI設計AI芯片”的全新設計策略,其在芯片工藝、封裝和設計流程多維創新下,目標是將AI計算芯片的能效提升約10倍。
據臺積電介紹,這一代新型芯片設計采用多晶粒(Chiplet)封裝架構,并通過AI算法優化電路布局等方法,大幅減少AI芯片的單位功耗。值得一提的是,EDA軟件廠商Cadence、新思科技等也在論壇上推出了最新的AI設計工具。根據路透社報道,這些工具在部分復雜設計任務中的表現已優于人工工程師。

▲先進的3D封裝技術
一、通信能效提高10倍,光互連提上日程
臺積電資深研發副總裁劉立成博士(Dr. LC Liu)透露,由于AI技術的廣泛應用,計算芯片功耗正在指數級攀升。劉立成強調,AI的蓬勃發展使芯片功耗面臨嚴峻挑戰。如今AI計算從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延伸到邊緣設備,催生了具身AI、鏈式推理、Agent代理等新產品,但這些產品需要處理更龐大的數據集、進行更復雜的計算并長時間運行。
他指出,過去五年間AI加速器單顆芯片的封裝功耗提高了3倍,部署規模在三年內增長了8倍。以數據中心為例,單機AI訓練服務器功率動輒上千瓦,在同等負載下相當于千戶家庭的用電量。因此,如果無法顯著提升能效,AI算力的可持續發展將難以為繼。

▲在等功耗下速度從N7到A14提升約1.8倍,功率效率改善約4.2倍
為了應對這一趨勢,臺積電提出通過先進工藝、封裝架構和AI設計的全方位創新來緩解功耗瓶頸。據劉立成介紹,臺積電正從邏輯工藝和3D封裝兩方面同時發力,并聯合生態伙伴優化設計方法學,力求將每瓦性能大幅提升。該策略包括進一步縮小制程節點、引入新型背面供電等晶體管技術,以及在封裝層面采用Chiplet小晶粒和垂直3D集成,減少數據傳輸損耗和功耗開銷。劉立成指出,只有同時在工藝、封裝和設計生態上取得突破,才能滿足AI時代急劇膨脹的算力需求。
在封裝與互連方面,臺積電聚焦3D芯粒集成和高速通信技術,以打破傳統單芯片的尺寸和I/O瓶頸。臺積電3DFabric包括SoIC(硅晶圓直接鍵合)、InFO和CoWoS(有機基板2.5D)以及SoW(硅晶圓級大規模封裝)等多項方案,覆蓋從移動端到超大規模AI系統的不同需求。
臺積電有關人員此前在技術研討會披露,基于臺積電N12工藝邏輯基底的HBM4高帶寬存儲方案,將比當前HBM3e顯著提升1.5倍。若采用臺積電N3P定制邏輯底板,可將HBM I/O電壓從1.1伏降至0.75伏,進一步節省內存訪問功耗。

▲HBM4的帶寬與能效表現
在計算芯片與存儲的互連上,臺積電持續縮小晶片間互連間距,其先進CoWoS封裝將微凸塊間距從45μm縮小到25μm,使2.5D封裝的能效相較前代提升1.6倍。而采用垂直堆疊的3D SoIC技術,由于省去了有機中介層,能效相比2.5D方案大幅提高6.7倍(但受限于工藝,目前3D封裝單一基底規模約為1倍光罩面積,相比2.5D CoWoS最高9.5倍光罩的整合面積略受限制)。
針對多芯粒系統的高速互連,臺積電聯合生態伙伴提供符合UCIe標準的Die-to-Die接口IP(如Alphawave、新思科技等),確保不同芯粒間的數據傳輸高效且兼容。值得關注的是,光互連技術也被提上日程:通過硅光子實現的共封裝光學(Co-Packaged Optics),有望讓芯片間通信能效提高5-10倍,延遲降低10-20倍,并顯著縮小系統尺寸。臺積電指出,這將是突破傳統電氣互連物理極限的關鍵方向。

▲引入光學技術勢在必行
Meta平臺基礎架構工程師考什克·維拉拉加文(Kaushik Veeraraghavan)在論壇演講中也佐證了這一觀點,稱當前電子互連已逼近極限,引入光學技術勢在必行,“這已不單是工程問題,更是基礎物理瓶頸”。此外,臺積電聯合新思科技和ANSYS采用AI協同優化光學封裝設計,又進一步提升了1.2倍的效率。
為了支撐高功率芯片,臺積電還開發了超高性能金屬-絕緣體-金屬電容(UHPMIM)結合嵌入式深溝電容(EDTC)的解決方案,使電源系統單位面積去耦電容增加1.5倍且無信號完整性損失。同時,臺積電引入EDA-AI自動化工具,將這種深溝電容的版圖插入效率提高10倍,封裝基板布線效率提升100倍。通過上述封裝和互連創新,臺積電的能效提升不再僅依賴摩爾定律的晶體管縮放,而是通過封裝與系統層面的集成實現數量級的進步。
二、5分鐘完成2天設計流程,AI能找到比人更優的解決方案
臺積電宣布與生態伙伴在EDA軟件上深度合作,利用AI算法來優化芯片設計流程,從而充分挖掘先進工藝和封裝的潛力。

▲技術路線圖
據路透社消息,Cadence Design Systems與新思科技兩大EDA廠商同步推出了AI驅動的設計工具。這些工具與臺積電的工藝平臺進行了深度對接,特別是針對A16(下一代約1.6納米制程技術節點)、N2P(2納米制程的增強版)、N3(3納米制程技術節點)等先進節點和3D-IC(三維集成電路技術,將多層芯片堆疊封裝)技術的AI設計認證流程。
實測結果顯示,在某些復雜芯片設計任務中,AI工具能夠找到比人工更優的解決方案,并將設計優化時間從工程師的兩天縮短到幾分鐘。臺積電3D IC方法學部門副處長Jim Chang在演講中分享了內部實驗數據“AI工具僅需5分鐘即可完成工程師需要2天才能完成的優化工作”。Cadence稱,基于臺積電先進封裝技術的HBM4測試芯片已完成設計驗證,即將流片,為下一代大算力芯片的CoWoS-L封裝打下基礎。
芯片IP供應商Rambus與Cadence指出,在邊緣計算和高級輔助駕駛(ADAS)場景下,GDDR6顯存以超過20Gbps帶寬提供了高性價比的方案,新一代GDDR7傳輸速度可達36Gbps/pin,將滿足未來更高帶寬需求。
結語:AI需求井噴,倒逼芯片設計行業創新
隨著AI應用規模的快速擴展,從數據中心到邊緣設備,全球算力需求呈指數級增長,帶動芯片功耗同步攀升。在摩爾定律逐步放緩的當下,單純依賴晶體管尺寸縮減已難以支撐AI對性能與能效雙重要求。
在這一背景下,能效革新愈發重要。值得注意的是,AI本身不僅是算力消耗的主因,更正逐步轉化為芯片設計領域的提效者。從協助工程師完成復雜電路優化,到參與能效建模、功耗預測,AI正深度嵌入EDA工具鏈、封裝架構規劃及能源調度等多個環節。
來源:路透社、臺積電、Cadence、Ramb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