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
編譯 | 許丙南
編輯 | 程茜

智東西9月30日消息,近期OpenAI密集推進算力擴張,頻頻簽下天價合作,引發市場熱潮。9月25日,CoreWeave(由英偉達支持的云服務初創公司)追加最高22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593億元)供給,較3月承諾的11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847億元)翻倍;9月23日,英偉達宣布計劃對OpenAI提供最高10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119億元)戰略投入,以換取股權及未來營收分成。

7月,甲骨文與OpenAI簽署30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14萬億元)的云服務協議,該協議屬于總額50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56萬億元)的“星際之門”計劃,由軟銀等機構參與出資。此外,芯片制造商博通確認新增一名1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11億元)級客戶,業界普遍認為該客戶正是OpenAI。

OpenAI密集落子算力帝國,千億大單綁定英偉達甲骨文

▲OpenAI巨大的交易規模,圖源:CNBC

雖然這家估值高達50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6萬億元)的AI創企目前仍在燒錢虧損,但卻憑借與多家科技巨頭達成的上百億美元乃至上千億美元協議,依舊助推了本周美股指數接連創出新高。

OpenAI方面強調,短期虧損與高強度前置投入是為未來模型與產品迭代鋪路。但多家機構亦警示風險,質疑其生態的可持續性。根據貝恩公司年度科技報告測算,至2030年全球AI算力需求或達200GW。若年化資本投入約50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56萬億元),即便OpenAI每年新增約2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4萬億元)營收,市場仍存在約80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69萬億元)缺口。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合作關系不僅體現在合同金額上,也通過股權和供應鏈深度交織。公開信息顯示,在3月CoreWeave上市前,OpenAI便已對其投資3.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5億元);2024年10月,英偉達亦參與了OpenAI一輪6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70億元)的融資;《金融時報》在今年5月報道,甲骨文計劃投入約4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844億元)采購英偉達芯片,用于建設OpenAI的數據中心。

OpenAI密集落子算力帝國,千億大單綁定英偉達甲骨文

▲資金動向示意圖,此圖由AI生成

9月,英偉達還披露收到CoreWeave一份價值約6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48億元)的GPU訂單,進一步強化了產業鏈內部的互相綁定(如圖,資金在幾個公司內部循環流轉)。分析人士指出,這種這種環環相扣的資金與訂單流動,形成了“自我循環”式的資金流動,也帶來了風險隱憂。

對于種種質疑,OpenAI首席財務官薩拉·弗萊爾(Sarah Friar)透露,公司預計2025年收入約13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925億元),遠低于已簽署的數千億美元級別合同。她稱“技術浪潮需要大手筆基礎設施投入”,并引用互聯網早期建設過度的例子來辯護。OpenAI首席執行官阿爾特曼(Sam Altman)則說到,“公司愿意為未來的增長而長期虧損,這就是實現AI所需的基礎設施”。

結語:OpenAI正演繹新世紀版互聯網泡沫?

投資機構Bespoke發文強調,OpenAI與英偉達的合作與2000年前后互聯網泡沫時期的“供應商融資”模式相似,若其增長依賴供應商資本注入,整個生態恐難以持續。財富管理公司One Point BFG首席投資官彼得·布克瓦爾(Peter Boockvar)稱,這些交易金額“遠超上世紀末”,AI企業必須創造巨額利潤才能兌現投資回報。

從英偉達的千億美元投入,到CoreWeave翻倍追加,再到甲骨文的Stargate合同,OpenAI在短短三個月內簽下的合作金額和數量已遠超以往。與過去相比,資金與股權、訂單的交織關系更為復雜,巨頭環環相扣。AI的需求確實在快速增長,但是否能支撐起如此龐大的資本綁定,仍存在巨大不確定性。

來源:CN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