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
編譯 | 王涵
編輯 | 漠影
智東西10月12日報道,10月9日,美國《時代周刊》(Times)公布2025年度最佳發明榜單,華為、聯想、比亞迪、榮耀、小米、DeepSeek、宇樹科技、追覓科技、雷鳥創新、XREAL、影石創新、傳音、韶音、松鼠AI、極哲、科技、零零科技、和生創新、拓竹科技等中國品牌的多款代表性產品上榜。
25年來,《時代周刊》年度最佳發明一直是全球科技創新的重要風向標,會重點推薦每年最具影響力的新產品和新創意,今年更是史無前例地評出迄今規模最大的榜單——共有300項發明,涵蓋36個品類。
智東西整理了其中60款代表性發明,涉及生成式AI、機器人、芯片、智能電腦、智能手機、智能穿戴、智能眼鏡、智能家居、智能出行、腦機接口、智能睡眠、AI應用、醫療健康、能源電力、衛星通信、宇宙發現等領域。
透過這份寶藏清單,你將縱觀最具爆發力的科技風口,飽覽前沿創新突破,窺見這些發明將如何顛覆我們身處的時代。
未來已來,中國力量正在創造更多的驚喜。

一、生成式AI:DeepSeek R1地位依舊,Claude Sonnet 4和Cursor推動AI編程發展
在《時代周刊》2025年度最佳發明榜單中,中國深度求索的DeepSeek-R1、Anthropic的Claude Sonnet 4以及Anysphere的Cursor平臺以及谷歌DeepMind世界模型Genie 3等等頂尖大模型及AI編程工具登榜。
DeepSeek在今年初橫空出世,用極低的成本實現了媲美世界頂尖模型的實力,這個來自中國的AI大模型給世界打下“當頭一棒”。
Claude Sonnet 4和Cursor的登榜則從側面透露出,當下AI在自動化編程領域的發展勢頭正猛。
1、DeepSeek R1:震撼世界的中國AI
年初,DeepSeek R1高級推理模型的橫空出世,堪稱AI領域的“震驚世界第一槍”。當科技巨頭們近年向生成式AI項目投入數百億美元時,這家中國初創企業僅用數月就打造出在行業基準測試中媲美OpenAI、當時最先進產品的模型,且宣稱訓練成本僅6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4268.8萬元)。該模型的算力消耗僅為美國競爭對手的零頭,至今仍向用戶免費開放。
2、Anthropic Claude Sonnet 4:開發者的第一選擇
當Anthropic于五月發布Claude Sonnet 4模型時,這款通用大語言模型迅速獲得用戶青睞,該模型發布一周內即有75%的API用戶完成遷移。根據門洛風投的調研,該版本迅速成為編程開發者首選,在企業級開發者市場的占有率超過OpenAI兩倍以上。
發布后Anthropic大幅擴展了Sonnet的上下文窗口,使其能處理長達7.5萬行代碼的超長提示,容量達到包括GPT-5在內的競品兩倍有余。該公司在9月推出的Sonnet 4.5版本,進一步實現了更快速精準的運算能力。
3、Anysphere Cursor:氛圍編程開拓者
Cursor是Anysphere公司推出的AI編程平臺,允許用戶通過對話式指令編寫和編輯代碼。Cursor融合了自主研發的AI模型及OpenAI、Anthropic等公司的技術,能夠自動化完成大量軟件開發工作。
據Anysphere稱,超過5萬家企業,包括逾半數財富500強公司,正在使用Cursor,每日生成超1億行代碼。今年6月,Anysphere獲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4億元)融資。
4、谷歌DeepMind世界模型Genie 3:與AI對話生成三維世界
對于大多數AI模型,用戶輸入提示后只能獲得靜態回應。而谷歌DeepMind于8月推出的世界模型Genie 3,卻能將文字提示轉化為可交互的數字世界。
只需讓Genie 3生成一條河流,再指令它添加小船或海洋生物,系統便能即時呈現驚艷視覺效果,并支持用戶連續數分鐘在場景中自由探索。
谷歌稱,該工具目前僅向部分學者和創作者開放,其應用潛力涵蓋教育領域(如模擬古羅馬探險)及高風險場景的AI智能體訓練。

二、機器人:宇樹R1、Figure 03齊亮相,通用人形機器人成熱點
如今,人形機器人成了機器人行業的熱點。Figure AI首席執行官布雷特·阿德科克曾估算,這個賽道的市場規模將達40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84.6萬億元)。
定位家用市場的Figure 03和面向研究人員的宇樹R1是兩款較有標志性的產品,這兩家企業的差異化發展路徑也顯示出了人形機器人產業的兩條發展路徑:家庭服務與科研開發。
除了人形機器人外,掃地機器人、無人機等消費級產品也在不斷推陳出新。
1、宇樹R1:雙足可編程機器人
從無人機到自動駕駛汽車,當今大多數機器人并非科幻作品中構想的人形形態,中國宇樹科技開發的R1機器人則成為例外。
這款于七月發布的雙足可編程機器人起售價僅5900美元(約合人民幣4.2萬元),主要面向測試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項目的研究人員、教育工作者及軟件開發者。
R1重量僅55磅,配備支持語音識別和圖像處理的內置AI系統,擁有26個關節(人類關節數約為300個),憑借拳擊、奔跑甚至側手翻等復雜動作令觀眾驚嘆不已。

2、Figure 03:居家場景人形機器人
Figure 03是一款由Figure AI制造的人形機器人,該機型被定位為Figure首款可量產人形機器人,最終將能參與自身生產線作業。
今年10月面世時,Figure 03已能完成折疊衣物、裝載洗碗機等家務勞動,但仍需人類協助,比如啟動洗碗機程序或拾取掉落物品。目前該公司正開展大規模數據采集,通過訓練Helix神經網絡提升機器人執行多元化任務的能力。
首席執行官布雷特·阿德科克認為,機器人技術正經歷與數字AI相似的發展曲線,預示重大能力突破即將來臨。他計劃在明年將Figure 03引入特定試點家庭。

3、追覓X50 Ultra掃地機器人:專為真實家居環境設計
雖然掃地機器人尚未擁有完全自主意識,但追覓X50 Ultra無疑將這一愿景向前推進了一步。
這款于二月發布的吸塵設備搭載智能導航系統,能識別多達200種物體,并支持語音指令響應,無需人工解救被困角落的“可憐”家電。
憑借全新ProLeap系統配備的可伸縮支腿,攀爬高度達2.5英寸,它還能完成拖地、清潔臺階及跨越電線等障礙物的任務。
換言之,X50 Ultra專為真實家居環境設計,無論是房間門檻還是雜物堆放都能從容應對。追覓官方聲稱,該產品已成為品牌迄今最暢銷的掃地機器人。

4、零零科技HoverAir X1 ProMax:隨行跟拍飛行相機
記錄生活時刻的兩難困境在于:用戶必須抽身于當下時刻才能進行拍攝。HOVERAir X1 PROMAX則打破了這一局限。
這款運動相機小巧到可輕松放入口袋。當用戶在滑雪坡道上飛馳或穿越山脊線時,設備能自主飛行跟隨,通過AI技術拍攝8K視頻并持續追蹤主體。內置傳感器有效規避碰撞風險,其采用的航空級柔性材質更具備卓越韌性,足以承受意外墜落的沖擊。

5、影石影翎Antigravity A1:沉浸式360度無人機相機
影石影翎Antigravity并非首家在無人機上安裝360度相機的公司,但自稱是首個從一開始就圍繞此類相機設計無人機的品牌。
A1隨附一副頭部追蹤眼鏡和一個經重新設計可單手使用的控制器。這意味著飛手可以獲得他們喜歡的任意方向的無人機視角,創造更沉浸的體驗。由于A1僅重249克,美國及大多數其他市場的買家無需持有無人機操作執照即可飛行。

三、芯片:量子計算迎來“寒武紀大爆發”,專注降低算力和功耗門檻
隨著AI大模型規模的不斷擴大、AI在各行各業的應用不斷拓展,AI基礎設施也隨之一同迭代。端側芯片支撐AI無處不在的部署,算力普惠給中小AI企業帶來同等發展機會,量子計算則為AI迭代打好基礎。
計算技術的多維演進,正為AI從工具向生產力的轉化升級構建技術基座。
1、Ambiq SPOT超低功耗芯片:突破AI設備的能效瓶頸
人工智能技術向來以高能耗著稱,其在輸出信息時往往消耗大量電力。對于電池供電設備而言,這構成嚴重制約,制造商不得不在耗能的AI功能與有限電量之間艱難取舍。
Ambiq獨有的亞閾值功率優化技術(SPOT)芯片架構,使AI推理任務能在本地離線運行,在提升運算速度與功能的同時顯著降低能耗。
目前該芯片已植入2.8億臺商用設備,包括佳明與小米的智能手表,2025年7月,該公司正式登陸公開市場。

2、量子芯片全行業突破:量子計算迎來“寒武紀大爆發”
雖然量子計算機時代尚未完全到來,但過去一年間的技術突破正加速這一未來。谷歌在12月發布Willow量子芯片后,微軟的Majorana 1與亞馬遜的Ocelot相繼問世,而行業領軍者IBM也計劃在年底推出Nighthawk處理器。這些芯片均展現出提升量子系統穩定性與可靠性的能力。
應用量子計算咨詢公司創始人馬林·伊維齊克認為,盡管技術路徑各異,但同步突破標志著該領域正經歷“寒武紀式物種大爆發”。雖然諸多工程挑戰依然存在,但競賽焦點已轉向誰能最快實現規模化應用。

3、Quantum Brilliance Quoll:鉆石量子微處理器
與傳統需要極端冷卻和真空保護的量子計算機不同,Quantum Brilliance在美國田納西州橡樹嶺國家實驗室部署了首套商用量子-經典混合集群,利用鉆石天然晶格缺陷作為量子比特。
其CEO馬庫斯·多爾蒂稱,鉆石量子比特不僅比傳統量子比特更穩定,還能在室溫下運行以節省能源與空間。這臺約臺式機大小的量子微處理器已能在測試中維持超過1毫秒的量子態,未來有望助力分子間化學反應的模擬研究。

四、智能電腦:英偉達降低算力門檻,三星想用太陽能給電腦供電
英偉達DGX Spark將petaflop級算力帶入桌面,大幅降低AI研發門檻;聯想Yoga太陽能筆記本通過24%光電轉換率實現陽光直射20分鐘支撐1小時使用的突破;傳音Tecno Megabook S14以不足2磅重量問鼎全球最輕筆記本,并集成離線AI能力。
這三款產品分別展現了計算設備在普惠算力、能源自治與極致便攜三大維度上的創新設想。
1、英偉達DGX Spark桌面超級計算機:普及AI算力的里程碑
迄今為止,強大AI算力始終被高昂的云集群服務所壟斷。而英偉達DGX Spark通過搭載Grace Blackwell GB10超級芯片,將1 petaflop算力與128GB內存濃縮至桌面級設備。該設備可對高達2000億參數的AI模型進行微調。
“在桌面設備上實現petaflop級AI性能具有革命性意義,這將真正推動AI技術民主化。”英偉達高性能計算與AI工廠解決方案高級總監迪翁·哈里斯強調。英偉達DGX Spark桌面超級計算機通過多機并聯可處理更龐大模型,現以3999美元(約合人民幣2.8萬元)開放預售。

2、聯想Yoga太陽能筆記本:光能充電的移動辦公伴侶
為解決用戶的電量焦慮,聯想推出尚處于概念階段的Yoga太陽能筆記本。其在頂蓋全面嵌入背接觸式光伏電池,可利用室內外環境光為設備充電。
這款15毫米超薄設備不僅實現24%的光電轉換效率,更采用“太陽能優先”算法優先實時供電后再存儲盈余能量。在陽光直射20分鐘即可支撐1小時視頻播放。

3、傳音Tecno Megabook S14:超輕量筆記本電腦
這款中國制造的14英寸OLED筆記本重量不足2磅(約907克),自稱“全球最輕”(蘋果13英寸MacBook Air重2.7磅)。
但其亮點不止于此:S14搭載傳音自研AI模型,可離線完成會議轉錄、文檔分析、圖文音混合搜索等任務。傳音PC產品總監Daniel Kang強調:“產品核心競爭力在于離線智能辦公能力——無論身處航班、偏遠村莊或注重隱私的場景。”

五、智能手機:華為、小米憑攝影功能上榜,榮耀成為“幕后贏家”
從入選的智能手機來看,雖然不全是國內知名品牌的產品,但都各具特色。華為Pura 80 Ultra和小米15 Ultra以攝影功能取勝,Light Phone III則主打極簡,中國友宏科技Jelly Star手機號稱是“全球最小安卓機”。值得注意的是,iPhone并沒有出現在榜單中。
此外,榮耀為智能手機研發的硅碳電池、深度偽造檢測工具,也都入選了年度最佳發明。
1、華為Pura 80 Ultra:智能手機影像新標桿
華為Pura 80 Ultra專為熱衷記錄周遭世界的用戶打造。華為歐洲產品負責人Andreas Zimmer稱:“我們開發了一款出色的相機,而它恰好也是部智能手機”。
這款7月發布的機型首創可切換雙長焦鏡頭,以微型化結構復刻數碼相機機械原理。雙鏡頭支持3.7倍與9.4倍變焦,一英寸傳感器增強進光量,并能識別150萬種色彩,最終在任何光線下都能呈現細節豐富、色彩生動的照片與視頻。

2、小米15 Ultra
這款智能手機的影像系統由華為與德國相機品牌徠卡聯合設計,鏡頭模組復刻復古相機美學。整機更深度融合谷歌Gemini模型驅動的AI工具集,實現智能影像新高度。

3、Light Phone III:無干擾5G手機
Light聯合創始人唐凱威是華裔,曾供職諾基亞,他坦言“離職是因為不理解每半年推新機的意義。”
Light專注極簡設備,其前代產品僅支持通話短信,配備電子墨水屏與多日續航。4月發布的Light Phone III在保持減擾設計的同時,增加了相機、基礎GPS導航、5G熱點及類黃頁目錄等現代功能,但仍不配備瀏覽器與社交應用。

4、Unihertz Jelly Star:超小型智能手機
Jelly Star證明智能手機不必千篇一律。
中國公司Unihertz(友宏科技)推出這款3英寸屏幕、信用卡大小的設備,號稱“全球最小安卓手機”,該機型憑借彩色半透明背殼與隨鈴聲、通知及音樂律動的LED燈顯脫穎而出。這款手機可以運行常規手機應用,但部分用戶利用小屏特性主動限制自己陷入“滑動沉迷”。

榮耀為智能手機研發的硅碳電池、深度偽造檢測工具,均入選年度最佳發明。
5、榮耀硅碳電池:更輕薄、更持久的電力解決方案
當前大多數設備采用的鋰離子電池已達到密度極限,制約了折疊設備進一步輕薄化。
榮耀的新型電池設計在壓縮材料體積的同時延長了續航時間。繼2024年推出含硅量10%的硅碳電池后,今年該公司再次發布含硅量達25%、厚度僅2.3毫米卻擁有6100mAh容量的升級版本。
這款新電池已搭載于7月發布的榮耀Magic V5手機,續航達35小時以上,并將陸續應用于榮耀智能手表與筆記本電腦產品線。

6、榮耀端側AI深度偽造檢測:保障數據財產安全
榮耀在其最新旗艦手機Magic 7 Pro中還內置了深度偽造檢測工具。該功能直接在設備端掃描視頻中是否存在斷裂幀或不自然面部動作等特征,既降低延遲又避免數據外傳。
榮耀副總裁孫建法稱,這項首創的保護措施“將檢測負擔從用戶轉移至設備,使每個人都能在AI時代安心探索”。據公司介紹,該功能適用于榮耀自有通話應用及微信、WhatsApp、Messenger、Botim等社交平臺,同時支持抖音、嗶哩嗶哩等短視頻與流媒體應用。

六、智能穿戴:華為、蘋果領軍智能手表,AirPods Pro 3憑“實時翻譯”再攻下一城
智能手表繼續專注運動健康功能,耳機則裝配上了AI功能。此外,可穿戴健康監測產品種類日益豐富,腕間、指尖都能化身“健康雷達”,時刻監測健康指標。
1、華為Watch GT 6 Pro智能手表
華為Watch GT 6 Pro智能運動腕表在記錄速度、距離、功率、定位等核心運動數據并顯示地圖的同時,更具備100多種專業運動模式,涵蓋騎行、高爾夫、自由潛、滑雪等多場景需求。
除藍牙通話基礎功能外,其還可化身手機遠程快門控制器,兼具語音備忘錄記錄與音樂播放功能,全面覆蓋運動與生活全場景。

2、Apple Watch Series 11
蘋果全新Apple Watch?Series 11智能手表新增經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許可的高血壓檢測功能,可及時向用戶提示慢性高血壓征兆。該功能通過光學心率傳感器數據,精準分析用戶血管對每次心跳產生的壓力反饋。

3、Whoop MG:C羅投資的醫療級健康監測
頂尖運動員使用的健康追蹤設備是什么?答案很可能是代表“醫療級”的Whoop MG。5月發布的這款可穿戴設備提供臨床級心電圖表征心血管健康,通過“每日血壓洞察”(測試版)揭示睡眠質量與壓力水平,且腕間不設屏幕避免干擾。
基于十余年精英運動員數據積累(C羅、馬霍姆斯、麥克羅伊等均為投資者),設備新增“衰老速率”評分,直觀顯示近期習慣對長期健康的影響。

4、Oura Ring 4:全面精準監測數據
這款由芬蘭公司推出的新一代智能指環將信號通道數提升至前代2倍,實現更全面精準的生理數據監測。新增的“智能感知”技術可捕捉血氧、心肺頻率、皮溫波動與運動數據。
2024年12月,Oura Ring 4發布兩個月后,該公司推出訂閱制“癥狀雷達”服務,通過生物特征識別流感等呼吸道感染早期征兆。

5、AirPods Pro 3:“實時翻譯功能”亮眼
在特定價位上,主動降噪耳機的表現頗為相似。但蘋果硬件工程高級副總裁約翰·特努斯稱,蘋果9月發布的AirPods Pro 3是“一次巨大的飛躍”。
除了降噪效果是上一代的兩倍、使用光電容積脈搏波傳感器追蹤佩戴者心率、必要時可作為助聽器使用外,其新增的“實時翻譯”功能能通過蘋果智能系統,即時翻譯法語、德語、葡萄牙語、西班牙語或英語使用者之間的對話。意大利語、日語、韓語和中文翻譯功能將于年底前推出。

6、韶音OpenRun Pro 2:骨傳導耳機新紀元
保持耳道開放、讓用戶在聆聽音樂時感知環境的骨傳導耳機正流行,但傳統產品常在音質(尤其低音)方面做出妥協。韶音發言人Jayme Schwartz稱,OpenRun Pro 2“解決了長期困擾用戶的場景感知與沉浸聽感不可兼得的難題”。
該耳機的核心亮點是全新DualPitch技術,結合骨傳導呈現清晰中高頻,通過空氣傳導增強低頻。該產品自2024年8月上市后,在北美售出63萬臺,全球銷量達180萬臺。

7、Nothing Headphone(1):半透明耳罩窺見耳機內部
高端耳機通常采用中性色輕質塑料制造。英國品牌Nothing突破大眾市場邏輯,推出這款配備矩形半透明耳罩與金屬元件的頭戴式耳機。
該品牌聯合創始人兼CEO裴宇是國內手機品牌一加(OnePlus)的聯合創始人之一,他將其產品的設計美學形容為“復古未來主義工程學與人文溫度的結合”,并透露主要用戶群是年輕創意階層。

七、智能眼鏡:Meta雷朋智能眼鏡搭載顯示屏和腕帶,國產AR眼鏡逐漸輕薄化
智能眼鏡邁向實用化,Meta雷朋眼鏡實現隔空交互,XReal打造口袋AR影院,雷鳥集成多場景AI應用。
1、Meta雷朋眼鏡:智能眼鏡標桿
雖然扎克伯格在9月演示Meta雷朋眼鏡與神經感應腕帶時出現技術故障,但這套可穿戴設備仍展現出突破性,其右鏡片嵌入600 × 600像素顯示屏,可直接處理訊息通話;獨創肌電腕帶通過捕捉前臂肌肉微電流實現隔空手勢交互。其神經感應腕帶續航達18小時,眼鏡(支持定制鏡片)續航6小時。

2、XReal One:輕松體驗AR世界
增強現實技術可以帶來奇妙體驗,卻常因需要佩戴笨重的虛擬現實頭顯設備,讓人望而卻步。XReal全新的One系列影院級AR眼鏡提供了解決方案。
這款外觀與普通墨鏡無異的產品,通過USB-C線纜連接手機、平板、電腦或游戲主機后,可投射出最大310英寸的懸浮虛擬屏幕。
內置空間計算芯片使屏幕能固定在任何位置,穩定的視覺效果有效減輕暈動癥。XReal聯合創始人徐馳認為,這實現了“人人隨時隨地享受AR”的愿景,“讓人們首次得以將沉浸式影院體驗裝進口袋”。

3、雷鳥X3 Pro AR眼鏡:輕酷AR智能眼鏡
這款采用MicroLED微顯示技術與波導方案的增強現實眼鏡,集成了實時翻譯、智能導航、場景記錄、通話轉寫及第一視角拍攝等多項AI功能,并兼容Facebook、WhatsApp、TikTok等主流安卓應用。

八、智能家居:和生創新讓風扇實現自動追蹤,拓竹把3D打印帶進家里
三星藝術電視通過畫框設計實現科技產品家居化,極哲三折投影儀以可折疊形態重塑移動娛樂體驗,和生創新風扇運用毫米波雷達實現精準送風,共同展現智能家居設備從功能導向轉向環境融合的新方向。
與此同時,拓竹科技的3D打印系統通過模塊化設計與AI輔助制造,推動個性化生產從專業領域向消費級市場普及。
1、三星The Frame Pro畫壁藝術電視
延續前代產品的成功理念,三星于四月發布的The Frame Pro系列致力于讓科技更好地融入家居環境。這款電視采用可定制畫框設計,能像畫廊展品般與墻上的相框、藝術品完美融合,待機時可直接展示博物館收藏的數字名作。
在保持4K超高清分辨率和120Hz高刷新率等旗艦配置的同時,它還搭載多項智能工具,使其在智能電視領域保持強勁競爭力。為解決線纜影響美觀的痛點,配套的無線集線器可在9米距離內向電視傳輸信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無線束縛”。

2、極哲Aurzen ZIP三折疊投影儀
從錢包到筆記本電腦,“可折疊”已成為便攜性的關鍵,娛樂設備亦不例外。極哲Aurzen新推出的掌上三折投影儀Aurzen Zip,正是這一理念的體現。
它采用專利Z形設計,支持無Wi-Fi同屏、零延遲自動對焦,并設有專為播放TikTok設計的豎屏全屏模式;展開后即自帶可調支架,無需三腳架。產品總監 Mike Zeng稱:“無論是投射家庭影集,還是在旅途中與朋友共享游戲畫面,Zip都能將平凡時刻變為共同冒險。”

3、和生創新Dreo TurboPoly Fan 707S智能空氣循環扇
保持涼爽并非易事。風扇雖是消暑利器,但其機械擺動往往難以精準送風。和生創新Dreo TurboPoly Fan 707S落地扇通過內置毫米波雷達傳感器,可實時追蹤室內人員位置。
和生創新Dreo副總裁Joshua Gunn介紹,這款高度可在39至44英寸間調節的風扇能“自動調整氣流朝向使用者,代表著風扇技術的進化新方向”。該產品送風距離達110英尺,可在不到一分鐘內讓標準房間空氣循環流通,運行噪音卻始終低于25分貝。

4、拓竹科技旗下H2D 3D打印機
拓竹科技是3D打印領域最知名的品牌之一,其新款H2D打印機堪稱品牌迄今配置最完善的機型。
該設備的雙噴嘴系統可實現薄至0.2毫米的打印精度,材料在擠出前會經過15個精密傳感器檢測,擠出時加熱溫度達350攝氏度,打印速度高達每秒600毫米。
該設備還配備AI視覺追蹤系統,實時監測打印過程以避免失誤。搭配可選配的激光雕刻模塊與繪圖筆,H2D儼然成為全功能制造終端。

5、拓竹科技旗下CyberBrick模塊化3D打印玩具系統
來自拓竹科技MakerWorld生態系統的CyberBrick系列套件,近日推出了包含模塊化3D打印零部件的遙控玩具組裝套裝(不含3D打印機)。為助力STEM教育啟蒙,CyberBrick組件無需焊接、布線或編程基礎即可完成組裝。
進階用戶則可通過編程自定義模板或創造全新設計——從R2-D2機器人到游泳小黃鴨,皆可與全球愛好者社群共享。

九、智能出行:比亞迪名揚海外市場,創新電動自行車帶來出行新體驗
新能源出行方式不再小眾,電動汽車與多功能電動自行車實現市場靈活便捷的通行需求。
1、比亞迪海鷗電動汽車
在全球眾多地區,這家電動汽車制造商早已家喻戶曉。
比亞迪海鷗(部分市場命名為“Dolphin Surf”)作為品牌明星車型,這款緊湊型兩廂車基礎版搭載30千瓦時電池組與55千瓦電機,續航里程達190英里,最高時速81英里。
比亞迪海鷗起售價7.38萬元人民幣,是比亞迪最親民的電動車型。今年六月,第100萬輛海鷗駛下生產線,該車型早在年初就已登陸歐洲15國市場。

2、Olto電動自行車
面對如今令人眼花繚亂的輕出行市場,Olto以流線型設計巧妙融合電動助力車、電單車和滑板車三者優勢。這款重176磅(含可更換電池)、雙人座駕的微型車不僅符合自行車道行駛標準,更無需駕照、注冊或保險手續。
其續航達40英里,支持最高33英里時速。 Infinite Machine聯合創始人約瑟夫·科恩坦言:“要讓人們擺脫汽車依賴,必須提供優質替代方案。”

十、腦機接口:無創、非侵入式是發展方向,部分設備已邁向臨床階段
Cognixion Axon-R通過非侵入式頭戴設備實現失語者的語音重建;NeuroVigil iBrain以便攜監測實現神經系統疾病的早期預警;Synchron Stentrode則通過血管植入的微創方式,讓癱瘓患者用思維控制iPad等電子設備。
這三項腦機接口產品都已從實驗室研究邁向實際臨床應用階段,為非侵入溝通、無創診斷和微創控制開辟了技術路徑。
1、Cognixion Axon-R:無聲者的語音橋梁
這款非侵入式頭戴設備為因腦外傷、中風、漸凍癥等神經疾病失語的人群重建溝通能力。通過捕捉眼動、頭部動作及腦電信號,Axon-R可識別字母、單詞及指令,并構建個性化AI輔助模型預測用戶意圖。設備揚聲器能以使用者原有音色合成語音。
今年3月,該設備已啟動針對晚期漸凍癥患者的臨床試驗,目前正通過腦機接口領軍企業Blackrock Neurotech向全球十余個主要醫療系統推廣。

2、NeuroVigil iBrain:便攜式AI腦功能監測儀
曾作為霍金研究設備的iBrain于2024年在美國四州獲批投入研究使用。這款家用無線腦電圖設備通過AI解析腦電生物標記,可在癥狀出現前對呼吸暫停、帕金森、腦腫瘤及藥物副作用等進行預警。
該公司曾獲得8.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0.5億元)B輪融資,估值6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26.9億元)。創始人菲利普·洛博士受父親疾病啟發投身預防神經科學,他認為:“通過精準AI算法,無需侵入大腦即可診斷腦部問題。”

3、Synchron Stentrode:開拓性腦機接口技術
Synchron公司開發的腦機接口旨在幫助癱瘓或重度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僅通過思維即可控制智能手機等數字設備。
該研究性設備由微型電極陣列構成,無需開顱手術,可通過血管植入大腦,其原理類似于支架植入。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湯姆·奧克斯利表示:“這項能克服神經系統損傷的潛在療法具有革命性意義。”
這家總部位于美國紐約布魯克林的企業已完成兩項臨床試驗,近期展示了一位患者成功控制iPad,成為首例實現該功能的腦機接口,該公司正籌備在未來數月開展更大規模研究。

十一、智能睡眠:自適應調整睡眠環境、內置藍牙揚聲器輔助睡眠,睡眠科技從全方面幫你做個美夢
隨著技術升級,睡眠體驗也邁向智能化。
Manta睡眠眼罩通過嵌入式揚聲器,打造沉浸式入眠體驗;佳明Index臂帶以可機洗織物材質突破佩戴舒適度瓶頸;Ozlo Sleepbuds則通過感知-干預閉環系統,智能調節適宜的睡眠環境。
1、Manta智能遮光睡眠眼罩:沉浸式入眠體驗
新版睡眠眼罩融合獨家全遮光C形眼罩設計(適配側臥姿勢)與內置藍牙耳罩揚聲器,讓用戶能在音樂、白噪音、冥想引導或播客中入眠。
聯合創始人本·施瓦茲強調:“側臥時耳部零壓迫感,這得益于夾層泡沫中嵌入的超薄揚聲元件。”24小時續航能力使其成為該品牌迄今最先進的睡眠輔助設備。

2、佳明Index睡眠監測臂帶:更舒適的可穿戴睡眠方案
針對腕戴式睡眠監測設備影響夜間舒適度的問題,運動科技品牌佳明于6月推出創新臂帶式設計。這款可機洗織物臂帶可以監測睡眠階段的心率變異性、呼吸波動與表皮溫度,能夠配合“智能喚醒鬧鐘”在淺睡階段輕柔震動喚醒用戶。
佳明高管蘇珊·萊曼稱,設備會將夜間數據與個性化睡眠評分同步至手機應用,幫助用戶了解“日間精力儲備狀態”。

3、Ozlo Sleepbuds:柔性藍牙耳塞
多數睡眠設備僅止于監測,而Ozlo柔性藍牙耳塞能主動適配睡眠狀態:內置加速度計檢測入睡后自動切換至降噪模式,搭載環境傳感器的充電艙持續記錄睡眠參數并提供改善建議。
Ozlo Sleepbuds下一步計劃將通過聯動機控恒溫器,在監測到睡眠不安時自動調節臥室溫度。該產品已納入美國健康儲蓄賬戶報銷范圍。

十二、AI應用:語音增強、教育專家、時尚導購,AI滲透進生活各個角落
Adobe重塑音頻制作標準,松鼠AI服務2400萬學生個性化學習,Phia以50萬用戶革新時尚消費決策……當然不止這些方面,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我們的生活。
1、Adobe Podcast語音增強引擎:創作者音頻處理利器
從《Joe Rogan》到《Call Her Daddy》再到《Huberman Lab》,播客產業正值黃金期,而Adobe最新推出的AI語音增強工具正為內容注入專業質感。
2024年11月,這家軟件巨頭在其在線播客工具套裝中發布了第二代“語音增強”功能,能瞬時消除嘈雜公共場所或不良聲學空間錄制中的噪音、回聲與失真。目前,該技術已處理超過1億個音頻文件。

2、松鼠AI智能適應學習系統:個性化AI教案專家
基于其獨創的“大型自適應模型”,松鼠AI平臺融合教育場景專用算法,并經過從學前到高中階段師生聯合訓練驗證。該企業已為逾2400萬中國學生提供AI輔導(部分場景已完全替代線下課程)。與校企合作模式不同,松鼠AI自主運營學習中心,通過AI為每位學生定制教案與測試。
松鼠AI現正進軍美國市場,去年美國約40萬個教師崗位空缺的現狀,或將成為其發展契機。

3、Phia:時尚購物智能助手
面對海量線上商品,消費者常難以權衡價格、品質與環保屬性。由斯坦福校友菲比·蓋茨(比爾·蓋茨之女)與索菲亞·基安妮聯合創立的Phia,正是一款解決此痛點的免費AI購物助手。
通過iOS應用與Chrome瀏覽器插件,其簡潔界面可一鍵比價新舊服裝鞋飾,并解析品牌在二手市場的保值規律,指導用戶明智選擇新舊商品。
平臺自4月上線以來,已吸引超50萬用戶與5000個直接合作品牌。

十三、醫療健康:模擬孕產婦大腦,為罕見病尋藥
AI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醫療也不例外。借助AI技術手段,病人可以更加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醫生也能夠更加準確地給出病情診斷,AI正讓醫療變得普惠。
1、HerBrain:幫助孕婦理解自己
懷孕充滿未知,且相關研究面臨重重挑戰。美國加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的尼娜·米奧蘭助理教授與REAL AI及鮑爾斯女性腦健康倡議組織合作,正在開發一款為準媽媽提供認知支持的工具——HerBrain,這是首個模擬孕產婦大腦的數字孿生系統。
通過機器學習及孕期人群的腦成像數據訓練,原型系統能動態呈現妊娠期與產后的大腦結構變化,幫助女性預判每周的身心波動。米奧蘭稱:“我們旨在打造一款教育工具。”HerBrain應用預計2027年面世,未來計劃與其它孕期應用實現生態整合。
2、Atropos Health ChatRWD:臨床數據實時查詢系統
當通用人工智能在醫療建議領域尚存爭議時,Atropos Health推出的ChatRWD為臨床醫生提供了不違背希波克拉底誓言的AI工具。該系統依托3億條匿名患者數據庫,允許醫生在數秒內模擬定制化臨床試驗,據稱其答案可靠率高達94%,遠超通用AI模型不足10%的水平。
美國舊金山米爾斯半島醫療中心的實踐印證了其價值:當麻醉科醫生對術前是否應停用糖尿病藥物存在爭議時,通過ChatRWD對1.3萬名糖尿病患者進行分析,最終證實無需停藥也不會增加手術風險,成功避免了不必要的用藥中斷和手術改期。

3、Outcomes4Me:癌癥護理導航專家
前諾華高管瑪雅·賽義德親歷癌癥恐慌后,深切體會到即使業內人士也難以厘清診療路徑。她于2017年聯合創立Outcomes4Me,這款免費AI應用能將病歷與基因數據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診療方案、臨床試驗匹配及癥狀追蹤。賽義德稱,這使“非專業人士也能真正理解治療方案并自主維權。”
目前超40萬患者使用該平臺,它被《當代腫瘤學》期刊評為質量最高的癌癥應用。今年該公司收購德國Mika Health應用,正式進軍歐洲市場。
4、Every Cure MATRIX:為無藥可醫者尋藥
在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的藥物僅覆蓋不到25%的已知疾病背景下,非營利組織Every Cure開發的MATRIX平臺通過AI技術挖掘已獲批藥物治療其他疾病的潛力,這一過程被稱為“藥物重定位”。目前該團隊已成功推進14種藥物的重定位研究,為5種罕見病找到有效療法。

5、OpenEvidence:醫療研究普惠平臺
對偏遠地區醫生而言,OpenEvidence堪稱“獲取高質量同行評審醫學知識的生命線”。創始人丹尼爾·納德勒感嘆:“它實現了技術始終承諾卻鮮少達成的目標——真正民主化地獲取頂尖醫學信息與可靠答案。”
這款AI搜索引擎整合了通常僅限頂級醫療機構使用的臨床資源,自2023年上線后已與《美國醫學會雜志》《新英格蘭醫學雜志》達成內容合作。通過向全美認證醫療工作者免費開放,目前覆蓋近40%醫生,該平臺正讓前沿醫學知識實現全民普惠。
十四、能源電力:AI發展導致耗電量巨大,穩定、可持續供電儲能是關鍵
無論是AI還是其他科學技術發展,能源都是繞不開的話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能夠讓能源利用率和利用時限進一步提升和延長。
1、Bloom Energy Server:可靠電力供應方案
隨著AI與數據中心的發展對電網造成巨大負荷,甚至引發意外停電,Bloom Energy開發了可提供全天候穩定供電的現場發電系統。其燃料電池技術無需燃燒過程,即可將天然氣、生物燃氣或氫氣轉化為電能,實現零碳或低碳排放。
該系統的獨特之處在于采用陶瓷材料替代燃料電池中常用的貴金屬,提供從200千瓦到20兆瓦的發電模塊,并支持集群部署。客戶包括家得寶、Stop & Shop超市、本田和聯邦快遞等企業,更于2024年11月與美國電力公司達成1吉瓦合作項目。

2、Eco Wave Power 電網接入式波浪能陣列:海洋動能捕獲者
去年9月,Eco Wave Power在美國洛杉磯港啟動了美國首個波浪發電項目,通過在浮標、碼頭等現有海洋結構上安裝浮子,將波浪上下運動產生的壓力流體輸送至陸地轉換裝置發電。
這個示范項目可產生約100千瓦電力(滿足數十戶家庭需求),將運行兩年以收集數據。該公司已在葡萄牙和中國臺灣推進其他波浪能項目。

3、極夜能源沙基電池:沙粒中的能量
在極夜能源公司,聯合創始人湯米·埃羅寧與馬爾庫·約洛寧創新性地利用沙粒儲存風能和太陽能轉化的熱能,為家庭和商業供暖提供更清潔的替代方案。該公司首套工業級沙基電池系統于今夏投產,正為芬蘭波爾奈寧鎮5000名居民提供供暖,其儲熱介質來自壁爐制造商剩余的皂石碎料。
目前極夜能源已開始測試全球客戶寄送的樣本材料,分析各類沙狀物質的儲熱性能。埃羅寧稱:“各種沙狀材料皆可物盡其用。”

十五、衛星通信:太空激光通信商用落地,微軟空心光纖實現萬公里部署
在如此快節奏和信息轟炸的時代,損耗更小、速度更快、覆蓋范圍更廣是通訊技術的主要發展目標。陸地已不能滿足通信的需要,太空成為了絕佳的發展領域。
1、微軟空心光纖:加速數據傳輸
當前云端數據傳輸主要依靠固態玻璃光纖中的光信號傳輸。微軟超大規模網絡業務總經理弗蘭克·雷伊解釋道:“空心光纖的玻璃介質中心是空氣通道,由于光在空氣中傳輸更快,加上可利用更多光譜波段傳輸數據,使得傳輸速率與總體容量顯著提升。”
今年實驗證明,該技術實現了史上最低信號損耗。現有空心光纖的傳輸距離已達傳統技術的1.5倍。微軟已在歐洲部署超2000公里空心光纖,主要用于數據中心互聯,預計明年將新增1.2萬公里部署量。

2、AST SpaceMobile藍鳥衛星:從太空直連的極速互聯網
當其他太空互聯網帝國正通過數千顆小型衛星構建時,AST SpaceMobile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阿貝爾·阿維蘭選擇了截然不同的技術路徑。“要實現真正的寬帶體驗,只能通過擴大規模來解決。”阿維蘭說。該公司制造的衛星配備了近地軌道商業衛星中史上最大的通信天線。
目前已有5顆藍鳥衛星在軌運行,而計劃在未來數月發射的更大型衛星,將實現120 Mbps的峰值傳輸速率,創下太空波束互聯網的新標桿。
通過與AT&T和威瑞森的合作,用戶將直接享受內置衛星通信功能,其他用戶則可購買浮動資費套餐。AST計劃于今年底在美國實現間歇性覆蓋,2026年達成全球服務網絡。

3、Cailabs Tilba-L10:太空激光通信
現代衛星與地面的通信方式仍沿用無線電這種傳統技術。法國Cailabs公司推出的Tilba-L10激光地面站突破了無線電的局限:光學技術不受惡劣天氣干擾,更難被惡意偵測干擾,并具備超大傳輸容量。
常用頻段無線電波傳輸速率通常為每秒1-2千兆比特,而Tilba-L10與激光衛星通信時傳輸速率可達20千兆比特。該產品于2024年11月問世,目前已獲澳大利亞、法國、美國等多國訂單。

十六、宇宙發現:月球探索迎來新突破,未來十年將揭示數十億宇宙天體
從首個月球著陸器到高精度天文望遠鏡,人類通過日新月異的技術手段不段拓展認知邊界。通過太空資源利用、星際通信網絡等實踐,人類正將宇宙空間轉化為服務發展的新疆域。
1、螢火蟲航天“藍幽靈”月球著陸器:月球探索新突破
今年3月,美國螢火蟲航天公司的“藍幽靈”著陸器成為首艘成功登月的私營航天器。在與NASA的合作中,該著陸器攜帶了10臺科學儀器,包括用于測量月球形態及地月精確距離的激光反射器。
螢火蟲計劃明年發射另一艘著陸器前往月球背面,并于2028和2029年繼續執行任務,為人類重返月球表面鋪平道路。“隨著更多人重返月球,”螢火蟲CEO賈森·金稱,“我們將確保他們獲得維持生存的必需物資。”
2、薇拉·魯賓天文臺:宇宙觀測新紀元
天文學界最新望遠鏡猶如宇宙狗仔隊,每晚從智利山頂對南半球天空拍攝約1000張照片。憑借將星光匯聚到32億像素相機的巨型鏡面陣列,薇拉·魯賓天文臺預計未來十年將揭示數十億宇宙天體,或可解開“冥王星之外是否存在第九行星”等謎題。
建設副總監桑德琳·托馬斯稱其為“發現機器”,薇拉·魯賓天文臺在今夏試運行期間已捕捉到2000多顆前所未見的小行星,該天文臺將于年底前全面投入運行。

結語:中國科技在全球創新版圖中多點開花
從DeepSeek-R1大模型、宇樹人形機器人,到華為智能手機、榮耀硅碳電池,再到比亞迪電動汽車、追覓智能家居等,中國科技產品在《時代周刊》2025年度最佳發明榜單中集體亮相。
這些入選產品顯示出中國科技創新的兩個特點:一是在保持技術競爭力的同時注重成本控制;二是創新方向更加多元化。這份榜單也從側面展示出,中國科技正在更多細分領域建立起自身優勢,并在全球創新生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